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原生态,本意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或在自然状况下生存发展的事物。教育行业中的原生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发展状态,是自然的,真实的。何谓原生态课堂?其实很简单,就是每一位普通教师每天都在上的真实的课。
【关键词】原生态;课堂生成;错误;科学合理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83-02
我们一般把课堂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想状态的课堂教学,即我们经常听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这种课堂追求的是完美,是教师“千锤百炼出深山”的作品。虽然其中一些理念可以借鉴,但他们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不强,表演的成分太多。
据统计,这种课仅占全部课堂教学的1%。还有一种是占99%的实际状态的课,即原生态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还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这才是真实的、自然的,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实际的教学素养,反映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研究、改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即我们要力求创建一个原生态的课堂。如何提升原生态课堂的教学质量呢?
1还课堂教学一份真实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把将要学习的新知恰到好处地从生活中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1.1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不是空中楼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存在美。
例一: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师(手中举着圆片):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各种车辆的轮胎、圆形桌面……
师:圆到处可见,有了圆,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了圆,我们生活中的物体变得形态万千……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圆的世界,探究圆的奥秘。本课教师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找出知识与数学文化美的结合点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获得知识与美的双重享受。
1.2用好课堂生成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常碰到学生的思维“跑在”教师前面的情况。如一个学生的发言打乱了教师的全盘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是全然不顾学生的想法按原定教案上课,还是“顺应”学生的思维,改变教学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迅速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沉着应对,处变不惊,也要求教师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要真正做到“心中有教案,目中更有学生”,教案跟着学生走,教师不再成为牵“牛”鼻子拉“牛”走的放牧人。
2善待课堂中的错误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出现无法预料的错误,需要教师正视错误,预测错误,捕捉错误,运用错误,化解错误,利用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整教学,使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我们的学生有时并非都能如我们所愿,他们的思维有时是混乱的,甚至是错误的。作为教师必须正视错误,才能展示出真是的精彩的课堂。
例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我要求学生自制学具。学生们于是就去准备了,放学后,我也开始备课,猛然间发现,布置任务时忘记了强调:制作的圆柱和圆锥得是等底等高的才行。
第二天,我仍然坚持上圆锥的体积这一课。出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圆柱和圆锥,然后请学生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学生猜测是 ,也有人认为是 。
你们打算怎么来验证你的估计呢?学生一起说:“做实验!”有人继续说:“在容器中装沙子,倒入容器中,看看要几次才能倒满。”学生开始实验,结论很快就得出了:“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
可此时一个学生大声地说,“不对啊,这个圆柱里已经装了6杯沙子了,才装了一半!”我和同学们仔细一看,原来,她做了一个小圆锥,一个极高的大圆柱。只见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圆锥和圆柱必须是底面积相等,高相等才行!”孩子们满怀激动地说着自己的新发现,原来,等底等高的印记已不知不觉刻上学生心头了!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错误看成是课堂教学的资源。
3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教材
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尊重教材,把握教材意图,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但课改以来,教师不再把教材看作神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理念,于是,只要上公开课、展示课,很多教师不是去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編写意图,而将重点放在如何去改编教材,如何创设自以为更好的情境,认为用教材中的情境体现不了新意,就不能发挥创造性,就会落入俗套。
记得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中有《四边形》这一内容,教材呈现了一所美丽的校园,同学们在校园里课间活动的场景,在这一校园里有很多几何图形。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等等。同学们看主题图,能清楚地发现各种图形,这一场景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丰富了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是非常优越的教学资源。但是我在2008年一次市级比赛中为了突出新意,却对它作了舍去。换成了自认为有新意的奥运场地,结果在导入新课时,费时费力,可想而知,没有圆满的完成这一节课。
通过这一节课使我意识到: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应沉下心来,弄清教材中的主题图所要达到的目标,真正走进教材,切忌浮光掠影。如果不认真研读教材,没有走进教材就随意臆断,轻率地改动教材,就会画虎类犬,弄巧成拙,教不到点子上,当然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原生态则是我们的常规课堂。检点我们的原生态课堂,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原生态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增强职业道德感,真正把教育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要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同事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建立随堂听课机制,听评结合;结合实际因材实教,去伪存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直面我们的原生态课堂,我们期待着它能逐渐走上“真实有效”的轨道,最终成为我们教育餐桌上一道营养丰富的“家常菜”。
参考文献
[1]李斌:《打通公开课向常态课的理性回归之路》,《教育文摘周报》,2006.10.25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原生态;课堂生成;错误;科学合理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83-02
我们一般把课堂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想状态的课堂教学,即我们经常听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这种课堂追求的是完美,是教师“千锤百炼出深山”的作品。虽然其中一些理念可以借鉴,但他们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不强,表演的成分太多。
据统计,这种课仅占全部课堂教学的1%。还有一种是占99%的实际状态的课,即原生态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还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这才是真实的、自然的,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实际的教学素养,反映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研究、改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即我们要力求创建一个原生态的课堂。如何提升原生态课堂的教学质量呢?
