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建构的运算知“法”与明“理”的深度融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nli1989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算能力并不等同于计算技能。小学阶段的整数乘法中,口算,竖式计算之间蕴含着相同的数学思想“先分后合”。为了让学生体会多位数乘法相同的算法、算理和数学思想,文章通过新旧对比,口算,竖式计算的比对,国内算法与国外格子算法对比。在多角度、多维度的对比中多次体会,以其帮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计算的方法,理解计算的道理,打通整数乘法间的知识脉络。
  关键词:运算能力;计算技能;数学思想;先分后合
  一、 课前思考
  说运算,自然离不开计算技能。但运算能力并不等同于计算技能。小学阶段的整数乘法中,对于口算,竖式计算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有什么相同之处?如何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技能的同时,明白计算的意义及计算的道理?怎样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计算中相同的数学思想?怎样的设计才能更好的打通整数乘法间的知识脉络?文章将结合人教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从整体建构的角度谈谈计算课教学的一些思与行。
  二、 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理解、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乘多位数”之间的联系。
  2. 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口算与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比过程中明法悟理,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相同的数学思想——先分后合。
  3. 借助运算活动,在操作、对比、思考、辨析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运算素养。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整数乘法计算中分与合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
  在操作、观察、对比、辨析中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生长点。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 回忆计算中的“分”与“合”思想
  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想想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乘法的知识?
  师:45×12怎樣计算?
  生:先把12分成10和2,用2乘45得90,再用1个十乘45得45个十,也就是450,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得540。
  小结:是的,我们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用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也就是“先分后合”。(板书:先分后合)
  【思考】复习旧知,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唤醒脑中关于计算中“分”与“合”思想,这样的导入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做好铺垫。
  2. 借助生活情境 再次体会新知中的“分”与“合”思想
  (1)出示书47页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列出算式145×12=。
  (2)结合算式145×12,学生尝试估算,确定该算式的值的取值范围。
  (3)学生独立尝试计算,说理。体会口算式与竖式计算中的“分”与“合”。
  师:145×12等于多少?我们可以怎样计算?
  生1:可以先算2小时走的路程:145×2=290(千米),再算10小时走的路程:145×10=1450(千米),然后把两部分合起来290 1450=1740(千米)。
  生2:我们还可以把它变成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145×2=290,145×1=145,290 1450=1740。
  师:你的计算中,290我看到了,可是1450在哪呢?
  生2:先算出的是290个1,就是290,再算的是1个十乘145,所以是145个十,就是1450,最后用290 1450=1740。
  师:两位同学都把12小时分成10小时和2小时,分别计算出行驶的路程,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先分后合。把新知化成旧知解决,真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可以直接竖式计算。先用个位的2乘145得290,再用十位的1去乘145,得1450。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第二层得到的是1450,可老师怎么看到的是145呢?
  生4:用十位的1乘5得到的是5个十,5写在十位上。这里的145,表示的是145个十。
  师:竖式中的290、1450分别表示什么?
  生5:290是2×145,表示2小时行的路程;1450是10×145,表示10小时走的路程;最后的把两部分的积合起来,1740表示12小时行的路程。
  师: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时,我们是怎样想的?
  小结: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用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第一个因数,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思考】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145×12并说出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义。在口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中再次体会“分”与“合”思想。
  3. 多维度对比,深刻理解计算中的“分”与“合”思想
  (1)横向对比,理解“分”与“合”思想。
  师:对比这三位同学的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1:三种方法都是把12分成10和2,先用2乘145,再用10乘145,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生2:它们都是先分后合。
  小结:不管是口算,还是竖式计算,我们都是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都是“先分后合”。
  (2)纵向对比,体会“分”与“合”思想。
  ①沟通“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联系。
  师:对比“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是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第一个因数,都是“先分后合”。
  ②沟通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
  师:“两位数乘两位数”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我们都会了,如果老师把145×12变成1145×12,你会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生1:也是把第二个因数的12分成10和2,先算2×1145,再算10×1145,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
  师:如果是11145×12呢?我们又该怎样计算?
  生2:我们把12=1个十 2个一,先算2×11145,再算10×11145,最后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师: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都是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一和几个十,用几个一和几个十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都是先分后合。
  师:如果第一个因数的位数越来越多,变成六位数乘两位数、七位数乘两位……我们可以怎樣计算?
  生:不管是几位数乘两位数,都是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多位数相乘,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师:看来,在数的变化中,它们也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它们计算的方法和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先分后合”呢。
  (3)中外对比,感悟计算的“分”与“合”思想。
  ①学生观看微课,认识“格子乘法”。
  ②沟通中外计算的相同点。
  师:从微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是的,意大利的“格子算法”和我们的竖式计算一样,也是体现先分后合呢。
  【思考】在横向对比中体会口算、竖式计算相同的意义、算理及勾联。在纵向对比,沟通整数乘法间相同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道理。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打通知识脉络。体会、感悟整数乘法计算中“分”与“合”的思想。
  三、 整体建构 深刻领悟计算中的“分”与“合”思想
  师: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的是先分后合。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的也是先分后合。那如果以后的整数乘法中遇到更多的位数相乘,如“三位数乘三位数”或“四位数乘三位数”……时,我们又该怎样思考呢?
