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愁”字了得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snak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了解古诗大意。
  2.感知古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结合《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等诗,感受诗人天涯羁旅的孤独、惆怅。
  【教学实录】
  师:提起孟浩然,你联想到什么?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孟浩然的《春晓》,名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是诗仙李白的诗。能背诵吗?
  (生背诵)
  师: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表达了朋友间的惜别之情。大家应该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好朋友。不过,大家是否知道李白是孟浩然的“粉丝”?(生诧异)不信?一起读。
  (出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生齐读)
  师:能理解吗?
  生:我爱孟浩然,孟浩然的风流天下闻名。(生笑)
  师:这里的“风流”指的是风采。“夫子”是尊称,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为“夫子”的!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和王维齐名,世称“王孟”,就像李白、杜甫合称“李杜”一样。李白傲视一切,可对孟浩然却佩服得五体投地。请想一想,孟浩然该是怎样一位诗人啊?(出示《宿建德江》)谁来读题?
  (生读)
  师:准确。说说啥意思。
  生:住在建德江上。(生笑)
  师:不能这么直白吧?
  生:住在建德江的船上。
  师:这还差不多。课文插图上有船。“宿”就是住宿、歇息。知道建德江吗?我们身为浙江人,需要了解一下。看地图(出示图1),联系注释说一说。
  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现在属于浙江。
  师:我们这儿是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的名字源自这里的一条大河,这条大河就叫“浙江”,也叫“之江”,据说像一个“之”字。这条大河发源于安徽南部,古代那儿是“新安郡”,所以叫“新安江”。后来江上建了水库,就叫“新安江水库”,现在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叫“千岛湖”。(生笑)去过的吧?接下来,流经建德的一段叫“建德江”,流经桐庐的一段就叫——
  生:桐庐江。
  师:聪明。也叫“桐江”。流经富阳呢——
  生:富阳江。
  师:不不不,叫“富春江”。(生笑)古时候那儿叫“富春”,后来改名为“富阳”,但是江流的名字可没改。再接下来,就是“钱塘江”。钱江潮,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通常,我们把整条大河称为“钱塘江”。孟浩然在建德江上写下了一首诗,所以取名《宿建德江》。一起读。
  (生齐读)
  (教学思考:《宿建德江》为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要求“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为此,课始引导学生从“孟浩然”想开去,但学生对其了解有限。借由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学生形成了相对鲜明的认知。依托地图,他们对浙江以及建德江、桐庐江等有所了解,不仅为之后学习《宿建德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等做好准备,也对家乡产生了进一步关注和了解的欲望。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典型的山水诗要怎么学?
  生: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师:非常好。诗中有画,画中有景。自己读,圈出景物,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自读圈画)
  生:作者表达的是“愁”。
  师:日暮客愁新。“愁”就是诗眼。大家都圈一下。作者借用哪些景物表达“愁”呢?
  生:舟、烟渚……
  师:“渚”是水中的小岛,注释中有。“烟渚”是什么?
  生:烟雾缭绕的小岛。
  师:着火了?(生笑)
  生:水雾缭绕的小岛。
  师:水汽弥漫,水雾缭绕,朦朦胧胧的小岛。继续——
  生:树、江、月。
  师:有没有补充?
  生:日,日暮。
  师:傍晚快要落山的太阳,也就是夕阳。
  生:客,还有人。
  师:噢,人也是风景。这里的“客”指谁?
  生:孟浩然。
  师:“人”呢?
  生:好像也是孟浩然。
  师:不是“好像”,就是。(生笑)“客”“人”都是他自己。你就是孟浩然,你来读一下自己的诗。(生读)我们都是孟浩然,眼前是变换着的景物,读——
  (生齐读)
  (教学思考:山水诗在小学阶段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学生已经掌握圈画景物、想象画面、寻找诗眼、体验情感等学习方法。所以,本环节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实现自主发现。)
  师:有点意思。为什么读得这么低沉,甚至有点儿拖沓?(生笑)
  生:“愁”嘛!(生笑)
  师:“愁”就这样的语气和声调?好像也没啥问题。(生笑)你为啥“愁”?
