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是为了使课堂学习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而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课标下的课程教学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延伸教学目标、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准确捕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并灵活地加以运用,使之成为教学的典型素材,从而指导教学.高中数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学科,需要有效运用动态生成去指导老师的教学.
一、互动的课堂,乐于平等对话
传统的课堂,老师一直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输送者、支配者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在课堂上从老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老师的教学质量同样难以保证.高中数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将动态生成理念引进高中数学的课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教与学上与学生相互合作,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互动的,这种互动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还应该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笔者在讲解高中数学第一章节内容集合的相关知识时,在预习之后,让学生们就集合的定义、概念等知识内容进行交流,将各自不同的困惑提出来,然后再采取针对性的办法逐一将之解决.这是高中数学教学的第一课,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有些学生数学基础不好,对高中数学知识望而生畏,在课堂上利用动态的、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在夯实学生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后,能有效为后续的数学教学提供便利.对学生来说,动态互动的课堂是老师对自身信任的体现;对老师来说,与学生之间彼此互动,真诚交流,共同成长,这对于以后的教学大有帮助.
二、善于获取生成资源,彰显学生个性
高中数学知识框架结构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的知识庞杂,学生常常会进行相互的讨论与研究,此时就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也就是在动态的互动交流中生成出来的教学资源.老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仔细留意学生的困惑,从这些问题中生成出与数学教学实际相关的新教案,才能通过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本就源于学生之前的疑惑点,由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与自身的内在需求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动力.
数学教学不是一板一眼地机械教学,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多新奇的想法与问题可能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学生在教学中生产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与老师的教学质量都得到有效提高.
三、开放的教学,鼓励学生质疑
新课标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学教学注重读、写、算的结合,在培养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走的是老路子:老师出题,然后让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板书,解题正确的就不再过多的讲解,而对错误算法就讲解相对明确一点,此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数学课程的教学节约了时间,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板书正确的题目并不代表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并且数学知识解决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人解题跳跃性较强,这就使得很多知识点是以学生为老师的解答而完成的.相较于传统的方式而言,老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持着怀疑的态度去所学、所思,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听老师讲解,老师问,学生答.在教学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去解决困惑.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过程可为:学生提出疑惑——老师帮助梳理相关知识点——共同释惑——带着分析去思考.
四、运用动态生成教学指导高中数学教学案例透析
笔者以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这一章为例进行相关分析.
问题已知一个等差数列前10项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求前30项的“和”(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
老师此时直接抛出问题,没有进行相关的分析.
老师:这个问题有多种解决办法,希望同学们从不同方向入手,解决这个题目,看谁能解得又对又快.
然后让学生们独立地思考分析.
学生1:由已知条件,可得a1=4,d=6.所以Sn=3n2+n,从而S30=3×302+30=2730.
老师:这是课本上采用的解决方法,抓住了等差数列的基本量a1和d,通过列方程组——解方程,最后得出结果.而通过列方程组解相关的数列问题正是我们学习数列要深刻体会的思想和方法,同学们要牢固掌握.
学生2:我不用求a1和d也可以求出S30.
设等差数列前n项和Sn=An2+Bn,求得A=3,B=1,所以S30=2730.
老师:该方法抓住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可看做是没有常数项,关于n的二次函数,灵活运用公式,突出方程观念,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对公式的运用十分到位.此时又有一位学生想出了新的证明方法.
学生3:可以证明:S10,S20-S10,S30-S20成等差数列,所以2(S20-S10)=S10+(S30-S20).将S10=310,S20=1220代入解得S30=2730,并猜想出一半结论: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Sn为前n项和,则Sk,S2k-Sk,S3k-S2k成等差数列.
老师:很好!这是教材当中要求证的一个结论,这一结论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用处结论解决等差数列的问题十分简明.
五、结束语
高中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动态生成的方式去知道数学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互动的课堂,乐于平等对话
传统的课堂,老师一直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输送者、支配者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在课堂上从老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老师的教学质量同样难以保证.高中数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将动态生成理念引进高中数学的课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教与学上与学生相互合作,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互动的,这种互动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还应该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笔者在讲解高中数学第一章节内容集合的相关知识时,在预习之后,让学生们就集合的定义、概念等知识内容进行交流,将各自不同的困惑提出来,然后再采取针对性的办法逐一将之解决.这是高中数学教学的第一课,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有些学生数学基础不好,对高中数学知识望而生畏,在课堂上利用动态的、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在夯实学生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后,能有效为后续的数学教学提供便利.对学生来说,动态互动的课堂是老师对自身信任的体现;对老师来说,与学生之间彼此互动,真诚交流,共同成长,这对于以后的教学大有帮助.
二、善于获取生成资源,彰显学生个性
高中数学知识框架结构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的知识庞杂,学生常常会进行相互的讨论与研究,此时就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也就是在动态的互动交流中生成出来的教学资源.老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仔细留意学生的困惑,从这些问题中生成出与数学教学实际相关的新教案,才能通过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本就源于学生之前的疑惑点,由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与自身的内在需求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动力.
数学教学不是一板一眼地机械教学,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多新奇的想法与问题可能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学生在教学中生产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与老师的教学质量都得到有效提高.
三、开放的教学,鼓励学生质疑
新课标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学教学注重读、写、算的结合,在培养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走的是老路子:老师出题,然后让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板书,解题正确的就不再过多的讲解,而对错误算法就讲解相对明确一点,此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数学课程的教学节约了时间,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板书正确的题目并不代表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并且数学知识解决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人解题跳跃性较强,这就使得很多知识点是以学生为老师的解答而完成的.相较于传统的方式而言,老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持着怀疑的态度去所学、所思,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听老师讲解,老师问,学生答.在教学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去解决困惑.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过程可为:学生提出疑惑——老师帮助梳理相关知识点——共同释惑——带着分析去思考.
四、运用动态生成教学指导高中数学教学案例透析
笔者以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这一章为例进行相关分析.
问题已知一个等差数列前10项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求前30项的“和”(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
老师此时直接抛出问题,没有进行相关的分析.
老师:这个问题有多种解决办法,希望同学们从不同方向入手,解决这个题目,看谁能解得又对又快.
然后让学生们独立地思考分析.
学生1:由已知条件,可得a1=4,d=6.所以Sn=3n2+n,从而S30=3×302+30=2730.
老师:这是课本上采用的解决方法,抓住了等差数列的基本量a1和d,通过列方程组——解方程,最后得出结果.而通过列方程组解相关的数列问题正是我们学习数列要深刻体会的思想和方法,同学们要牢固掌握.
学生2:我不用求a1和d也可以求出S30.
设等差数列前n项和Sn=An2+Bn,求得A=3,B=1,所以S30=2730.
老师:该方法抓住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可看做是没有常数项,关于n的二次函数,灵活运用公式,突出方程观念,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对公式的运用十分到位.此时又有一位学生想出了新的证明方法.
学生3:可以证明:S10,S20-S10,S30-S20成等差数列,所以2(S20-S10)=S10+(S30-S20).将S10=310,S20=1220代入解得S30=2730,并猜想出一半结论: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Sn为前n项和,则Sk,S2k-Sk,S3k-S2k成等差数列.
老师:很好!这是教材当中要求证的一个结论,这一结论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用处结论解决等差数列的问题十分简明.
五、结束语
高中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动态生成的方式去知道数学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