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多少年来人们读屈原的《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离骚》是诗人蕴藏着满腔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离骚》是诗人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课文节选了其中的12节。下面,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想探微。
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在节选的五十二句诗中,汹涌澎湃的是屈原的高昂的热情的波涛,而永远矗立在波涛的顶峰的是他所崇爱的祖国的形象,爱国主义精神贯注于诗的首尾。屈原“好修”、“信芳”,渴望实施“美政”,栖栖惶惶,不可终日,为的就是战胜危机,引导祖国向前迈进。诗人不只是理性的,而且是感性的认识到祖国高于一切,自己愿为之奉献一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政治理想是以振兴楚国继而统一全国为宗旨的。本来,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那时的形势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也就是说那时秦、楚两国都有可能统一中国。在新兴地主阶级统一中国的斗争中,作为一个楚国人,而且与楚王同姓,屈原“眷顾楚国”,希望自己的国家走在时代的前列,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统一大任,这就是屈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这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所以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进步的。值得注意的,祖国与人民对一切进步的诗人,这两个概念常是密合的。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和对人民的关怀紧密连系着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深切地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正如郭沫若所说:“同情人民,热爱人民,这是屈原的基本精神。”而这种精神在《离骚》里是和爱国主义精神二而一的。另外,由于时代的限制,诗人自然而然也会把君王作为国家的代表看待,屈原的忠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爱国,“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也是二而一的。但《离骚》所表现的对祖国的爱,是至死不渝的无条件的高尚的爱。所表现的对怀王的忠,却不是无条件的愚昧的忠,而是有原则、有理想的。原则就是为了祖国人民,理想就是使祖国人民幸福的“美政”理想。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怀王种种错误的揭露和批判:“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所显露的爱国精神在客观上是大于忠君的。
揭露混浊的现实,提出“美政”的主张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提到学习楚辞的要点是:“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那就是认为应该透过奇幻华彩的浪漫主义风貌,去探索它的真实性,这是完全得当的。《离骚》是以传达屈原对现实的否定与忧伤为主的,是侧重诗人对现实的感受的,但与这同时,也相关地暴露了现实的黑暗与丑恶。“灵修之浩荡,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无不是对混浊时世的真实写照。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对此有准确的说明:“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坚持理想,决不同世俗同流合污,与恶势力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这种顽强的战斗精神贯穿在节选诗文中。屈原处在“溷浊”、“幽昧”的险恶政治环境中,面对党人谣诼、嫉妒、放逐等卑劣手段的打击迫害,诗人却百折不挠,斗争到底。这首先表现在他在严酷的政治迫害下决不同世俗沆瀣一气,而是保持坚贞高洁的品质和正直光明的德行。“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在服饰上都做到不同凡俗,保持自己的修洁,因此尽管“芳与泽其杂糅”,却“唯昭质其犹未亏”,使自己在那个“溷浊”的社会中不受污染。其次,诗人深知和恶势力斗争的复杂性,却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反复三次表示要为自己认定的理想拼死战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二;“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是三。这种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在节选的五十二句诗中,汹涌澎湃的是屈原的高昂的热情的波涛,而永远矗立在波涛的顶峰的是他所崇爱的祖国的形象,爱国主义精神贯注于诗的首尾。屈原“好修”、“信芳”,渴望实施“美政”,栖栖惶惶,不可终日,为的就是战胜危机,引导祖国向前迈进。诗人不只是理性的,而且是感性的认识到祖国高于一切,自己愿为之奉献一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政治理想是以振兴楚国继而统一全国为宗旨的。本来,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那时的形势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也就是说那时秦、楚两国都有可能统一中国。在新兴地主阶级统一中国的斗争中,作为一个楚国人,而且与楚王同姓,屈原“眷顾楚国”,希望自己的国家走在时代的前列,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统一大任,这就是屈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这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所以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进步的。值得注意的,祖国与人民对一切进步的诗人,这两个概念常是密合的。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和对人民的关怀紧密连系着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深切地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正如郭沫若所说:“同情人民,热爱人民,这是屈原的基本精神。”而这种精神在《离骚》里是和爱国主义精神二而一的。另外,由于时代的限制,诗人自然而然也会把君王作为国家的代表看待,屈原的忠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爱国,“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也是二而一的。但《离骚》所表现的对祖国的爱,是至死不渝的无条件的高尚的爱。所表现的对怀王的忠,却不是无条件的愚昧的忠,而是有原则、有理想的。原则就是为了祖国人民,理想就是使祖国人民幸福的“美政”理想。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怀王种种错误的揭露和批判:“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所显露的爱国精神在客观上是大于忠君的。
揭露混浊的现实,提出“美政”的主张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提到学习楚辞的要点是:“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那就是认为应该透过奇幻华彩的浪漫主义风貌,去探索它的真实性,这是完全得当的。《离骚》是以传达屈原对现实的否定与忧伤为主的,是侧重诗人对现实的感受的,但与这同时,也相关地暴露了现实的黑暗与丑恶。“灵修之浩荡,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无不是对混浊时世的真实写照。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对此有准确的说明:“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坚持理想,决不同世俗同流合污,与恶势力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这种顽强的战斗精神贯穿在节选诗文中。屈原处在“溷浊”、“幽昧”的险恶政治环境中,面对党人谣诼、嫉妒、放逐等卑劣手段的打击迫害,诗人却百折不挠,斗争到底。这首先表现在他在严酷的政治迫害下决不同世俗沆瀣一气,而是保持坚贞高洁的品质和正直光明的德行。“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在服饰上都做到不同凡俗,保持自己的修洁,因此尽管“芳与泽其杂糅”,却“唯昭质其犹未亏”,使自己在那个“溷浊”的社会中不受污染。其次,诗人深知和恶势力斗争的复杂性,却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反复三次表示要为自己认定的理想拼死战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二;“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是三。这种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