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算能力并不等同于计算技能。小学阶段的整数乘法中,口算,竖式计算之间蕴含着相同的数学思想“先分后合”。为了让学生体会多位数乘法相同的算法、算理和数学思想,文章通过新旧对比,口算,竖式计算的比对,国内算法与国外格子算法对比。在多角度、多维度的对比中多次体会,以其帮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计算的方法,理解计算的道理,打通整数乘法间的知识脉络。
关键词:运算能力;计算技能;数学思想;先分后合
一、 课前思考
说运算,自然离不开计算技能。但运算能力并不等同于计算技能。小学阶段的整数乘法中,对于口算,竖式计算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有什么相同之处?如何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技能的同时,明白计算的意义及计算的道理?怎样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计算中相同的数学思想?怎样的设计才能更好的打通整数乘法间的知识脉络?文章将结合人教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从整体建构的角度谈谈计算课教学的一些思与行。
二、 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理解、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乘多位数”之间的联系。
2. 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口算与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比过程中明法悟理,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相同的数学思想——先分后合。
3. 借助运算活动,在操作、对比、思考、辨析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运算素养。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整数乘法计算中分与合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
在操作、观察、对比、辨析中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生长点。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 回忆计算中的“分”与“合”思想
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想想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乘法的知识?
师:45×12怎樣计算?
生:先把12分成10和2,用2乘45得90,再用1个十乘45得45个十,也就是450,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得540。
小结:是的,我们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用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也就是“先分后合”。(板书:先分后合)
【思考】复习旧知,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唤醒脑中关于计算中“分”与“合”思想,这样的导入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做好铺垫。
2. 借助生活情境 再次体会新知中的“分”与“合”思想
(1)出示书47页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列出算式145×12=。
(2)结合算式145×12,学生尝试估算,确定该算式的值的取值范围。
(3)学生独立尝试计算,说理。体会口算式与竖式计算中的“分”与“合”。
师:145×12等于多少?我们可以怎样计算?
生1:可以先算2小时走的路程:145×2=290(千米),再算10小时走的路程:145×10=1450(千米),然后把两部分合起来290 1450=1740(千米)。
生2:我们还可以把它变成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145×2=290,145×1=145,290 1450=1740。
师:你的计算中,290我看到了,可是1450在哪呢?
生2:先算出的是290个1,就是290,再算的是1个十乘145,所以是145个十,就是1450,最后用290 1450=1740。
师:两位同学都把12小时分成10小时和2小时,分别计算出行驶的路程,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先分后合。把新知化成旧知解决,真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可以直接竖式计算。先用个位的2乘145得290,再用十位的1去乘145,得1450。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第二层得到的是1450,可老师怎么看到的是145呢?
生4:用十位的1乘5得到的是5个十,5写在十位上。这里的145,表示的是145个十。
师:竖式中的290、1450分别表示什么?
生5:290是2×145,表示2小时行的路程;1450是10×145,表示10小时走的路程;最后的把两部分的积合起来,1740表示12小时行的路程。
师: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时,我们是怎样想的?
小结: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用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第一个因数,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思考】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145×12并说出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义。在口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中再次体会“分”与“合”思想。
3. 多维度对比,深刻理解计算中的“分”与“合”思想
(1)横向对比,理解“分”与“合”思想。
师:对比这三位同学的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1:三种方法都是把12分成10和2,先用2乘145,再用10乘145,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生2:它们都是先分后合。
小结:不管是口算,还是竖式计算,我们都是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都是“先分后合”。
(2)纵向对比,体会“分”与“合”思想。
①沟通“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联系。
师:对比“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是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第一个因数,都是“先分后合”。
②沟通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
师:“两位数乘两位数”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我们都会了,如果老师把145×12变成1145×12,你会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生1:也是把第二个因数的12分成10和2,先算2×1145,再算10×1145,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
师:如果是11145×12呢?我们又该怎样计算?
生2:我们把12=1个十 2个一,先算2×11145,再算10×11145,最后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师: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都是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一和几个十,用几个一和几个十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都是先分后合。
师:如果第一个因数的位数越来越多,变成六位数乘两位数、七位数乘两位……我们可以怎樣计算?
