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学生在上网查阅知识、开阔眼界的过程中,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上一些思想的糟粕和剧毒,并受到侵蚀。一方面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成熟,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种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特别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一旦受到不健康思想、错误言行等因素的影响,就会不知不觉地走向犯罪。
一、在校生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在校生犯罪的土壤。
一是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等思想,极大冲击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欠缺失当,是导致在校生犯罪的温床。
一是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导致孩子不良成长的家庭因素一是家庭破裂。二是家庭教育教育观念偏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动则打骂、训斥,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冷漠的性格和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过少,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纵容庇护其不良行为,养成孩子好逸恶劳、自私任性、骄纵霸道等性格。
(三)学校应试教育的方针,埋下了在校生犯罪的隐患。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一是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道德和法制教育滞后。学校放任他们流失,来获得较高的升学率。使他们过早离开学校,成为流失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没有工作,升学无望,游手好闲,丧失了人生的追求目标,心绪茫然,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的管束,很快就被社会上的犯罪团伙拉入其中,滑入犯罪的泥沼。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护教育。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但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忽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和自护能力培养,青少年處事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从而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在校生犯罪的防控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坚持把德育工作和法制教育放在首位。学校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责任心教育,教师要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学生思想上筑起一道预防犯罪的坚固防线。同时,提高学校对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法制教育工作日常化。重视对在校学生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减少学生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一项治本措施。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工作的重要性。在学校普遍开设法制课,法制教育入课堂。学校应按一定的教学计划设置课程,预先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法律常识的教育,并应将法制课列为学生会考的科目,使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具有日常性。
(二)加强校园管理,严肃校纪。班级要大力加强班风建设,用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来形成良好的群体气氛,规范在校生的行为,增强集体凝聚力,有效地化解不良因素对在校学生的侵蚀。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监督和检查网络,利用观察法、访谈法、总结法,了解和分析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尽量“防患于未然”。组织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定期开展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在校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各方面素质。开辟丰富多彩的寓教性、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第二课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净化灵魂,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三)建立司法防范机制,构建和谐的帮教环境。一是对犯罪的青少年尽量采取非监禁刑的方式。刑罚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较成年人更为深刻,一旦受到刑罚制裁,不仅会影响其后续行为及态度,甚至影响其一生命运,也影响着更多的家庭。因此,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接受心理和行为的矫正,有利于减轻少年犯心理压力,消除其同社会的对立情绪。同时还避免了因入狱而造成的交叉感染,有利于犯罪青少年的成功转化和回归,预防其重新犯罪。二是对一些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要做好帮教工作。要预警在先,做好挽救、感化、帮教工作,防止他们坠入犯罪深渊。要上下联动,多管齐下,加强学校周边公共场所管理,狠抓校园周边突出问题的整治,对校园周边无证经营摊点,电子游戏厅、歌舞厅、酒吧等经营场所,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还学校于宁静与祥和。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检察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一、在校生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在校生犯罪的土壤。
一是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等思想,极大冲击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欠缺失当,是导致在校生犯罪的温床。
一是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导致孩子不良成长的家庭因素一是家庭破裂。二是家庭教育教育观念偏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动则打骂、训斥,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冷漠的性格和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过少,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纵容庇护其不良行为,养成孩子好逸恶劳、自私任性、骄纵霸道等性格。
(三)学校应试教育的方针,埋下了在校生犯罪的隐患。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一是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道德和法制教育滞后。学校放任他们流失,来获得较高的升学率。使他们过早离开学校,成为流失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没有工作,升学无望,游手好闲,丧失了人生的追求目标,心绪茫然,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的管束,很快就被社会上的犯罪团伙拉入其中,滑入犯罪的泥沼。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护教育。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但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忽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和自护能力培养,青少年處事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从而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在校生犯罪的防控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坚持把德育工作和法制教育放在首位。学校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责任心教育,教师要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学生思想上筑起一道预防犯罪的坚固防线。同时,提高学校对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法制教育工作日常化。重视对在校学生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减少学生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一项治本措施。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工作的重要性。在学校普遍开设法制课,法制教育入课堂。学校应按一定的教学计划设置课程,预先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法律常识的教育,并应将法制课列为学生会考的科目,使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具有日常性。
(二)加强校园管理,严肃校纪。班级要大力加强班风建设,用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来形成良好的群体气氛,规范在校生的行为,增强集体凝聚力,有效地化解不良因素对在校学生的侵蚀。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监督和检查网络,利用观察法、访谈法、总结法,了解和分析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尽量“防患于未然”。组织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定期开展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在校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各方面素质。开辟丰富多彩的寓教性、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第二课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净化灵魂,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三)建立司法防范机制,构建和谐的帮教环境。一是对犯罪的青少年尽量采取非监禁刑的方式。刑罚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较成年人更为深刻,一旦受到刑罚制裁,不仅会影响其后续行为及态度,甚至影响其一生命运,也影响着更多的家庭。因此,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接受心理和行为的矫正,有利于减轻少年犯心理压力,消除其同社会的对立情绪。同时还避免了因入狱而造成的交叉感染,有利于犯罪青少年的成功转化和回归,预防其重新犯罪。二是对一些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要做好帮教工作。要预警在先,做好挽救、感化、帮教工作,防止他们坠入犯罪深渊。要上下联动,多管齐下,加强学校周边公共场所管理,狠抓校园周边突出问题的整治,对校园周边无证经营摊点,电子游戏厅、歌舞厅、酒吧等经营场所,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还学校于宁静与祥和。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检察院,福建 漳州 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