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sha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国课改的背景下,“问题解决”教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师为指导,新课标为方向,提倡积极自主性和探究性,以学生为中心原则下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创新性的多元能力和新的发展思维是“问题解决”教学激发的方面。“问题解决”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是新形势下教学中的一种优秀模式。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发展思维
  一、 新课标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的设计思路
  “问题解决”模式的过程大概可以简化地设计成: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问题解决的评价。因此,地理问题情境的正确阐述是这个问题解决设计思路中关键的问题所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中“问题解决”教学给予了帮助和途径。
  (一)构建合理的地理情境是关键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问题的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有目的的但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心理困难。学生的好奇心理是从某个特殊的视角来说明源于地理情境的创设,学生追求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在过程中寻求从未有过的刺激的心理,而这种特殊的心理是促进同学的智慧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了解。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老师结合课堂的需要而创设为课堂的教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它的出现是将问题的牵引和有效的结合课堂的需要。
  (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在教学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结合老师的指导下逐点分析问题。有了问题、有了矛盾才会让学生有上进的心理,会对知识的反思。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疑难之处和提出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理才不至于被问题所困惑而导致放弃学习。
  (三)在探究性和体验性原则下分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同学们会表现出立刻就解决问题的冲动。然而,同学们会发现问题和自己心里所想的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有的问题是学科结合综合性的、有常规性问题和真实问题等等。那么对于问题的分析显得格外的重要,不然老师不知所措。高中所学的地理内容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方面、人文地理和综合地理以及专题地理。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必须采取正确的举措。老师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各自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同学们自己要主动地去探究遇到的疑难之处是课堂教学所提倡的。当然,还有就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从问题入手,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出合理有效的途径解决疑难的地方。
  (四)采用多途径解决问题
  地理问题解决的阶段步骤可以分为“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验证假设”。问题的得以解决是老师在前一个阶段对问题的彻底分析才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步。“问题解决”在地理课堂应用时,老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具,如地理的挂图,地球仪,一些软件等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电脑、PPT、动画软件等便捷性软件去展示问题,更加清楚地把握问题。从而高效地去学习地理知识。同时,学生应与老师积极地合作学习,集合大家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求真务实科学评价问题解决教学
  “问题解决”教学运用时是从部分到整体、系统的参与过程。老师在教学时更加欣赏的是在其过程中大家的表现和参与的程度,而不会看重结果怎么样。毕竟,新的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有更高的层次要求。但是,问题的出现采用的方法存在差异也就会出现各自不同的效果。因此,求真务实的评价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在教学时显得格外的重要。对于能力不同的同学,老师要发现他的闪光点不要过分的强化缺点,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同样的也需要反思自己在这过程中的不足,借鉴其他学生的优秀之处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在现代的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于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的目标同样也在发生改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以“标准为标准”,而是要看到“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的思想。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结果不重要。因此,老师对于问题的解决要一分为二,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立足于学生为落脚点科学的评价。
  二、 “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的区位地理学习是基于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开始。区位理论的学习是高中地理的重中之重,学习方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工业区位选择,必修三的区域地理的学习。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时起到的是指导的作用。区域地理的学习更加强调的是以区域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地理。因此,问题解决教学能与区域地理的学习有效的结合。
  (一)以作业为切入点创设地理问题情境
  首先提前一周布置學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的家乡农业进行调查。以及收集当地的气温降水分布图、地形图和交通线路图。同时,老师将结合学生的家庭地址情况分为4个小组,分别为沿海的和内陆的,生活在城市的和农村的。他们的各自任务不同。农村和内陆的学生完成如下表:
  而城市和沿海的同学则是在自己生活的小区或者周边的市场进行调查。同时需要完成的表格如下。
  设计理念:问题解决教学立足于探究式和体验式为原则的背景下设计。设计这份调查是想让同学体验地理和自己的生活,领悟生活。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同学为重心,因材施教既符合问题解决教学的需要也符合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个小组的组长分别展示上周布置的作业:关于身边农业生产的乡土调查[农村(内陆)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和城市(沿海)农业食品情况调查]。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作业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为上好本课做铺垫。
  (二)以疑问式导入新课   结合同学们的调查,大家想想为什么这些地方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食品的价格相差这么大?是什么因子促使当地农业的分布情况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特色产品?