  生:思念家乡。
  师:就知道你会这么说。(生笑)来,去他的家乡看看。他的家乡在襄阳,也就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孟浩然就曾隐居在附近的鹿门山,据说李白仗剑出川后也曾在此居住。孟浩然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读——
  (出示《春晓》,生齐读)
  师:鸟语花香的田园生活啊!再读——
  (出示《过故人庄》,生齐读)
  师:理解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吗?
  生:和朋友喝酒聊天。
  师:聊什么?
  生:聊桑树、麻、菊花。
  师:吃着鸡,喝着酒,聊着生活中的琐事,还约好了重阳节的时候再来。神仙一样的生活啊!(生笑)你是不是也有点儿羡慕了?可是眼前呢?有鸟语花香吗?有朋友相聚、把酒言歡吗?(生摇头)   师:“愁”的是什么?(生:孤独)你来读。
  (生读《宿建德江》)
  师:你“愁”的是什么?(生:冷清)你来读。
  (生读《宿建德江》)
  师:一起读。(生齐读)
  (教学思考:“愁”的内涵是丰富的。停留在原诗层面,也许思维会陷入原地打旋的尴尬。引入学生熟悉的《春晓》以及本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栏目中的《过故人庄》,可构建起孟浩然隐居襄阳鹿门山的生活场景,将可预见的“思乡之情”具体化、场景化,将故乡与建德江上的情景作比较,让学生较为真切地体验诗人孤独、惆怅的情绪。)
  师:也许你要问了,那就回去吧,干嘛不回去呢?(生点头)回不去啊!孟浩然离开家乡,是为了进京考取功名。(出示图2)他顺汉水而下,到达汉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发生在这儿。沿着长江可到广陵,唐代的广陵可是非常繁华的城市,从那里经过当时的大运河,就可以直接抵达东都洛阳了。可惜,孟浩然没考取。回乡是不是太难堪了?那就到我们这儿来散散心喽。注意,在当时,浙江可是游览胜地。诗人一拨接一拨地来,边游玩边写诗,以至于现在把这条路称为“唐诗之路”。谁来读?
  (出示《自洛之越》,生读)
  师:忙忙碌碌间,孟浩然已经三十多岁,学书学剑都没有成功,于是看着洛阳都已经——(生:讨厌了)就去吴国、越国的地方游山玩水散散心吧。你觉得这心情该是怎样的?
  生:失落、失望。
  师:考试考得不好,你最有感触了。(生笑)更何况还无法做官!一起读——
  (生齐读《自洛之越》)
  师:还有经过淮河时——(出示《问舟子》)一起读——
  (生齐读《问舟子》)
  师:船夫啊,前面的路还有多长啊?船夫怎么说?
  生:船夫说,淮河里风浪太大了,前面刚好可以停一停。
  师:孟浩然问的是什么时候停船吗?
  生:是自己的前程,是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考取功名。
  师:船夫听懂了吗?
  生:没听懂。
  师:船夫不是读书人,怎么听得懂?他只知道行船、停船,又怎么懂“我”的心声?你是读书人,你懂不懂“我”的心、“我”的愁啊?(生笑)
  生:懂。(生又笑)
  师:“我”愁什么?
  生:没有官做。(生又笑)
  师:咳,这么直白,这叫“仕途失意”,愁啊!你来读——
  (生读《宿建德江》)
  (教学思考:“愁”的直接缘由是科举不第。《自洛之越》直接点明诗人游历吴越的来由,而《问舟子》则隐晦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前途的担忧。与船夫一问一答的戏剧化场景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一语双关的问、文不对题的答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愁”的内涵从标签化的“思乡”中解脱出来,引发学生展开多元思考。)
  师:仕途失意,前程渺茫,孤身一人,浪迹天涯,愁啊!读——(生齐读)回过头来看看,诗人写自己的“愁”,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呢?相互讨论一下。
  (生自读讨论)
  生:“移舟”表示漂泊,“烟渚”表示迷茫。
  师:你是这么理解的,有意思。还有吗?
  生:“月”表示思乡。
  师:思念家乡的亲友,思念家乡的生活。
  生:“野旷”就是野外,没有一个人,表示孤独;“天低树”,天都比树还低了,很压抑。
  师:有意思,每一个景物都有不同的含义。还有吗?
