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发展的“心理障碍”是指在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阻碍理解道德要求,从而不能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品德需要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的产生与心理定势有关。定势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甚至起破坏作用的。我们所说的心理障碍就是一种起消极作用甚至起破坏作用的定势,正是它促使学生对教师的正当要求采取漠视或抗拒的态度。下面就其表现、成因及预防矫正措施予以探讨。
一、学生品德发展中的心理障碍的几种类型
1、认知障碍。主要指学生的认知系统方面存在的不利于品德发展的心理因素,其中包括智力障碍。通常所说的“认识问题”就属于这个方面。
2、情绪障碍。指学生对教师的对立情绪,缺乏义务感、责任感,缺乏理智,容易感情用事,以及不适当的激情等等。
3、行为障碍。主要指一些不正当的坏习惯,如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放荡不羁等等。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常常会使学生不自觉地采取类似行动。这种行动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客观原因
1、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意识形态既能给学生的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中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况。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捋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
2、教育工作者的失误。常见的情况有这样几种:(1)教师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需要;(2)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3)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4)教师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不公正;(5)教育者本身言行不一。
三、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途径
1、改变认知系统。如有学生认为“人的本性肯定是自私的”,其根据是“人一出娘胎,首先看到自己,想到要吃奶”。面对学生的这种认识,光讲我国人民大公无私的种种表现是不行的。要从改变学生的认知系统入手,使学生懂得:人要吃喝、睡觉,这是人的自然本能;而自私则是人的社会属性。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私的细胞,而是我们把人的自然本能与人的社会属性混淆了。这样,就使学生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2、通过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学生中许多心理障碍都是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造成的。因此,组织他们直接接触其怀疑或反对的事物往往能收到较好的转变态度的效果。如有学生说:“至少在目前,人都是自私的,无私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只能从报纸上看到。”为了帮助学生真正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开展“找一找身边的闪光点”的活动,让现实生活中生动具体的无可辩驳的事实从根本上动摇学生“人都是自私的”这一观念。
3、通过个人与团体关系的改变来克服心理障碍。许多心理障碍的产生,往往与学生加入了某些不健康的团体有关。因此,克服心理障碍就必须了解其是否有一定的团体背景。如果有,就必须采取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改变个人与团体的关系,逐步克服心理障碍。
总之,学生品德发展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摸清它的具体表现以及形成的原因,教育者如何预防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还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学生品德发展中的心理障碍的几种类型
1、认知障碍。主要指学生的认知系统方面存在的不利于品德发展的心理因素,其中包括智力障碍。通常所说的“认识问题”就属于这个方面。
2、情绪障碍。指学生对教师的对立情绪,缺乏义务感、责任感,缺乏理智,容易感情用事,以及不适当的激情等等。
3、行为障碍。主要指一些不正当的坏习惯,如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放荡不羁等等。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常常会使学生不自觉地采取类似行动。这种行动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客观原因
1、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意识形态既能给学生的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中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况。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捋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
2、教育工作者的失误。常见的情况有这样几种:(1)教师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需要;(2)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3)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4)教师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不公正;(5)教育者本身言行不一。
三、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途径
1、改变认知系统。如有学生认为“人的本性肯定是自私的”,其根据是“人一出娘胎,首先看到自己,想到要吃奶”。面对学生的这种认识,光讲我国人民大公无私的种种表现是不行的。要从改变学生的认知系统入手,使学生懂得:人要吃喝、睡觉,这是人的自然本能;而自私则是人的社会属性。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私的细胞,而是我们把人的自然本能与人的社会属性混淆了。这样,就使学生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2、通过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学生中许多心理障碍都是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造成的。因此,组织他们直接接触其怀疑或反对的事物往往能收到较好的转变态度的效果。如有学生说:“至少在目前,人都是自私的,无私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只能从报纸上看到。”为了帮助学生真正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开展“找一找身边的闪光点”的活动,让现实生活中生动具体的无可辩驳的事实从根本上动摇学生“人都是自私的”这一观念。
3、通过个人与团体关系的改变来克服心理障碍。许多心理障碍的产生,往往与学生加入了某些不健康的团体有关。因此,克服心理障碍就必须了解其是否有一定的团体背景。如果有,就必须采取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改变个人与团体的关系,逐步克服心理障碍。
总之,学生品德发展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摸清它的具体表现以及形成的原因,教育者如何预防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还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