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品德课堂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仍然会有追求形式主义的走过场,把课堂等同于花哨的秀,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不以孩子发展需要为目标的活动终将是无效的。本文借浙教版三下年级《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为例,从目标制定、活动内容设计两方面来阐述“读懂孩子的渴望,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设计活动”的观点并呈现了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关 键 词】 读懂孩子;品德课堂;活动设计
新课程理念带领着广大品德教师不断探索与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们认识到了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积极致力于“活动性”的体现。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常常会发现活动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放任、随意与浮躁。很多课堂活动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花哨的架子,流于形式的走秀。
“教育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也不是远远高于个体现有的水平,而应稍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预测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应读懂孩子的渴望,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设计活动。笔者以浙教版三下年级《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为例,谈谈课堂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服务孩子需求
活动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相关。在品德教学活动中,目标要明确,步骤要清晰,使活动主体从结构上把握活动,从而使活动积极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而目标的制定除了以教材特点、课程标准为依据外,更应体现孩子的需求。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品德下册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的第一个活动主题。整个单元全面展示了家乡的可爱、可亲与可喜,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我的家乡在哪里》作为第二单元的开篇, 由如何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孩子通过在地图上寻找家乡的过程,掌握相关的地图知识,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以此给孩子建立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家乡地理观。它渗透着想念家乡、热爱家乡等多层面的教育理念。
(一)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
有成效的活动应有意识、有目的,品德活动目标必须正确了解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真实内心以及行为表现,从而使教学目标更现实,更有针对性,提高达成度。
基于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于: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家乡在哪里,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方向,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培养识看地图的能力,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 行为与习惯目标:培养孩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地图的认识,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增强对家乡的感性认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可见,所有的目标都指向“自己的家乡”,引领着整个活动,贴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
(二)活动目标要有发展性
活动目标的提出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解决这些任务。”教师要使活动目标落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就如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实。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活动内容符合孩子特质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人对活动的态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依次是被动应答、自觉适应、主动创造。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有意识地去创设活动,从活动步骤及内容的选择、组织等方面来增强主体的自主程度,使活动主体能处于积极的追求中,提高其对活动的态度水平。
(一)有收有放——走进孩子的生活
课堂活动是为孩子服务的,这一课要让孩子们认识家乡,了解家乡,作为教师应先进行摸底了解,知道孩子们的家乡到底在哪里。经过课前调查,笔者发现所执教的班级中,有将近二分之一的孩子来自不同的乡镇、城区,还有不少是外省的。那么我们就得考虑如何在课堂上做到兼顾而又有侧重?
1. 点面结合。课始,笔者让孩子们欣赏歌曲《梦想天堂》,从家乡浙江杭州引出,畅谈各自的家乡,接着利用地图找找画画家乡,然后以小采访的形式将讨论的重点牵引到浙江。笔者意将浙江杭州作为研讨点,但有没有把孩子们的故乡摒弃,从点到面再落到点上,做到了点面结合。
2. 点上生花。如何让孩子们认识家乡,还需要我们在“点上生花”,切不可泛泛而谈,走过场。
笔者设计了“由大到小,找邻居”活动,让孩子们找找浙江省的邻居,杭州市的邻居,余杭区的邻居,最后走进了学校所属的乡镇——瓶窑。层层深入,引领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家乡,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二)巧用媒介——激活孩子的生活
农村孩子在眼界、知识面方面存在着一定不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辅助媒体、手段来补白,丰富他们的生活。
1. 玩拼图。在本课教学前,笔者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询问调查,发现学生的地理常识相当匮乏,“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这一目标的达成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笔者利用了地图拼图。教材中的“活动角”让孩子们找出地图中家乡所在的省份,剪下来粘贴在下面的空格中。笔者认为剪地图一是太可惜,二是考虑到三年级孩子要在完整的纸上镂空选取裁剪,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因此为学生准备了拼图,找到家乡所在的省份后把它取下放在书本上,沿着轮廓描画。在孩子们找“浙江省的邻居”这个活动时,还是在玩拼图。将这些相邻的省份取下,并按一定的方位顺序介绍。“拼图”对三年级孩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在“取下描轮廓”“拼一拼”这些活动中,自然也普及了这课所涉及的地理知识。 2. 看地图。这节课另一个重要的媒介就是地图。
【课堂实录片段】
(1)看地图,找家乡
①是啊,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56个民族,有34个一级行政区,就连我们小小的一个班级都汇集了不同省市的同学。(出示课件,地图)瞧,这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就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版图。
②我们赶快拿出地图,一起来找找,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出示课件,课题)小组活动。
③指名介绍——实物投影。学生上台指认,我们来给它做个记号,插面小红旗吧,画上小红旗。
④对,这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板书 家乡)把它的样子描画在课本29页的方框里,写上它的名字,记在我们的心里,无论你走到哪都不要把它忘记,好吗?——学生画一画,写一写。
③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生自由回答)
(2)聊家乡,爱家乡
①小采访:老师想问问这些外地的同学,你为什么会选择到浙江来?