  生:“江清”,冷清,凄凉。“月近人”,也是冷清,月亮只能照着孟浩然一个人。
  师:老师有点儿意外。没想到大家对所有景物都有自己的见解。也许并不是这么明确地一一对应,也许还要复杂得多。但是,大家的理解还是让我出乎意料。正是这么一层又一层复杂的感受叠加在一起,所以形成了“日暮客愁新”。这里的“新”是“新鲜”吗?
  生:应该不是的。应该是“更多了,增加了”的意思。
  师:有没有发现?前两句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致?“日暮”是什么时候?
  生:傍晚。
  师:后两句呢?
  生:已经是夜晚了,月亮也升上来了。
  师:是啊,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孟浩然从日暮时分一直等到月上中天,从“客愁新”中不就能看到不断累积的愁绪愁丝吗?有失落,有孤独,有茫然,也许也有思乡,请你读——(生读)一起来——(生齐背)
  师:岂是一个“愁”字能说清的!这个“愁”字里包含着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受。作者明着是描写这些景物,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方法就是——
  生:借景抒情。
  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现在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了吗?同桌先相互说一说。
  (生互说)
  生:把小船停泊在水雾弥漫的小岛上,太阳快落山了,“我”的哀愁又增添了一分。野地里很空旷,天比树还低,江水很清澈,月亮底下,只有“我”一个人。
  师:依照诗句说。可以。
  生:日暮时分,“我”乘坐的小船停泊在江中的小岛边。“我”走到岛上,四周水雾缭绕,没有一个人,只有树。天空低低的,让人感觉无比压抑。月亮升起来了,江面上洒满了月光。唉,多么寂寞啊!
  (教学思考:本环节进行了具体化、情境化的内涵拓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经由“意象”走向了“意义”。虽然这样的理解有机械化的嫌疑,但是这种尝试未尝不是有益的。首先,就学习本首诗歌而言,学生对“愁”字有了丰富多元的感知,进一步体认情景交融等表现方式。其次,学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中诸如“舟”“月”等独特意象的感知,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其实一路南来,这种情绪随时会涌上心头。(出示《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这是在桐庐江上寫的。联系注释,说说题目什么意思。   生:夜晚住在桐庐江上的小船里写给广陵老朋友的诗。
  师:“广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到的就是这个“广陵”,看来那边有不少朋友。第一个注释里说明了“维扬”和后面的“海西头”指的都是广陵——扬州。先自己读一读。(生自读)
  师:感受到了什么?哪里感受到的?
  生:还是很愁。“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师:是的。古人认为猿猴的啼叫是哀婉忧伤的。
  生:愁哭了。“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师:也许吧。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生:“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孤单。
  师:孤孤单单的一艘小船,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写船就是写人。
  生:孤单,想念广陵的朋友。“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师:是啊,一个人在路上,孤单总是难免的。一起读。(生齐读)有感受了,仿佛有点兒哭腔了。你们还小,长大了,像我一样的年纪,也许感受会更真切一些。
  (教学思考:引入《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旨在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同时强化对《宿建德江》的情感体验。)
  师:最后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孟浩然游历吴越时的诗歌,主要的当然是《宿建德江》。一个字,“愁”,诗眼。诸多景物寄托了诗人复杂的感受,说不清、道不明,重叠在一处,归结在一起,“愁”。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他可能想念家乡的人、家乡的事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可能想到自己前程未卜,“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还可能面对此情此景,感到孤独寂寞。都有可能。来吧,再读一次,此时,你就是天涯孤客,你就是孟浩然——
  (生齐读《宿建德江》)
  师:孟浩然在吴越间游历,写下了很多诗歌。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唐诗之路”上当然不仅有孟浩然,还有李白、杜甫,以及许许多多的诗人。建议大家也找来他们的诗,读读,想想,为什么那么多诗人来到此地?仅仅是风景秀美吗?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教学思考:诗歌是对一瞬间的记录。回顾时就将这一瞬间的情感体验以及表达方式再度凝结。游历吴越只是诗人一生中的短暂经历而已,并非只有愁闷、愁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突破这样单一的体验。也许学生在阅读其他模山范水的诗作时,会对孟浩然产生新的认识,对“唐诗之路”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建国.浙江省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
