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讲主干知识,注重基础性,在教学中阐释清楚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的不留下认识理解上死角和含混不清之处;要阐释清楚历史现象的本质性的含义,建构其内在联系 。其次,要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上好历史选修课,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开展史料教学,注意对材料的有效解读,特别注意区分史论。
关键词:高三历史 复习课 方法指导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经常提到这样的困惑:高考试题材料解析题目大行其道,几乎所有试题都有背景材料,对灵活应用知识的考察贯穿始终,直接考查知识识记题目大大减少,综合题目开放性更加突出,更加强调独立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综合事物的能力,远离教材。文综高考完后,不少学生说:“考的都是没讲的,上历史课有什么用?”这让我们高三历史老师情何以堪!高三复习课怎么上呢?
首先,要讲主干知识,注重基础性。
如何确定主干知识呢?
从地位看:主干知识是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知识;
从作用看:主干知识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支撑作用的知识;
从教材内容看:主干知识是教材重点阐述、详细分析的知识;
从《课程标准》看:主干知识应是《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的知识;
从高考看:主干知识应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属于当年考试范围的知识。
例如:
中国古代史:中央集权选官制;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政策变化;儒家思想演变以及时代特征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民主政治以及思想家、罗马法的发展和特点
世界近代史:新航路的开辟;欧美国家民主制度尤其是美英法德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特点,重要历史文献内容、影响尤其美国;工业革命的起因、进程、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影响,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西方民主思想及影响;
中国近代史:近代化过程、各阶段主流思想、影响;洋务运动,民资产生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抗战;
世界现代史: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和主要表现;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演变;苏联政治经济特点;现代文学艺术;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初期经济恢复,50年代经济建设成就;新时期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现代中国外交政策成就、生活方式、科技等。
怎样加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
1. 阐释清楚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的不留下认识理解上死角和含混不清之处 。
如:必修二教材166页阐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时只说到一点:二战后原有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已经难以维系,重建战后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机制。课本没有提及到:20世纪30年的经济大危机中,在金融和贸易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没有一个国际机构和国际性的金融贸易机制来协调各方面的矛盾,结果导致危机的更趋严重的后果。正是鉴于此,各国需要构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老师应该向学生阐明这一背景,加强学生对当时国际环境的理解。
2.加强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学习,重点分析阶段性历史特征和重点历史知识、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历史特点。在教学中要阐释清楚历史现象的本质性的含义,建构其内在联系 。
在历史教学课时有限、学生课外时间较少顾及历史学科、学生阅读资源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要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需要教师在坚持师生互动、积极引导等的前提下合理优化课堂教学,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我们在历史课堂上要做到以下两点:
(1)上好历史选修课,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
如:在选修二专题一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中讲到:欧洲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王权强化的产物。这一问题看起来很抽象,搞不清楚这一问题,就会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君主专制和民主思想、民主制度这一主干知识上存在大的漏洞和隐患 。
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西欧封建社会后期,一方面是封建割据状态的延续,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同时还有王权的加强。在这个背景之下,君主专制兴起,近代的民主主义也兴起了。首先,封建割据是一个应该被否定的历史现象,在与封建割据的斗争中,中央王权兴起了,也就意味着君主专制兴起了。其次,君主专制在反封建割据和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一个必要的环境方面有其客观上的进步意义。第三,对君主专制现象的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君主专制也就走到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地步。这时民主思想和争取民主的政治运动就应运而生了。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问题意识和深入思维的能力,又可以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更加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这又恰恰符合了高考的要求。
(2)开展史料教学,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注意对材料的有效解读,特别注意区分史论。
在新课程已经全面推行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老师的历史教学还停留在史实陈述的层面上;也有一些老师误认为,在教学中补充一点历史材料,讲一点历史故事,就是新课程。在教学中引用历史材料,不是对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用丰富的历史材料唤醒对历史的思考,用正确的历史观来驾驭课堂,展现给学生一个纵横交错而又发人深思的历史。纵观近两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通常都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为铺垫,要求学生结合历史材料谈历史认识。如果没有正确史观的驾驭,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或者就不敢谈认识。所以,高三复习课要以革命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引领,对考点进行解读或整合。
例如:用不同史观来理解新中国的成立
革命史观: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现代化史观:(1)民主政治的转型:为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民主奠定基础。(2)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整体史观: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除此以外,平时训练试题的材料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标题解析题,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主义观点,做到分析事件要因地因时而异,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问题。
我相信,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我们才可能越来越明白历史教学的真谛,才能更好地把握高三历史课堂。
关键词:高三历史 复习课 方法指导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经常提到这样的困惑:高考试题材料解析题目大行其道,几乎所有试题都有背景材料,对灵活应用知识的考察贯穿始终,直接考查知识识记题目大大减少,综合题目开放性更加突出,更加强调独立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综合事物的能力,远离教材。文综高考完后,不少学生说:“考的都是没讲的,上历史课有什么用?”这让我们高三历史老师情何以堪!高三复习课怎么上呢?
