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含义
1、教学语言、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页。 )。教学语言如同影视语言、法律语言、音乐语言一样,是一种专业语言。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2、历史教学语言 ,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最佳境界。一堂好的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是感染,是熏陶,如同观赏一幅名画,怦然心动,心旷神怡;如同欣赏一首名曲,同频共振,余音绕梁。相反,一堂不成功的照本宣科的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则成了呆板乏味的催眠曲。
一位优秀的历史老师,一定是一位不懈追求课堂语言艺术的教师。他会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从而把语言学家的用词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密、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丰富情感融为一体,把枯燥的知识讲生动,把深奥的事理讲通俗,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二、作为历史教学语言,我认为应该有如下的艺术特点。
1、准确严谨性,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性是指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首先是语音语调的准确,要说普通话。按照我国教育部在1955年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教师教学语言的发音以普通话为标准。各地的教师应注意纠正方言中与普通话不同的发音。北方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区别,而南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别更大。据说对于“黄河尚有澄清日”一句,某地教师读起来别人会听成“王(黄)和(河)尚有成(澄)亲(清)日”,以为和尚要还俗结婚了。如讲“戊戌变法”,要注意“戊戌”的读写。学生往往容易读错、写错,为此我还罗列一些形似字让学生比较,“戊(wù) ”、“戌”(xū)、“戍”(shù)、“戎”(róng)。另外,象“张骞”的“骞”(qiān)字、“绥靖政策”的“绥靖”(suí jìng)两字等,
其次,内容准确。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开始”、“完全”这类关键词。《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而不是2100万两。
再次,用词严谨。“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不准确,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在其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参加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教师以“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似嫌不妥。
最后,借用文学语言必须恰如其分。历史学科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它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不必过多描绘与修饰。但这并不是说历史教学语言不必要和不可以借助语文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陆建良、程文伟,《中学历史学科语言文字能力刍议》,《历史教学》.1988年第4期。)。只是说象具有鲜明文学夸张色彩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形容词是不应该采用的。而运用比喻等也必须恰到好处。
2、生动形象,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并不情愿地听教师讲课,那么,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触摸得着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人形容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听起来是艺术享受,而枯燥平淡的教学语言犹如给学生上“听刑”。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是多种方法之一,而是历史教师的一条“基本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3、要有幽默感,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师生合作的和谐气氛,强化知识的形象记忆。如我在讲希特勒建立恐怖独裁统治时,学生对其“焚书害犹”不甚理解,我说:“焚书害犹并不是什么新发明,申请不到专利的,想想我国古代史上有谁早就这样做了?”学生们恍然大悟:秦始皇不就是用“焚书坑儒”来加强思想文化统治的吗?再如:我在讲“蒋介石三次打电报给毛泽东,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蒋介石这样做,纯属盗版。” 学生们马上就想到“鸿门宴”。蒋介石学项羽摆鸿门宴,其结果呢?不言而喻以失败而告终。又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纽约股票交易所前抛售股票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以至于股民谈四(“四”音同“事”,即出事)色变。诸如此类,可以增添教学语言的艺术吸引力。当然趣味性不是油腔滑调,应当是风趣而不粗俗,自然而不做作,必要而不多余,有益而不无聊,恰当而不勉强,和谐统一,卤水点豆腐,恰到好处。 4、力求精练简洁,
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练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课堂上说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中。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 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练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课堂上说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中。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讲台,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的语言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的光彩。
5、要有条理,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课文,历史知识涉及到的时、空跨度大,纷繁复杂,要教会学生抓关键词,抓代表性文字,抓条理性,把零散的知识穿成线,织成网,理出目,列出纲,从而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因推果,追本溯源,古今中外,一网打尽,甚至记住一句话,就能牵动一根线,想起一大片,即由点到线到面。如选修一改革史可作如下整合:奴隶制的改革(管仲改革)、封建制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日本的大化改新、俄国彼得大帝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的1861年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尽管古今中外的改革知识点繁杂,但经过上述归纳整理,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6、要有节奏感,
上课应有课堂节奏。我们讲语言表达的节奏,主要是紧慢疏密、轻重缓急。检验教学语言是否达到最佳节奏就看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是否协调同步。只有这样的节奏,才能产生学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
教学语言速度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他们没有琢磨消化的时间,听课就感到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学习的知识也容易“夹生”。教学语言速度太慢,讲述的知识跟不上学生的需要,他们的思维活动不能展开,必然影响智力活动的顺利发展;讲课声音太高,语言的刺激太强,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保持;讲课声音太低,学生听课吃力费劲,会引起听觉的紧张而产生疲劳。因而,讲课过程中的语言一定要注意快慢适中、高低适宜。戏剧念白的十六字诀,笔者认为,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这就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高而不喧、低而不闪”。