生回答。(课前调查)
②是啊,我们浙江地灵人杰,资源丰饶,文化灿烂,景色优美,是全国工业、农业、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连续六年人均收入全国第一,也是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生活在这里你的感觉如何?
③你的父母在浙江工作,为浙江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所以,现在浙江也是你的家乡,是你的第二故乡。板书:浙江省。同学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成为浙江的一分子。来,借助资料袋里的地图,我们一起找找我们家乡在祖国的哪里?有没有看见地图上有个箭头?对,这叫指北标志,告诉我们面对地图,你的上方就是北面,你知道其他方向吗?——出示箭头课件标志,老师教大家一个办法来记住(起立,做操)——考考你:浙江的位置。
④由大到小,介绍家乡周围的邻居
a. 真棒啊,看看我们浙江省有哪些邻居?(实物投影:中国地图)把他们写在活动角。
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随机介绍上北下南的方位)——汇报
b. 真能干!这地图可真是我们的好帮手,再来找找地图,我们在浙江省的哪里?对,就是我们的家乡杭州市(板书)也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他在浙江的什么方向?(北)想一想(上北下南)
c. 出示课件。浙江地图,杭州的邻居有哪些?同学们合作一下,找一找填在29页。(教师出示表格)
d. 放大课件。浙江地图,瞧,这就是我们大杭州,他包括了8个区,3个市,2个县。(点击表格)我们一起沿着地图去走一圈。(指地图)你找找我们在哪?板书(余杭区)
我们在杭州的什么方向?(东北角)
你知道我们某某区有几个镇?(余杭区地图)欣赏某某区风光——定格到某某镇的风景。咦,这是哪里啊?(瓶窑镇)让我们一起走近我们瓶窑镇,播放视频。
上述设计在课堂活动中有7次用到了地图,从中国地图到浙江地图,到杭州地图,到余杭区地图,培养了农村孩子识看地图的能力,通过对地图的认识,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下转10页)(上接7页)一部分,目标自然达成。
3. 赏音画。本次教学活动设计的音画不多,一曲《梦想天堂》引出话题,仍以此曲结尾小结,再次欣赏,更能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第三个活动:聊家乡,爱家乡中采用了视频欣赏余杭风光及所在镇的风光,从视觉上冲击,增强对家乡的感性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借助音乐、视频,但只有恰到好处的音画欣赏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只是作了简单的堆叠,看上去很热闹其实没有实效。这也就是笔者所主张的,读懂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
4. 做游戏。三年级的孩子注意力、自控力正在不断增强,课堂上游戏活动的选择、设计一定要宁缺毋滥。否则对认知的增量,情感体验的提升毫无帮助。在这节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很简短的课间操游戏,既让学生能动起来增加趣味,更是为了落实“正确辨认地图上的方向”这一教学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1)师:同学们,我们打开资料袋中的地图,一起来找找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里?
(2)师:同学们有没有看见地图上有个箭头?让学生找到“指北箭头”。
(3)师:这个箭头是有名字的,它叫:指北箭头。(课件出示)
(4)师:我们面对地图,上方就是北面,你知道其他方向吗?
(5)个别学生能说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现在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来记住它,教师示范:面对地图立正,双手举过头顶,念“上北”,双手叉腰下蹲,念“下南”,举左手念“左西”,举右手念“右东”。然后学生们一起学做。
笔者借用这样简单好记的小律动教给了学生辨认方向的办法,在后面几个找邻居的环节中就能马上正确的运用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标中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我们要铭记,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学生。一切活动都应该为学生服务,这才是我们品德课堂所真正倡导的。
【参考文献】
[1] 尹后庆. 读懂学生:新时代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J]. 基础教育论坛,2013(11).
