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不同剂量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78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给予观察组每天口服米非司酮治5mg,给予对照组每天口服米非司酮12.5mg治疗,3月后对两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基本上一致,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患者贫血现象均得到有效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每天服用米非司酮5mg与12.5mg的治疗效果一致,但小剂量更加安全、经济,患者更乐于接受。
关键词: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剂量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主要是由于女性自身的卵巢功能衰退,卵泡缺乏,造成卵巢自身反应力降低,即使有卵泡发育,但缺乏排卵功能,不能形成黄体,从而使得孕激素的分泌量大大减少,导致子宫内膜长时间处于雌激素的严重影响中,内膜不断增厚,随之发生出血现象。对我院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现对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症状的患者。年龄45~55岁,平均年龄48.23±1.69岁。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流血、贫血等,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为(13.98±0.1)mm,病程4个月~12个月[1]。重度贫血有9例,中度贫血有25例,轻度贫血有44例,平均血红蛋白为(71±12)g/L。没有米非司酮过敏症状者,且患者肝功能均正常。排除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内膜癌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对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性激素等进行检查,并用B超对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测量。给予观察组每晚口服米非司酮治5mg,给予对照组每晚口服米非司酮12.5mg治疗,3月后对两组效果进行对比。治疗结束后对其进行6个月随访[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恢复正常,或患者直接进入闭经期。有效: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有所改善。无效: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没有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其中观察组8例患者直接进入闭经期,26例在停药后月经恢复正常,5例月经量降低,1例在停药7个月后复发。对照组8例患者直接进入闭经期,25例在停药后月经恢复正常,4例月经量降低,1例在停药7个月后复发。血红蛋白含量为(108±3)g/L。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基本上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可比性(见表1,P>0.05)[4]。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9 33(84.62) 5(12.82) 1(2.56) 97.44
观察组 39 34(87.18) 4(10.26) 1(2.56) 97.44
2.2 子宫内膜变化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状况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平均厚度由治疗前的(14.14±0.23)mm变为治疗后的(7.21±1.22)mm。对照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由原先的(13.98±0.21)mm转为治疗后的(7.12±1.19)mm。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出血时间持续持续过长,出血量增多,或是出血时间间隔过短,淋漓不净。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一般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的身心健康,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感染等现象,还会相应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长期处于担忧、焦虑等状态,严重者甚至需要将整个子宫切除方可。
对于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来说,采用刮宫等方式,术后容易复发,如果采用切除子宫内膜或子宫,则手术风险、费用等均比较大。而米非司酮是具有抗雌激素的作用,能够对子宫内膜产生较强的亲和力,患者服用之后,可以抑制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生,促使子宫内膜逐渐萎缩、变薄,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2]。通过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患者服用米非司酮之后,子宫内膜变化非常明显,充分表明其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剂量不一样,但治疗效果所差无几,大部分患者均改善了月经不调、经量过多、经期过长等现象,反应出米非司酮对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非常好的疗效,但停药之后只有个别患者出现复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米非司酮的治疗效果是可以改变的,并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剂量不同但治疗效果接近的药物,小剂量的服用对患者安全性能更高,对此提倡使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郑蔓嘉.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剂量与疗效[J].广东医学,2011,29(14):596-597.
[2]顾静,杨克虎,张莉,汪小刚.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27(4):123-214.
[3]周晓慧,熊靖.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3,32(4):18-19.
[4]郑玲,鞠晓军.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15):423-425.
关键词: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剂量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主要是由于女性自身的卵巢功能衰退,卵泡缺乏,造成卵巢自身反应力降低,即使有卵泡发育,但缺乏排卵功能,不能形成黄体,从而使得孕激素的分泌量大大减少,导致子宫内膜长时间处于雌激素的严重影响中,内膜不断增厚,随之发生出血现象。对我院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现对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症状的患者。年龄45~55岁,平均年龄48.23±1.69岁。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流血、贫血等,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为(13.98±0.1)mm,病程4个月~12个月[1]。重度贫血有9例,中度贫血有25例,轻度贫血有44例,平均血红蛋白为(71±12)g/L。没有米非司酮过敏症状者,且患者肝功能均正常。排除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内膜癌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对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性激素等进行检查,并用B超对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测量。给予观察组每晚口服米非司酮治5mg,给予对照组每晚口服米非司酮12.5mg治疗,3月后对两组效果进行对比。治疗结束后对其进行6个月随访[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恢复正常,或患者直接进入闭经期。有效: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有所改善。无效: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没有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其中观察组8例患者直接进入闭经期,26例在停药后月经恢复正常,5例月经量降低,1例在停药7个月后复发。对照组8例患者直接进入闭经期,25例在停药后月经恢复正常,4例月经量降低,1例在停药7个月后复发。血红蛋白含量为(108±3)g/L。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基本上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可比性(见表1,P>0.05)[4]。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9 33(84.62) 5(12.82) 1(2.56) 97.44
观察组 39 34(87.18) 4(10.26) 1(2.56) 97.44
2.2 子宫内膜变化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状况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平均厚度由治疗前的(14.14±0.23)mm变为治疗后的(7.21±1.22)mm。对照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由原先的(13.98±0.21)mm转为治疗后的(7.12±1.19)mm。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出血时间持续持续过长,出血量增多,或是出血时间间隔过短,淋漓不净。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一般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的身心健康,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感染等现象,还会相应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长期处于担忧、焦虑等状态,严重者甚至需要将整个子宫切除方可。
对于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来说,采用刮宫等方式,术后容易复发,如果采用切除子宫内膜或子宫,则手术风险、费用等均比较大。而米非司酮是具有抗雌激素的作用,能够对子宫内膜产生较强的亲和力,患者服用之后,可以抑制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生,促使子宫内膜逐渐萎缩、变薄,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2]。通过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患者服用米非司酮之后,子宫内膜变化非常明显,充分表明其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剂量不一样,但治疗效果所差无几,大部分患者均改善了月经不调、经量过多、经期过长等现象,反应出米非司酮对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非常好的疗效,但停药之后只有个别患者出现复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米非司酮的治疗效果是可以改变的,并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剂量不同但治疗效果接近的药物,小剂量的服用对患者安全性能更高,对此提倡使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郑蔓嘉.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剂量与疗效[J].广东医学,2011,29(14):596-597.
[2]顾静,杨克虎,张莉,汪小刚.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27(4):123-214.
[3]周晓慧,熊靖.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3,32(4):18-19.
[4]郑玲,鞠晓军.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15):42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