7.富有时代气息,
“鉴于往事,以资与政道”“鉴古知今”,这是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知识,即学以致用,学会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历史语言应有时代气息。例如,在讲到罗斯福新政特点时,我们会涉及到:“罗期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我会接着提问:“这对社会主义的中国有没有借鉴意义呢?”让学生讨论后,我进行了如下归纳:“2007年,我国股市、楼市的火爆、CPI的居高不下,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国家频频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提高印花税,一年内六次加息、十次提高银行的准备金率,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门槛、规划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严惩串谋涨价等等。各种调控手段的运用,从而力争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学生们感到“历史”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在讲经济全球化时,我讲定义时,我会讲“黛安娜之死”与经济全球化。接着我会要求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从而真切感受到经济的全球化。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发言。如海尔公司在美国建有分公司;平时吃肯德基,麦当劳,喝可口可乐,穿阿迪达斯,用摩托罗拉等。
8.关注体态语言 ,
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体态语可以强化口头语言的表达。因此,应该重视体态语言的使用,使其与口语配合、互补,相得益彰,以期收到更好的整体语言教学效应。以手势助说话,把学生带入“角色”,对组织教学和增强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教学手势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来展开。 用眉目传情,表达自已思想。、
当然课堂表情要根据教学内容变化、学生的心理变化作相应的处理。(邝丽湛著,《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总之,运用体态语都要为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服务。
尽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使用得越来越多,但教学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是任何传播手段也取代不了的。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修养,常常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相反,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性不高,往往导致教学的失败,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掌握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直解》 萧尚兵 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2]《课程与教学论》 马云鹏 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学校管理心理学》 程正方 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代物理课堂艺术初探》 丁言谋 绍兴市稽山中学
[5]《世味的诗剧》 程 芸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6]《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7]《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8]《中学历史学科语言文字能力刍议》,《历史教学》.1988年第4期
[9]《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 邝丽湛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教学语言、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页。 )。教学语言如同影视语言、法律语言、音乐语言一样,是一种专业语言。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2、历史教学语言 ,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最佳境界。一堂好的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是感染,是熏陶,如同观赏一幅名画,怦然心动,心旷神怡;如同欣赏一首名曲,同频共振,余音绕梁。相反,一堂不成功的照本宣科的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则成了呆板乏味的催眠曲。
一位优秀的历史老师,一定是一位不懈追求课堂语言艺术的教师。他会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从而把语言学家的用词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密、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丰富情感融为一体,把枯燥的知识讲生动,把深奥的事理讲通俗,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二、作为历史教学语言,我认为应该有如下的艺术特点。
1、准确严谨性,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性是指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首先是语音语调的准确,要说普通话。按照我国教育部在1955年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教师教学语言的发音以普通话为标准。各地的教师应注意纠正方言中与普通话不同的发音。北方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区别,而南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别更大。据说对于“黄河尚有澄清日”一句,某地教师读起来别人会听成“王(黄)和(河)尚有成(澄)亲(清)日”,以为和尚要还俗结婚了。如讲“戊戌变法”,要注意“戊戌”的读写。学生往往容易读错、写错,为此我还罗列一些形似字让学生比较,“戊(wù) ”、“戌”(xū)、“戍”(shù)、“戎”(róng)。另外,象“张骞”的“骞”(qiān)字、“绥靖政策”的“绥靖”(suí jìng)两字等,
其次,内容准确。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开始”、“完全”这类关键词。《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而不是2100万两。
再次,用词严谨。“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不准确,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在其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参加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教师以“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似嫌不妥。
最后,借用文学语言必须恰如其分。历史学科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它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不必过多描绘与修饰。但这并不是说历史教学语言不必要和不可以借助语文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陆建良、程文伟,《中学历史学科语言文字能力刍议》,《历史教学》.1988年第4期。)。只是说象具有鲜明文学夸张色彩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形容词是不应该采用的。而运用比喻等也必须恰到好处。