[2] 宣敏. 教育孩子,先读懂孩子的心[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5).
[3] 郗宏德. 慧眼读懂孩子的心[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Z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 键 词】 读懂孩子;品德课堂;活动设计
新课程理念带领着广大品德教师不断探索与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们认识到了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积极致力于“活动性”的体现。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常常会发现活动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放任、随意与浮躁。很多课堂活动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花哨的架子,流于形式的走秀。
“教育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也不是远远高于个体现有的水平,而应稍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预测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应读懂孩子的渴望,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设计活动。笔者以浙教版三下年级《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为例,谈谈课堂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服务孩子需求
活动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相关。在品德教学活动中,目标要明确,步骤要清晰,使活动主体从结构上把握活动,从而使活动积极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而目标的制定除了以教材特点、课程标准为依据外,更应体现孩子的需求。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品德下册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的第一个活动主题。整个单元全面展示了家乡的可爱、可亲与可喜,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我的家乡在哪里》作为第二单元的开篇, 由如何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孩子通过在地图上寻找家乡的过程,掌握相关的地图知识,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以此给孩子建立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家乡地理观。它渗透着想念家乡、热爱家乡等多层面的教育理念。
(一)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
有成效的活动应有意识、有目的,品德活动目标必须正确了解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真实内心以及行为表现,从而使教学目标更现实,更有针对性,提高达成度。
基于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于: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家乡在哪里,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方向,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培养识看地图的能力,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 行为与习惯目标:培养孩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地图的认识,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增强对家乡的感性认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可见,所有的目标都指向“自己的家乡”,引领着整个活动,贴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
(二)活动目标要有发展性
活动目标的提出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解决这些任务。”教师要使活动目标落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就如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实。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活动内容符合孩子特质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人对活动的态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依次是被动应答、自觉适应、主动创造。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有意识地去创设活动,从活动步骤及内容的选择、组织等方面来增强主体的自主程度,使活动主体能处于积极的追求中,提高其对活动的态度水平。
(一)有收有放——走进孩子的生活
课堂活动是为孩子服务的,这一课要让孩子们认识家乡,了解家乡,作为教师应先进行摸底了解,知道孩子们的家乡到底在哪里。经过课前调查,笔者发现所执教的班级中,有将近二分之一的孩子来自不同的乡镇、城区,还有不少是外省的。那么我们就得考虑如何在课堂上做到兼顾而又有侧重?
1. 点面结合。课始,笔者让孩子们欣赏歌曲《梦想天堂》,从家乡浙江杭州引出,畅谈各自的家乡,接着利用地图找找画画家乡,然后以小采访的形式将讨论的重点牵引到浙江。笔者意将浙江杭州作为研讨点,但有没有把孩子们的故乡摒弃,从点到面再落到点上,做到了点面结合。
2. 点上生花。如何让孩子们认识家乡,还需要我们在“点上生花”,切不可泛泛而谈,走过场。
笔者设计了“由大到小,找邻居”活动,让孩子们找找浙江省的邻居,杭州市的邻居,余杭区的邻居,最后走进了学校所属的乡镇——瓶窑。层层深入,引领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家乡,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二)巧用媒介——激活孩子的生活
农村孩子在眼界、知识面方面存在着一定不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辅助媒体、手段来补白,丰富他们的生活。
1. 玩拼图。在本课教学前,笔者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询问调查,发现学生的地理常识相当匮乏,“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这一目标的达成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笔者利用了地图拼图。教材中的“活动角”让孩子们找出地图中家乡所在的省份,剪下来粘贴在下面的空格中。笔者认为剪地图一是太可惜,二是考虑到三年级孩子要在完整的纸上镂空选取裁剪,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因此为学生准备了拼图,找到家乡所在的省份后把它取下放在书本上,沿着轮廓描画。在孩子们找“浙江省的邻居”这个活动时,还是在玩拼图。将这些相邻的省份取下,并按一定的方位顺序介绍。“拼图”对三年级孩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在“取下描轮廓”“拼一拼”这些活动中,自然也普及了这课所涉及的地理知识。 2. 看地图。这节课另一个重要的媒介就是地图。
【课堂实录片段】
(1)看地图,找家乡
①是啊,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56个民族,有34个一级行政区,就连我们小小的一个班级都汇集了不同省市的同学。(出示课件,地图)瞧,这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就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版图。
②我们赶快拿出地图,一起来找找,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出示课件,课题)小组活动。
③指名介绍——实物投影。学生上台指认,我们来给它做个记号,插面小红旗吧,画上小红旗。
④对,这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板书 家乡)把它的样子描画在课本29页的方框里,写上它的名字,记在我们的心里,无论你走到哪都不要把它忘记,好吗?——学生画一画,写一写。
③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生自由回答)
(2)聊家乡,爱家乡
①小采访:老师想问问这些外地的同学,你为什么会选择到浙江来?
