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思想探微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seeker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多少年来人们读屈原的《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离骚》是诗人蕴藏着满腔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离骚》是诗人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课文节选了其中的12节。下面,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想探微。
  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在节选的五十二句诗中,汹涌澎湃的是屈原的高昂的热情的波涛,而永远矗立在波涛的顶峰的是他所崇爱的祖国的形象,爱国主义精神贯注于诗的首尾。屈原“好修”、“信芳”,渴望实施“美政”,栖栖惶惶,不可终日,为的就是战胜危机,引导祖国向前迈进。诗人不只是理性的,而且是感性的认识到祖国高于一切,自己愿为之奉献一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政治理想是以振兴楚国继而统一全国为宗旨的。本来,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那时的形势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也就是说那时秦、楚两国都有可能统一中国。在新兴地主阶级统一中国的斗争中,作为一个楚国人,而且与楚王同姓,屈原“眷顾楚国”,希望自己的国家走在时代的前列,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统一大任,这就是屈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这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所以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进步的。值得注意的,祖国与人民对一切进步的诗人,这两个概念常是密合的。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和对人民的关怀紧密连系着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深切地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正如郭沫若所说:“同情人民,热爱人民,这是屈原的基本精神。”而这种精神在《离骚》里是和爱国主义精神二而一的。另外,由于时代的限制,诗人自然而然也会把君王作为国家的代表看待,屈原的忠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爱国,“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也是二而一的。但《离骚》所表现的对祖国的爱,是至死不渝的无条件的高尚的爱。所表现的对怀王的忠,却不是无条件的愚昧的忠,而是有原则、有理想的。原则就是为了祖国人民,理想就是使祖国人民幸福的“美政”理想。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怀王种种错误的揭露和批判:“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所显露的爱国精神在客观上是大于忠君的。
  揭露混浊的现实,提出“美政”的主张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提到学习楚辞的要点是:“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那就是认为应该透过奇幻华彩的浪漫主义风貌,去探索它的真实性,这是完全得当的。《离骚》是以传达屈原对现实的否定与忧伤为主的,是侧重诗人对现实的感受的,但与这同时,也相关地暴露了现实的黑暗与丑恶。“灵修之浩荡,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无不是对混浊时世的真实写照。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对此有准确的说明:“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坚持理想,决不同世俗同流合污,与恶势力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这种顽强的战斗精神贯穿在节选诗文中。屈原处在“溷浊”、“幽昧”的险恶政治环境中,面对党人谣诼、嫉妒、放逐等卑劣手段的打击迫害,诗人却百折不挠,斗争到底。这首先表现在他在严酷的政治迫害下决不同世俗沆瀣一气,而是保持坚贞高洁的品质和正直光明的德行。“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在服饰上都做到不同凡俗,保持自己的修洁,因此尽管“芳与泽其杂糅”,却“唯昭质其犹未亏”,使自己在那个“溷浊”的社会中不受污染。其次,诗人深知和恶势力斗争的复杂性,却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反复三次表示要为自己认定的理想拼死战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二;“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是三。这种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其他文献
教学设想:通过细节描写内容的讲解、感受和写作实践,使学生的作文改变过去那种像一潭死水的局面。  知识与能力:1、了解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2、如何进行细节描写。3、通过学习细节描写,学生能写出具体生动的作文。  过程与方法:1、讲解细节描写的有关知识。2、用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事例,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作用。3、通过具体的写作实践,运用细节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积累素材的习
期刊
地理课的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那么,应如何激发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的主动性呢?  一、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一)学生主持“听我说”节目  “听我说”节目,不仅仅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有实效。课前有针对性的让每一位学生准备某方面的地理知识,课上推荐2-3名学生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知
期刊
纵观目前小学作文实际,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为了编造作文,有的学生结合课文‘套’,有的仿照优秀作文‘摹’,还有的干脆‘抄’别人的习作,这样的作文怎么谈得上创新呢?  古时候,我国就有“文以载道”一说。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为了使一篇文章能“载道”,教师于是使出浑身解数,讲立意、变构思、说主题、谋结构…
期刊
人们常说写文章离不开想象。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更离不开想象,由作品中“实”的内容联想到“虚”的隐喻与暗示,由“象”联想到“象外之象”。由作品内容联想到社会现实内容、艺术家的经历、思想等这些自由创造性活动,为我们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可以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变死为活,变无为有。  一、抓住语句,诱发想象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范例是文质兼美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绘声绘色,熔铸了作
期刊
课堂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认为,要真正落实好新课标精神,保证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应谨记“三得”,即:闭得住嘴、走得下台、动得起手。  一、闭得住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期刊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美育要求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好的事物总能拨动人的心弦,激起人全部意识的共同反应,因此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美的情绪体验。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在讲述课文内容的时候,还要重
期刊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其结果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甚至学生厌烦学习文言文,其实文言文不只学习字、词、句等基本知识.还应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的情,想象文中、的景,领悟文中的道,感受文中的雅。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
期刊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度过。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感悟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砥砺人的意志,净化人的情感;阅读文学名著,亦能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提升人生的境界。  读一本文学名著就是一次精神之旅,让你充分感悟大千世界的斑斓,生活的多彩。  你可以和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坚
期刊
在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如何让主渠道的水涓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呢?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个性张扬,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效率的探索研究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效果,帮助学生解决重点、
期刊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学习中培养语感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中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它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理念,接下来从三个层次来谈一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一、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