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
“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卢瑟福一天深夜偶尔发现一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 ‘下午呢?’‘做实验。 ’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夸奖,没想到卢瑟福竟大为恼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在做实验,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将摆脱不了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无法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更难养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绝不能省略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也绝不能让“自主思考”匆匆走过场。哪怕距离答案只有一步之遥,也要让学生自己去走。等一等,再等一等,也许下一刻,就是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时,就是学生创造课堂精彩之时。”
例如:在一节练习课上,为消除学生解题的障碍,教师在出示习题时,未等学生思考就把问题分解得非常详细,从而使学生能容易地接受。老师的“好心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吗?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是比较准确、到位的,但正是由于教师课前考虑的太“到位”,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略了学生整体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解答问题时,总是先要读懂题意,理解题中出现的各种信息,然后选取有效信息,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学生解答问题,需要一个对问题全方位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嚼碎后一点一滴地喂给学生,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呈现问题时,不要急于去分析、支解。等一等,给学生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
二、探究:“等待”的理论支撑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课堂上,当学生出现差异时,教师就应该耐心地等一等,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允许学生暂且保留这种差异,给他们一个交流的机会。当他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经验不断地被唤醒,在不断地冲突、碰撞中自然消除困惑、豁然开朗。”
三、践行:等待相约精彩
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现差错时,教师立即发布权威性的结论,以一言而改之。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学生能很好地接受吗?现在错误已经出现,怎样让学生来发现错误,从而自觉改正错误呢?等一等,别急着抛出你正确的结论,把完整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请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吧!因为学生在没有经历亲手实践、探究体验的无意识状态下,其所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不够透彻的,是容易淡忘的。而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认识,同化、重构新的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的直接告诉的有价值得多!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平均数》这一课时,出示了一个五一期间(5月1日—5日)北京博物馆参观人数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估计这5天(1200人、1300人、1000人、800人、700人)参观的平均人数大约是多少人?学生纷纷进行估计,有的说估计有1300人,有的估计有1000人,也有的估计900人,可有个学生说有1500人。对于学生的估计结果,吴老师未马上做任何评价,而是说:“你估计的准吗?请你计算一下。”等结果一出来,吴老师首先肯定了估计结果是1000的学生,并赞扬他说:“你估计的可真准啊!”然后,吴老师又把话筒递给估计1500的这位同学:“你去采访一下他们,怎么会估计的这么准。”估计结果是1000的同学非常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吴老师又回过头来问那个估计1500的同学:“你现在有什么启发?可以介绍给全班同学听一下吗?”最后,吴老师同样热情洋溢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虽然错了,可是他能从同伴那里得到启发,不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一定会进步的”。
四、等待增强自信
学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素质教育下的理念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更应不吝啬对“学困生”的等待。在等待空间里,给予适时点拨,恰当评价,真诚鼓励。这是一种尊重,尊重个性化的差异;这是一种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能学习、也有学习的潜力挖掘。特别是“学困生”,当他们在课堂回答卡壳时,他们的自尊心像含羞草,教师若不能等待,而马上替换学生回答,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长期的失败体验,会让他们形成“我处处都不如人”和“我反正什么都学不好”的自卑感。因此,当“学困生”在课堂回答卡壳时,教师要立刻分析,他是掌握知识的方法欠缺,还是思维没能达到应有水平,或者是缺乏自信进取精神。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给予恰到好处地点拨,让他觉得自己在老师心中有一席之地,从而让上进心与日俱增,让回答的心花开得灿烂。
【作者单位:灌云县图河小学 江苏】
“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卢瑟福一天深夜偶尔发现一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 ‘下午呢?’‘做实验。 ’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夸奖,没想到卢瑟福竟大为恼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在做实验,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将摆脱不了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无法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更难养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绝不能省略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也绝不能让“自主思考”匆匆走过场。哪怕距离答案只有一步之遥,也要让学生自己去走。等一等,再等一等,也许下一刻,就是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时,就是学生创造课堂精彩之时。”
例如:在一节练习课上,为消除学生解题的障碍,教师在出示习题时,未等学生思考就把问题分解得非常详细,从而使学生能容易地接受。老师的“好心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吗?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是比较准确、到位的,但正是由于教师课前考虑的太“到位”,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略了学生整体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解答问题时,总是先要读懂题意,理解题中出现的各种信息,然后选取有效信息,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学生解答问题,需要一个对问题全方位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嚼碎后一点一滴地喂给学生,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呈现问题时,不要急于去分析、支解。等一等,给学生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
二、探究:“等待”的理论支撑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课堂上,当学生出现差异时,教师就应该耐心地等一等,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允许学生暂且保留这种差异,给他们一个交流的机会。当他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经验不断地被唤醒,在不断地冲突、碰撞中自然消除困惑、豁然开朗。”
三、践行:等待相约精彩
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现差错时,教师立即发布权威性的结论,以一言而改之。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学生能很好地接受吗?现在错误已经出现,怎样让学生来发现错误,从而自觉改正错误呢?等一等,别急着抛出你正确的结论,把完整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请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吧!因为学生在没有经历亲手实践、探究体验的无意识状态下,其所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不够透彻的,是容易淡忘的。而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认识,同化、重构新的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的直接告诉的有价值得多!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平均数》这一课时,出示了一个五一期间(5月1日—5日)北京博物馆参观人数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估计这5天(1200人、1300人、1000人、800人、700人)参观的平均人数大约是多少人?学生纷纷进行估计,有的说估计有1300人,有的估计有1000人,也有的估计900人,可有个学生说有1500人。对于学生的估计结果,吴老师未马上做任何评价,而是说:“你估计的准吗?请你计算一下。”等结果一出来,吴老师首先肯定了估计结果是1000的学生,并赞扬他说:“你估计的可真准啊!”然后,吴老师又把话筒递给估计1500的这位同学:“你去采访一下他们,怎么会估计的这么准。”估计结果是1000的同学非常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吴老师又回过头来问那个估计1500的同学:“你现在有什么启发?可以介绍给全班同学听一下吗?”最后,吴老师同样热情洋溢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虽然错了,可是他能从同伴那里得到启发,不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一定会进步的”。
四、等待增强自信
学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素质教育下的理念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更应不吝啬对“学困生”的等待。在等待空间里,给予适时点拨,恰当评价,真诚鼓励。这是一种尊重,尊重个性化的差异;这是一种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能学习、也有学习的潜力挖掘。特别是“学困生”,当他们在课堂回答卡壳时,他们的自尊心像含羞草,教师若不能等待,而马上替换学生回答,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长期的失败体验,会让他们形成“我处处都不如人”和“我反正什么都学不好”的自卑感。因此,当“学困生”在课堂回答卡壳时,教师要立刻分析,他是掌握知识的方法欠缺,还是思维没能达到应有水平,或者是缺乏自信进取精神。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给予恰到好处地点拨,让他觉得自己在老师心中有一席之地,从而让上进心与日俱增,让回答的心花开得灿烂。
【作者单位:灌云县图河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