生:不管是几位数乘两位数,都是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多位数相乘,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师:看来,在数的变化中,它们也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它们计算的方法和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先分后合”呢。
(3)中外对比,感悟计算的“分”与“合”思想。
①学生观看微课,认识“格子乘法”。
②沟通中外计算的相同点。
师:从微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是的,意大利的“格子算法”和我们的竖式计算一样,也是体现先分后合呢。
【思考】在横向对比中体会口算、竖式计算相同的意义、算理及勾联。在纵向对比,沟通整数乘法间相同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道理。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打通知识脉络。体会、感悟整数乘法计算中“分”与“合”的思想。
三、 整体建构 深刻领悟计算中的“分”与“合”思想
师: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的是先分后合。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的也是先分后合。那如果以后的整数乘法中遇到更多的位数相乘,如“三位数乘三位数”或“四位数乘三位数”……时,我们又该怎样思考呢?
生1:不管是几位数乘几位数,我们都可以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用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生2:都可以用先分后合的方法计算。
师:整数乘法的计算教材只安排到四年级,五年级的教材不再安排学习,这样安排的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几位数乘几位数”的计算,它们计算的方法和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先分后合。
【思考】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同的计算方法,共同的计算思想——先分后合,猜想“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方法。整数乘法的计算在“昨天——今天——明天”中建立联系。知识、方法、数学思想在前后沟通、整体建构中形成。
课后思考: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笔者把重点放在“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上,旨在整体建构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感悟整数乘法之间相同的算法、算理及数学思想。
(一)多层次教学,体会“分”与“合”数学思想
运算能力不等同于计算技能,学生在运算中既要明法悟理,也要理解、掌握运算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时,先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勾起学生对笔算乘法中“分”与“合”的思想的回忆;再学习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再次体会“分与合”思想方法;而后对口算与笔算,新知、旧知和后知之间进行对比,深刻理解、领会“分与合”的思想方法;最后,借助微课,认识“格子乘法”,对比国内、国外的计算方法,再次领悟“分与合”的思想方法……在这样的多层次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思考、辨析,多次体会整数乘法相同的本质属性,沟通知识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多维度对比,打通知识内在联系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乘法的终结篇,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外,还应该思考要让学生习得什么?整数乘法间有什么内在的本质联系?教学中,在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并对这几种计算方法(口算、笔算)进行横向对比;而后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乘多位数”笔算方法的纵向对比;借助微课,对国内算法(口算与笔算)与国外算法(格子乘法)对比。在这种横向、纵向,国内、国外的多维度对比中,体会到一样的计算方法、数学思想。知识、算法在横向、纵向比较中勾联;算理、思想在整体建构中明晰。
作者简介:王荣香,一级教师,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二实验小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19市级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课题批准编号:JYKT—19056)阶段研究成果。
关键词:运算能力;计算技能;数学思想;先分后合
一、 课前思考
说运算,自然离不开计算技能。但运算能力并不等同于计算技能。小学阶段的整数乘法中,对于口算,竖式计算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有什么相同之处?如何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技能的同时,明白计算的意义及计算的道理?怎样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计算中相同的数学思想?怎样的设计才能更好的打通整数乘法间的知识脉络?文章将结合人教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从整体建构的角度谈谈计算课教学的一些思与行。
二、 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理解、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乘多位数”之间的联系。
2. 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口算与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比过程中明法悟理,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相同的数学思想——先分后合。
3. 借助运算活动,在操作、对比、思考、辨析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运算素养。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整数乘法计算中分与合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
在操作、观察、对比、辨析中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生长点。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 回忆计算中的“分”与“合”思想
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想想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乘法的知识?
师:45×12怎樣计算?
生:先把12分成10和2,用2乘45得90,再用1个十乘45得45个十,也就是450,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得540。
小结:是的,我们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用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也就是“先分后合”。(板书:先分后合)
【思考】复习旧知,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唤醒脑中关于计算中“分”与“合”思想,这样的导入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做好铺垫。
2. 借助生活情境 再次体会新知中的“分”与“合”思想
(1)出示书47页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列出算式145×12=。
(2)结合算式145×12,学生尝试估算,确定该算式的值的取值范围。
(3)学生独立尝试计算,说理。体会口算式与竖式计算中的“分”与“合”。
师:145×12等于多少?我们可以怎样计算?
生1:可以先算2小时走的路程:145×2=290(千米),再算10小时走的路程:145×10=1450(千米),然后把两部分合起来290 1450=1740(千米)。
生2:我们还可以把它变成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145×2=290,145×1=145,290 1450=1740。
师:你的计算中,290我看到了,可是1450在哪呢?