  [2]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其他文献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梦想就能创造美好的未来,无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马克思曾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而作文教学中的写作文更是离不开想象。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使文思纵横驰骋,凌空翱翔,从而使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有
同学们,写文章要学会过渡。因为过渡就如同架一座桥梁,能将上下文自然巧妙地连接起来,使文章前后衔接连贯,结构紧凑,浑然一体。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就有不少值得学以致用的过渡方式。  一、转折式过渡  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可能要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写,这时往往会用表示转折的词语来过渡,例如“然而”“不过”“但是”等词语。  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在第6自然段的开
队列和队形练习,是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目标中发展体能的活动与内容。由于一、二年级(水平一)的学生年龄小,空间方向感差,在教向左(右)转,若按教科书所介绍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往往不佳。经过实践,我采用了形象、直观的“米”字的教学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介绍给同行,共同探讨。  1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用粉笔(硬物)在地面脚底下写一个“米”字,强调字要写大一些(30~40cm左右),笔画要写直。  2
货币贬值对于居家过日子的普通民众来说,总是一件很揪心的事情。若干中央银行争先恐后滥发货币,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就是一场可怕的梦魇;而发达国家中几大主要央行规模空前的货币竞争性贬值,是世界人民做噩梦也想象不到的恐怖场景。但是,这种不幸的局面切切实实在美国次贷危机后发生了。  人们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煎熬后,并未到达安全的彼岸,而是在迈向险象丛生的未来。这种纵横交错的货币竞争性滥发,给世界金融、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教育孩子,忽略儿童的主体性,这样儿童处于工具性的地位,容易产生自卑感。  当自卑成为习惯  杨心怡是成都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二女生,不仅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她很害怕与人交往,特别是自己不熟悉的人。如果跟别人在一起,她必须保证自己一直有事情可做,否则就会感觉非常紧张和焦虑。同时,她又很怕别人看出自己内心的不安,不得不极力维持表面上的镇定。比如在学校食堂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人文情感的课文,我们称这类课文为情感类课文。这类课文以情感为基础展开故事情节,准确把握情感,让读者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是这类教材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有效突破这个重点,准确把握这类教材的情感呢?我们丹阳市小学语文名师班围绕这个专题,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为例,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来寻求突破。  一、 连线——厘清情感线索
关键词:武术;动作串联;马步;弓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2-0059-03  一、单元设计思路与实施  1.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所学武术动作串联是以弓步、马步转换为主,串联要点在于动作有节奏、具有一定的爆发力以及身形合一的整体劲力。武术在实战中,步伐的灵活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动作与动作间的衔接都是靠步型间的转换来实现的。同时为
【摘 要】“读写教室”里,教师通过开发习作工具,帮助学生展开习作过程,提升写作力。具体而言,素材类习作工具可使学生为习作做好储备;构思类习作工具能让习作从无序走向系统;表达类习作工具可为习作提供路径和技巧;修改类习作工具能使评价自然发生;目的类习作工具可让三种意识生根。  【关键词】读写教室;习作工具;支架运用  “读写教室”里,教师遵循“选择、差异、分享”的原则,通过开发工具,设计支架,教给策略
【摘 要】统编教材的优点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然而,不少课堂并没有实现预期中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肤浅,对编写意图把握不到位,教学指导无力,教学设计缺乏高度等。对此,可通过“钻研课前提示语,核心要素步步落实;钻研课后练习题,课文学习层层推进;钻研目标关键词,策略指导扎实有效;钻研园地编排意,分散难点重在平时”四个策略,提高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材解读;有效使用 
【摘 要】思维和语言是人类反映现实的意识形式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们的融合构成人类所特有的语言思维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思维。基于此目标,可从“解构文本,寻思维培养点”“搭建支架,促思维可视化”“适创学法,助语思同发展”三个方面着手,推动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由此实现“语思共培”。  【关键词】语言;思维;语思共培  思维和语言是人类反映现实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