生回答。(课前调查)
②是啊,我们浙江地灵人杰,资源丰饶,文化灿烂,景色优美,是全国工业、农业、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连续六年人均收入全国第一,也是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生活在这里你的感觉如何?
③你的父母在浙江工作,为浙江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所以,现在浙江也是你的家乡,是你的第二故乡。板书:浙江省。同学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成为浙江的一分子。来,借助资料袋里的地图,我们一起找找我们家乡在祖国的哪里?有没有看见地图上有个箭头?对,这叫指北标志,告诉我们面对地图,你的上方就是北面,你知道其他方向吗?——出示箭头课件标志,老师教大家一个办法来记住(起立,做操)——考考你:浙江的位置。
④由大到小,介绍家乡周围的邻居
a. 真棒啊,看看我们浙江省有哪些邻居?(实物投影:中国地图)把他们写在活动角。
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随机介绍上北下南的方位)——汇报
b. 真能干!这地图可真是我们的好帮手,再来找找地图,我们在浙江省的哪里?对,就是我们的家乡杭州市(板书)也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他在浙江的什么方向?(北)想一想(上北下南)
c. 出示课件。浙江地图,杭州的邻居有哪些?同学们合作一下,找一找填在29页。(教师出示表格)
d. 放大课件。浙江地图,瞧,这就是我们大杭州,他包括了8个区,3个市,2个县。(点击表格)我们一起沿着地图去走一圈。(指地图)你找找我们在哪?板书(余杭区)
我们在杭州的什么方向?(东北角)
你知道我们某某区有几个镇?(余杭区地图)欣赏某某区风光——定格到某某镇的风景。咦,这是哪里啊?(瓶窑镇)让我们一起走近我们瓶窑镇,播放视频。
上述设计在课堂活动中有7次用到了地图,从中国地图到浙江地图,到杭州地图,到余杭区地图,培养了农村孩子识看地图的能力,通过对地图的认识,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下转10页)(上接7页)一部分,目标自然达成。
3. 赏音画。本次教学活动设计的音画不多,一曲《梦想天堂》引出话题,仍以此曲结尾小结,再次欣赏,更能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第三个活动:聊家乡,爱家乡中采用了视频欣赏余杭风光及所在镇的风光,从视觉上冲击,增强对家乡的感性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借助音乐、视频,但只有恰到好处的音画欣赏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只是作了简单的堆叠,看上去很热闹其实没有实效。这也就是笔者所主张的,读懂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
4. 做游戏。三年级的孩子注意力、自控力正在不断增强,课堂上游戏活动的选择、设计一定要宁缺毋滥。否则对认知的增量,情感体验的提升毫无帮助。在这节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很简短的课间操游戏,既让学生能动起来增加趣味,更是为了落实“正确辨认地图上的方向”这一教学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1)师:同学们,我们打开资料袋中的地图,一起来找找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里?
(2)师:同学们有没有看见地图上有个箭头?让学生找到“指北箭头”。
(3)师:这个箭头是有名字的,它叫:指北箭头。(课件出示)
(4)师:我们面对地图,上方就是北面,你知道其他方向吗?
(5)个别学生能说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现在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来记住它,教师示范:面对地图立正,双手举过头顶,念“上北”,双手叉腰下蹲,念“下南”,举左手念“左西”,举右手念“右东”。然后学生们一起学做。
笔者借用这样简单好记的小律动教给了学生辨认方向的办法,在后面几个找邻居的环节中就能马上正确的运用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标中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我们要铭记,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学生。一切活动都应该为学生服务,这才是我们品德课堂所真正倡导的。
【参考文献】
[1] 尹后庆. 读懂学生:新时代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J]. 基础教育论坛,2013(11).
[2] 宣敏. 教育孩子,先读懂孩子的心[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5).
[3] 郗宏德. 慧眼读懂孩子的心[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Z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