  生1:不管是几位数乘几位数,我们都可以把第二个因数分成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用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
  生2:都可以用先分后合的方法计算。
  师:整数乘法的计算教材只安排到四年级,五年级的教材不再安排学习,这样安排的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几位数乘几位数”的计算,它们计算的方法和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先分后合。
  【思考】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同的计算方法,共同的计算思想——先分后合,猜想“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方法。整数乘法的计算在“昨天——今天——明天”中建立联系。知识、方法、数学思想在前后沟通、整体建构中形成。
  课后思考: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笔者把重点放在“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上,旨在整体建构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感悟整数乘法之间相同的算法、算理及数学思想。
  (一)多层次教学,体会“分”与“合”数学思想
  运算能力不等同于计算技能,学生在运算中既要明法悟理,也要理解、掌握运算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时,先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勾起学生对笔算乘法中“分”与“合”的思想的回忆;再学习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再次体会“分与合”思想方法;而后对口算与笔算,新知、旧知和后知之间进行对比,深刻理解、领会“分与合”的思想方法;最后,借助微课,认识“格子乘法”,对比国内、国外的计算方法,再次领悟“分与合”的思想方法……在这样的多层次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思考、辨析,多次体会整数乘法相同的本质属性,沟通知识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多维度对比,打通知识内在联系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乘法的终结篇,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外,还应该思考要让学生习得什么?整数乘法间有什么内在的本质联系?教学中,在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并对这几种计算方法(口算、笔算)进行横向对比;而后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乘多位数”笔算方法的纵向对比;借助微课,对国内算法(口算与笔算)与国外算法(格子乘法)对比。在这种横向、纵向,国内、国外的多维度对比中,体会到一样的计算方法、数学思想。知识、算法在横向、纵向比较中勾联;算理、思想在整体建构中明晰。
  作者简介:王荣香,一级教师,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二实验小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19市级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课题批准编号:JYKT—19056)阶段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如今,我国的文化教育进展迅猛,课堂教学对同学们的基础文明教育开始从刻板紧张的教学氛围渐渐转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教师注重以轻松愉悦的手段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尝试着用一种合理的手段来促进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让繁杂的课本内容转变得更为有趣易懂,使严厉的课堂教学富有趣味,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自然地接纳教育。在情趣教学中教师需要起到引导作用。经过教师的指引,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被有效地调
摘要:尺度模型是模型中的重要一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广泛。学生可在构建尺度模型中,通过观察、制作、评价和修正等一系列建模活动,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關键词:尺度模型;模型构建;高中课堂教学  模型是在问题情境中形成的实体、符号或抽象表征的过程和产物,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用广泛。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模型,来描述那些难以直接观测到的结构、系统或现象,帮助学生推理和解决问题。赵萍萍博士、
摘 要: 本文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框架下,结合实际学情,优化识字策略,开发和拓宽识字渠道,引领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识字活动,不断地夯实字词积累,从而有效地提升识字技能。  关键词: 识字;导学;积累;自主  识字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伊始。通过多样化的自主识字活动,学生掌握了识字技能,丰富识字积累,夯实学生掌握字词的基础,促使学生既能随文识字,也能集中识字,还
摘 要:社会高速发展,时代在不断变化,教育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语文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成效也面临新的挑战。群文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随着部编版教材使用,群文教学的实践和方法更是学者不断研究的重点。社会对现代人才的要求,决定了教学方法现代化。文章以群文教学为方法,以现代人格培育为基本目标对,对实施的方法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探讨,得出了相关经验同大家探讨。
摘要: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应有三种意识:通过课堂导入或者多种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師还应有激发学生思维的梯度问题意识,通过有效且有价值的层层问题的设置,来促进学生思考,积极探究文本。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等因素进行设置,难易适中。此外,教师还应有促进师生共生的起承转合意识,恰当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密度。  关键词:语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体育这一门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增强学生的体魄、立德树人成了国家教育部和相关教育工作者甚至是整个社会关注讨论的热点话题。文章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学的探究,强调了德育渗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向大家传递了关于将德育渗透到实际的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希望
摘 要:学生的学习深度不够,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热闹的表层,并没有通过学习达到知识的深度建构,没有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教学中要关注题组的练习,只有高质有效的题组练习,才能让学生既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又能通过练习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本质理解,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真实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题组;练习;深度学习  一、 梯度呈现,让感悟更深刻  数学题如果只是零乱地呈现知识的话,学生
摘要:竖笛这件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常常用于演奏的竖笛是八孔竖笛。作为一件易上手、音色美、价格优的乐器,八孔竖笛成了小学音乐课堂器乐学习的首选乐器。目前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每个单元都有相对应的竖笛教学内容和教学曲目。可以说,竖笛在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中,承担了了解乐器演奏、促进音乐表现能力、增强音乐双基能力、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小学音乐;竖笛;音乐审美  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逐步成了现阶段教学工作者重点探究的课题。然而就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等问题,影响了整体教学的效果。对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要点,从培养科学探究习惯、科学探究态度、创新意识以及思维能力四个方面入手,以此组织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化学教学活动,从而顺利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目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摘要:“历史的三原素——‘人’与‘时间’及‘空间’则缺一不可”;因此,“时间知识”“空间知识”“人物知识”,构成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而对于中学的历史教学,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强调历史学科要凸显其时序性特征。可见,时空观念的形成是学习好历史科的最基本要求。  关键词:教学;历史;时空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相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