生2:先算出的是290个1,就是290,再算的是1个十乘145,所以是145个十,就是1450,最后用290 1450=1740。
师:两位同学都把12小时分成10小时和2小时,分别计算出行驶的路程,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先分后合。把新知化成旧知解决,真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可以直接竖式计算。先用个位的2乘145得290,再用十位的1去乘145,得1450。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第二层得到的是1450,可老师怎么看到的是145呢?
生4:用十位的1乘5得到的是5个十,5写在十位上。这里的145,表示的是145个十。
师:竖式中的290、1450分别表示什么?
生5:290是2×145,表示2小时行的路程;1450是10×145,表示10小时走的路程;最后的把两部分的积合起来,1740表示12小时行的路程。
师: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时,我们是怎样想的?
小结: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用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第一个因数,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思考】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145×12并说出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义。在口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中再次体会“分”与“合”思想。
3. 多维度对比,深刻理解计算中的“分”与“合”思想
(1)横向对比,理解“分”与“合”思想。
师:对比这三位同学的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1:三种方法都是把12分成10和2,先用2乘145,再用10乘145,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生2:它们都是先分后合。
小结:不管是口算,还是竖式计算,我们都是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都是“先分后合”。
(2)纵向对比,体会“分”与“合”思想。
①沟通“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联系。
师:对比“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是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第一个因数,都是“先分后合”。
②沟通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
师:“两位数乘两位数”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我们都会了,如果老师把145×12变成1145×12,你会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生1:也是把第二个因数的12分成10和2,先算2×1145,再算10×1145,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
师:如果是11145×12呢?我们又该怎样计算?
生2:我们把12=1个十 2个一,先算2×11145,再算10×11145,最后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师: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都是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一和几个十,用几个一和几个十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都是先分后合。
师:如果第一个因数的位数越来越多,变成六位数乘两位数、七位数乘两位……我们可以怎樣计算?
生:不管是几位数乘两位数,都是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多位数相乘,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师:看来,在数的变化中,它们也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它们计算的方法和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先分后合”呢。
(3)中外对比,感悟计算的“分”与“合”思想。
①学生观看微课,认识“格子乘法”。
②沟通中外计算的相同点。
师:从微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是的,意大利的“格子算法”和我们的竖式计算一样,也是体现先分后合呢。
【思考】在横向对比中体会口算、竖式计算相同的意义、算理及勾联。在纵向对比,沟通整数乘法间相同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道理。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打通知识脉络。体会、感悟整数乘法计算中“分”与“合”的思想。
三、 整体建构 深刻领悟计算中的“分”与“合”思想
师: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的是先分后合。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的也是先分后合。那如果以后的整数乘法中遇到更多的位数相乘,如“三位数乘三位数”或“四位数乘三位数”……时,我们又该怎样思考呢?
生1:不管是几位数乘几位数,我们都可以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用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生2:都可以用先分后合的方法计算。
师:整数乘法的计算教材只安排到四年级,五年级的教材不再安排学习,这样安排的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几位数乘几位数”的计算,它们计算的方法和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先分后合。
【思考】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同的计算方法,共同的计算思想——先分后合,猜想“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方法。整数乘法的计算在“昨天——今天——明天”中建立联系。知识、方法、数学思想在前后沟通、整体建构中形成。
课后思考: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笔者把重点放在“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上,旨在整体建构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感悟整数乘法之间相同的算法、算理及数学思想。
(一)多层次教学,体会“分”与“合”数学思想
运算能力不等同于计算技能,学生在运算中既要明法悟理,也要理解、掌握运算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时,先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勾起学生对笔算乘法中“分”与“合”的思想的回忆;再学习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再次体会“分与合”思想方法;而后对口算与笔算,新知、旧知和后知之间进行对比,深刻理解、领会“分与合”的思想方法;最后,借助微课,认识“格子乘法”,对比国内、国外的计算方法,再次领悟“分与合”的思想方法……在这样的多层次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思考、辨析,多次体会整数乘法相同的本质属性,沟通知识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多维度对比,打通知识内在联系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乘法的终结篇,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外,还应该思考要让学生习得什么?整数乘法间有什么内在的本质联系?教学中,在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并对这几种计算方法(口算、笔算)进行横向对比;而后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乘多位数”笔算方法的纵向对比;借助微课,对国内算法(口算与笔算)与国外算法(格子乘法)对比。在这种横向、纵向,国内、国外的多维度对比中,体会到一样的计算方法、数学思想。知识、算法在横向、纵向比较中勾联;算理、思想在整体建构中明晰。
作者简介:王荣香,一级教师,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二实验小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19市级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课题批准编号:JYKT—19056)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