2、生动形象,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并不情愿地听教师讲课,那么,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触摸得着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人形容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听起来是艺术享受,而枯燥平淡的教学语言犹如给学生上“听刑”。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是多种方法之一,而是历史教师的一条“基本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3、要有幽默感,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师生合作的和谐气氛,强化知识的形象记忆。如我在讲希特勒建立恐怖独裁统治时,学生对其“焚书害犹”不甚理解,我说:“焚书害犹并不是什么新发明,申请不到专利的,想想我国古代史上有谁早就这样做了?”学生们恍然大悟:秦始皇不就是用“焚书坑儒”来加强思想文化统治的吗?再如:我在讲“蒋介石三次打电报给毛泽东,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蒋介石这样做,纯属盗版。” 学生们马上就想到“鸿门宴”。蒋介石学项羽摆鸿门宴,其结果呢?不言而喻以失败而告终。又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纽约股票交易所前抛售股票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以至于股民谈四(“四”音同“事”,即出事)色变。诸如此类,可以增添教学语言的艺术吸引力。当然趣味性不是油腔滑调,应当是风趣而不粗俗,自然而不做作,必要而不多余,有益而不无聊,恰当而不勉强,和谐统一,卤水点豆腐,恰到好处。 4、力求精练简洁,
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练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课堂上说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中。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 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练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课堂上说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中。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讲台,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的语言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的光彩。
5、要有条理,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课文,历史知识涉及到的时、空跨度大,纷繁复杂,要教会学生抓关键词,抓代表性文字,抓条理性,把零散的知识穿成线,织成网,理出目,列出纲,从而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因推果,追本溯源,古今中外,一网打尽,甚至记住一句话,就能牵动一根线,想起一大片,即由点到线到面。如选修一改革史可作如下整合:奴隶制的改革(管仲改革)、封建制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日本的大化改新、俄国彼得大帝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的1861年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尽管古今中外的改革知识点繁杂,但经过上述归纳整理,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6、要有节奏感,
上课应有课堂节奏。我们讲语言表达的节奏,主要是紧慢疏密、轻重缓急。检验教学语言是否达到最佳节奏就看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是否协调同步。只有这样的节奏,才能产生学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
教学语言速度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他们没有琢磨消化的时间,听课就感到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学习的知识也容易“夹生”。教学语言速度太慢,讲述的知识跟不上学生的需要,他们的思维活动不能展开,必然影响智力活动的顺利发展;讲课声音太高,语言的刺激太强,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保持;讲课声音太低,学生听课吃力费劲,会引起听觉的紧张而产生疲劳。因而,讲课过程中的语言一定要注意快慢适中、高低适宜。戏剧念白的十六字诀,笔者认为,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这就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高而不喧、低而不闪”。
7.富有时代气息,
“鉴于往事,以资与政道”“鉴古知今”,这是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知识,即学以致用,学会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历史语言应有时代气息。例如,在讲到罗斯福新政特点时,我们会涉及到:“罗期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我会接着提问:“这对社会主义的中国有没有借鉴意义呢?”让学生讨论后,我进行了如下归纳:“2007年,我国股市、楼市的火爆、CPI的居高不下,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国家频频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提高印花税,一年内六次加息、十次提高银行的准备金率,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门槛、规划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严惩串谋涨价等等。各种调控手段的运用,从而力争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学生们感到“历史”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在讲经济全球化时,我讲定义时,我会讲“黛安娜之死”与经济全球化。接着我会要求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从而真切感受到经济的全球化。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发言。如海尔公司在美国建有分公司;平时吃肯德基,麦当劳,喝可口可乐,穿阿迪达斯,用摩托罗拉等。
8.关注体态语言 ,
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体态语可以强化口头语言的表达。因此,应该重视体态语言的使用,使其与口语配合、互补,相得益彰,以期收到更好的整体语言教学效应。以手势助说话,把学生带入“角色”,对组织教学和增强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教学手势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来展开。 用眉目传情,表达自已思想。、
当然课堂表情要根据教学内容变化、学生的心理变化作相应的处理。(邝丽湛著,《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总之,运用体态语都要为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服务。
尽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使用得越来越多,但教学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是任何传播手段也取代不了的。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修养,常常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相反,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性不高,往往导致教学的失败,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掌握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直解》 萧尚兵 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2]《课程与教学论》 马云鹏 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学校管理心理学》 程正方 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代物理课堂艺术初探》 丁言谋 绍兴市稽山中学
[5]《世味的诗剧》 程 芸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6]《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7]《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8]《中学历史学科语言文字能力刍议》,《历史教学》.1988年第4期
[9]《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 邝丽湛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