首先,要讲主干知识,注重基础性。
如何确定主干知识呢?
从地位看:主干知识是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知识;
从作用看:主干知识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支撑作用的知识;
从教材内容看:主干知识是教材重点阐述、详细分析的知识;
从《课程标准》看:主干知识应是《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的知识;
从高考看:主干知识应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属于当年考试范围的知识。
例如:
中国古代史:中央集权选官制;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政策变化;儒家思想演变以及时代特征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民主政治以及思想家、罗马法的发展和特点
世界近代史:新航路的开辟;欧美国家民主制度尤其是美英法德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特点,重要历史文献内容、影响尤其美国;工业革命的起因、进程、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影响,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西方民主思想及影响;
中国近代史:近代化过程、各阶段主流思想、影响;洋务运动,民资产生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抗战;
世界现代史: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和主要表现;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演变;苏联政治经济特点;现代文学艺术;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初期经济恢复,50年代经济建设成就;新时期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现代中国外交政策成就、生活方式、科技等。
怎样加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
1. 阐释清楚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的不留下认识理解上死角和含混不清之处 。
如:必修二教材166页阐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时只说到一点:二战后原有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已经难以维系,重建战后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机制。课本没有提及到:20世纪30年的经济大危机中,在金融和贸易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没有一个国际机构和国际性的金融贸易机制来协调各方面的矛盾,结果导致危机的更趋严重的后果。正是鉴于此,各国需要构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老师应该向学生阐明这一背景,加强学生对当时国际环境的理解。
2.加强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学习,重点分析阶段性历史特征和重点历史知识、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历史特点。在教学中要阐释清楚历史现象的本质性的含义,建构其内在联系 。
在历史教学课时有限、学生课外时间较少顾及历史学科、学生阅读资源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要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需要教师在坚持师生互动、积极引导等的前提下合理优化课堂教学,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我们在历史课堂上要做到以下两点:
(1)上好历史选修课,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
如:在选修二专题一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中讲到:欧洲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王权强化的产物。这一问题看起来很抽象,搞不清楚这一问题,就会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君主专制和民主思想、民主制度这一主干知识上存在大的漏洞和隐患 。
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西欧封建社会后期,一方面是封建割据状态的延续,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同时还有王权的加强。在这个背景之下,君主专制兴起,近代的民主主义也兴起了。首先,封建割据是一个应该被否定的历史现象,在与封建割据的斗争中,中央王权兴起了,也就意味着君主专制兴起了。其次,君主专制在反封建割据和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一个必要的环境方面有其客观上的进步意义。第三,对君主专制现象的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君主专制也就走到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地步。这时民主思想和争取民主的政治运动就应运而生了。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问题意识和深入思维的能力,又可以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更加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这又恰恰符合了高考的要求。
(2)开展史料教学,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注意对材料的有效解读,特别注意区分史论。
在新课程已经全面推行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老师的历史教学还停留在史实陈述的层面上;也有一些老师误认为,在教学中补充一点历史材料,讲一点历史故事,就是新课程。在教学中引用历史材料,不是对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用丰富的历史材料唤醒对历史的思考,用正确的历史观来驾驭课堂,展现给学生一个纵横交错而又发人深思的历史。纵观近两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通常都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为铺垫,要求学生结合历史材料谈历史认识。如果没有正确史观的驾驭,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或者就不敢谈认识。所以,高三复习课要以革命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引领,对考点进行解读或整合。
例如:用不同史观来理解新中国的成立
革命史观: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现代化史观:(1)民主政治的转型:为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民主奠定基础。(2)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整体史观: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除此以外,平时训练试题的材料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标题解析题,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主义观点,做到分析事件要因地因时而异,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问题。
我相信,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我们才可能越来越明白历史教学的真谛,才能更好地把握高三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