  (三)以对比式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同时让学生翻开地图册,然后找出它们各自的地理位置以及利用课前布置的作业了解它们的气温和降水。讨论分析两地所处在位置对于农业发展的优势。
  设计理念:让学生学会找到足够和有效的信息以致可以理解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在地图中读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同学们可以检查自己早期知识是否掌握牢固。
  (四)提出问题
  泰国和澳大利亚是两种不同的地方的农业生产类型有自己的特色,说明它们有不同的区位因素影响选择。农业区位选择充其量就是农民对综合因素的考虑后高效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组合利用。那么农业区位的概念是什么?农业的区位选择又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五)以师生合作式引导探究问题
  分析问题:结合之前分的4个小组,先让同学们在自己的组内进行讨论。方式是自由的讨论。但是最后,成果的汇报主要以小组推荐式。如果自己成员在组长汇报过程中又有体会时,等待结束后可以作为补充说明。他们主要是结合自身的调查,收集问卷调查的数据,然后分析问题所在。而此时的老师主要在4组之间旁听。如果小组意见分歧过大或者无法统一时,可以举手让老师一同参与小组的讨论。
  设计理念:让同学们都可以参与到课堂是运用小组讨论的目的所在。同时,老师的扮演身份在讨论时将会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同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发生一种质的变化。一个小组讨论,教师的指导后,学生逐渐了解区位因素,包括农业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
  (六)用系统分析对问题解决的总结评价
  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收集资料,查阅资料的手段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进行探究和学习。理解运用所学的课堂知识分析,灵活多变地运用做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在问题的解决教学中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地弥补,掌握“问题解决”教学的方法,为接下来的工业区位选择起个好头奠定基础。
  三、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问题解决教学可以借此平台焕发自己的魅力。“解决问题”的新课程教学与对知识的渴望相结合,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学生的多样性智力的发展潜力。问题解决法的教学理念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给予老师一个完善自己的机遇。虽然“问题解决”模式还有自己的局限,但是教學过程中结合老师和同学不断地探究和学习可以慢慢解决,对它的研究将会不间断地进行。而事实上,人类的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就是一部克服解决各种问题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卢万华.新课改背景下“问题解决”教学法研究与实践[D].延吉:延边大学,2010.
  [2]高怀林.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实施原则[J].新课程,2011(2):92.
  作者简介:
  汤秋芬,福建省龙岩市,上杭一中。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的学习深度不够,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热闹的表层,并没有通过学习达到知识的深度建构,没有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教学中要关注题组的练习,只有高质有效的题组练习,才能让学生既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又能通过练习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本质理解,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真实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题组;练习;深度学习  一、 梯度呈现,让感悟更深刻  数学题如果只是零乱地呈现知识的话,学生
摘要:竖笛这件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常常用于演奏的竖笛是八孔竖笛。作为一件易上手、音色美、价格优的乐器,八孔竖笛成了小学音乐课堂器乐学习的首选乐器。目前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每个单元都有相对应的竖笛教学内容和教学曲目。可以说,竖笛在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中,承担了了解乐器演奏、促进音乐表现能力、增强音乐双基能力、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小学音乐;竖笛;音乐审美  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逐步成了现阶段教学工作者重点探究的课题。然而就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等问题,影响了整体教学的效果。对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要点,从培养科学探究习惯、科学探究态度、创新意识以及思维能力四个方面入手,以此组织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化学教学活动,从而顺利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目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摘要:“历史的三原素——‘人’与‘时间’及‘空间’则缺一不可”;因此,“时间知识”“空间知识”“人物知识”,构成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而对于中学的历史教学,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强调历史学科要凸显其时序性特征。可见,时空观念的形成是学习好历史科的最基本要求。  关键词:教学;历史;时空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相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
摘 要:运算能力并不等同于计算技能。小学阶段的整数乘法中,口算,竖式计算之间蕴含着相同的数学思想“先分后合”。为了让学生体会多位数乘法相同的算法、算理和数学思想,文章通过新旧对比,口算,竖式计算的比对,国内算法与国外格子算法对比。在多角度、多维度的对比中多次体会,以其帮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计算的方法,理解计算的道理,打通整数乘法间的知识脉络。  关键词:运算能力;计算技能;数学思想;先分后合  一、
摘 要: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将文化理解纳入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当中,希望通过音乐教学,加强学生文化体验、拓宽学生文化认知、提高学生文化认同。音乐鉴赏课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点模块,本文以音乐鉴赏课《高山流水志家国》一课为例,分析高中音乐鉴赏中文化理解的体现,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在音乐鉴赏课中提高学生文化理解上,以文化浸润促进高中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音乐鉴赏;文化理解;《高山流水志家国》  一、 引言  音
摘要: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表现出多样性,而知识理解与能力考核的重点始终是古典诗歌。另一方面,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体系在系统性指引下得以发展。因此,教师需在教学中进行诗歌集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用古典文化进行渲染,从《李太白集》《李白诗集》这类作品上展开,促使学生贴近理解诗歌艺术,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蕴养出个人的文化修养与气质。在把整本书教学理念落实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对
摘要:文章主要以智慧教室环境下初中数学复习课个性化教学思考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初中数学复习课现状,其次通过知识导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上课之前预测,完成信息收集、科学分组,课中信息实时反馈、课后全面反馈,个性化推送辅导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智慧教室环境下初中数学复习课个性化教学相关对策,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智慧教室;初中数学;复习课;个性教学  一、 引言  智慧教室作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生必须学习的科目,可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质,可培养初中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在新课改深入进行的当下,应用微课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可有效激发初中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热情,可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微课的特点、应用的意义、应用策略等方面出发,探究了微课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课;初中道德与法治;微课特点;应用
摘 要:在关注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大背景下,育人为本成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过程教育,智慧思维始终是主旋律。笔者践行初中数学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的研究,以初中数学为研究对象,开展深入、有效、创新的作业布置与反馈实践活动,结合具体案例揭示在此过程中如何展开过程性教育,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真正让数学素养生根发芽,效果显著。以期借文抛砖引玉,与同仁交流。  关键词:过程教育;思维实践;作业布置;作业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