1还课堂教学一份真实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把将要学习的新知恰到好处地从生活中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1.1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不是空中楼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存在美。
例一: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师(手中举着圆片):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各种车辆的轮胎、圆形桌面……
师:圆到处可见,有了圆,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了圆,我们生活中的物体变得形态万千……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圆的世界,探究圆的奥秘。本课教师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找出知识与数学文化美的结合点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获得知识与美的双重享受。
1.2用好课堂生成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常碰到学生的思维“跑在”教师前面的情况。如一个学生的发言打乱了教师的全盘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是全然不顾学生的想法按原定教案上课,还是“顺应”学生的思维,改变教学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迅速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沉着应对,处变不惊,也要求教师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要真正做到“心中有教案,目中更有学生”,教案跟着学生走,教师不再成为牵“牛”鼻子拉“牛”走的放牧人。
2善待课堂中的错误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出现无法预料的错误,需要教师正视错误,预测错误,捕捉错误,运用错误,化解错误,利用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整教学,使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我们的学生有时并非都能如我们所愿,他们的思维有时是混乱的,甚至是错误的。作为教师必须正视错误,才能展示出真是的精彩的课堂。
例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我要求学生自制学具。学生们于是就去准备了,放学后,我也开始备课,猛然间发现,布置任务时忘记了强调:制作的圆柱和圆锥得是等底等高的才行。
第二天,我仍然坚持上圆锥的体积这一课。出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圆柱和圆锥,然后请学生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学生猜测是 ,也有人认为是 。
你们打算怎么来验证你的估计呢?学生一起说:“做实验!”有人继续说:“在容器中装沙子,倒入容器中,看看要几次才能倒满。”学生开始实验,结论很快就得出了:“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
可此时一个学生大声地说,“不对啊,这个圆柱里已经装了6杯沙子了,才装了一半!”我和同学们仔细一看,原来,她做了一个小圆锥,一个极高的大圆柱。只见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圆锥和圆柱必须是底面积相等,高相等才行!”孩子们满怀激动地说着自己的新发现,原来,等底等高的印记已不知不觉刻上学生心头了!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错误看成是课堂教学的资源。
3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教材
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尊重教材,把握教材意图,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但课改以来,教师不再把教材看作神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理念,于是,只要上公开课、展示课,很多教师不是去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編写意图,而将重点放在如何去改编教材,如何创设自以为更好的情境,认为用教材中的情境体现不了新意,就不能发挥创造性,就会落入俗套。
记得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中有《四边形》这一内容,教材呈现了一所美丽的校园,同学们在校园里课间活动的场景,在这一校园里有很多几何图形。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等等。同学们看主题图,能清楚地发现各种图形,这一场景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丰富了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是非常优越的教学资源。但是我在2008年一次市级比赛中为了突出新意,却对它作了舍去。换成了自认为有新意的奥运场地,结果在导入新课时,费时费力,可想而知,没有圆满的完成这一节课。
通过这一节课使我意识到: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应沉下心来,弄清教材中的主题图所要达到的目标,真正走进教材,切忌浮光掠影。如果不认真研读教材,没有走进教材就随意臆断,轻率地改动教材,就会画虎类犬,弄巧成拙,教不到点子上,当然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原生态则是我们的常规课堂。检点我们的原生态课堂,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原生态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增强职业道德感,真正把教育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要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同事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建立随堂听课机制,听评结合;结合实际因材实教,去伪存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直面我们的原生态课堂,我们期待着它能逐渐走上“真实有效”的轨道,最终成为我们教育餐桌上一道营养丰富的“家常菜”。
参考文献
[1]李斌:《打通公开课向常态课的理性回归之路》,《教育文摘周报》,2006.10.25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