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品悟汉字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语文课程教学应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责,识字教学亦然。然而时下的识字课堂,常常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我们应沉下心来,寻味汉字丰厚的文化内涵,唤醒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汉字传承文化,以文化丰厚汉字。
  一、文化缺失,识字之殇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它的形体构成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为往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所谓“一字乾坤”即是如此。汉字自诞生起便烙印上鲜明的民族印记,承载着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
  识字,记的是字,习的是传统。但丰厚的汉字底蕴却与离落的教学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看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生命气息在教学中枯萎、流失,学生对汉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字义了解不深,识字低效,对于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一种缺失。[2]
  (一)传统文化渗透在识字目标中的偏离
  统编教材在编写上遵循“识写分流、多认少写”的原则,以一年级上下册为例:上册要求认识300个字,会写100个字;下册要求认识400个字,会写200个字。实际课堂中,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能,将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的字也让学生抄写掌握,把识、写“合二为一”,在统一标尺下衡量了。这样直接加重了学生识字的负担,占据了渗透传统文化的空间,反而降低了识字的效能,偏离了识字是为“促进更好地阅读,让学生喜欢阅读”这一出发点。
  (二)传统文化渗透在识字操作中的僵化
  有的教师认为识字教学只要教学生会读、会认、会写、会用,扫除阅读障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因此死记硬背、机械抄写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则违背汉字构造原理,对汉字进行随意的分析和拆解,为了“有趣”而胡乱解析汉字,过犹不及,在教学时应该根据学情进行“轻重缓急”重组,“深入浅出”设计。
  (三)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储备中的浅薄
  实践中,教师往往存在自身的汉字文化底蕴不足的情况,缺乏“主动性”。对我校低段语文8位教师的访谈过程中,有这样几个数字值得关注。其中,50%的教师知道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渗透汉字字理进行教学的意识;仅有25%的教师自信能够熟练地教授汉字;有一本及以上的汉字教学专业工具书的教师仅占12.5%。《天地人》之中的世界观、《金木水火土》背后的物质观等传统文化,有着清晰认识的教师几乎为零。可见教师即使意识到应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也显得捉襟见肘。
  二、文化凸显,识字之幸
  统编教材的使用,为识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教材内容大大增加传统文化元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以识字版块为例,教材编写大大彰显中国特色。
  其一,蒙学内容回归。统编版教材通过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声律启蒙》《百家姓》《三字经》等,融入一定的现代元素加以改造,编入教材,引导学生运用朗朗上口的吟诵方式进行识字。如《对韵歌》《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人之初》《古对今》等教学内容,词或短语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同时又不失语言的规整典雅,丰富灵动。[3]
  其二,汉字规律凸显。统编教材还创造性地进行了“文从字”的编排,即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来进行识字内容编排。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日月水火》和《日月明》形象地展现了象形和会意的造字方法,生动有趣地为学生展示了“字”的渊源,领会祖先赋予它的独特内涵。一年级下册中的《小青蛙》和《识字加油站》中,根据形声字的特点,着重展示了“青字族”与“包字族”的识字策略,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4]
  其三,依托传统选文。一方面,统编教材选编含有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文,如《端午粽》,带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如《金木水火土》,文本背后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物质观。另一方面,统编教材选编的古诗、成语、俗语、歇后语、民谚等比重加大,仅一年级中的古诗就有13首,在“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日积月累”中还有许多内容都以传统文化形式呈现。
  三、文化渗透,识字之醇
  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以阅读活动中的随文识字为例,根据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遵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将诗文诵读、字理识记、多元创造等熔炼于阅读活动中进行识字教学。
  寻味,应是一种教学的“漫步”,教师追溯汉字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融合、创新,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目标中,氤氲在教学言行中,浸润在学生心田中,引起孩子们对文化的正视,激发兴趣,从而唤醒一种文化的自觉。
  (一)寻味诵读,让教学音韵悠长
  每个汉字都有它的味道,读者在音韵节奏中便把它烙印在心里了。蒙学读物经常采取诵读的方式识字学文。比如《人之初》是以三个字为一组的方式呈现的韵语材料,浅显易懂、富有节奏。教学中,教师变单个字呈现为三个字一起呈现,变孤立识字教学为寓识于读。例如诵读归类学翘舌音:采取“读一读——找一找——读一读”三部曲,即初读之后,学生自主交流生字读音,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回到文中,在反复诵读中进行归类认读。让学生识字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边读边用心去思考,按照汉字的读音规律归类识字。[5]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古诗学习,不断在语境中诵读、复现识字。例如学习《池上》时,初读古诗之后,在语境中识“采”字:
  1.齐读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3.拓展組词,复现“采”字。   4请学生当小娃,表演偷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兴奋的心情。
  5.指导朗读,指名读,加动作读,齐读。
  再如古诗《江南》,表现了江南采莲风俗,音调回环往复,语言简明,意境优美,极具画面感。全诗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莲”,第二部分描写“鱼”。其中描写“鱼”的五行诗“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通过反复咏唱的方式,描绘了小鱼在莲叶间自由嬉戏的场景。可从“戏”字着手,创设情景,让学生“嬉戏”其间,在文化浸润中不断复现诵读识“鱼”“莲”“东”“西”“北”等字。老师在教学时这样推进:
  1.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莲池中的小鱼儿会干什么?
  2.欣赏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视频。
  3.再读诗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展开想象:文中的鱼儿在做什么?
  4.课间游戏,复现生字:“东”“西”“南”“北”。
  (1)请四个学生当小老师领读“东”“西”“南”“北”。
  (2)其他学生演读诗歌“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请四个学生将生字“东”“西”“南”“北”请回诗歌。
  (4)齐读诗歌。
  5.回读“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读出趣味。
  6.引读“鱼戏莲叶间”;师生合作回读“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样的教学,让第一次学习古诗的一年级新生兴趣盎然,实现了“儿童味”和“文化味”的有机互补。
  (二)品味溯源,让教学意味深长
  对于字理明显的字,可以依托字理进行教学,遵循构字规律渗透传统文化。
  1.追根溯源识记独体字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性和直观性。面对大量的象形字,教学中可以按照实物图——抽象图——古体字——楷体字的顺序(或反之),来分析图形与字形字义的联系,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的目的。如识记《比尾巴》中“兔”字时,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将“兔”字形义牢牢结合,便不会出现“兔”字最后一点缺失,和“免”混在一起的情况了。


  2.拆分组合识记合体字
  (1)会意字——意义组合
  教学时,可以按照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步骤进行。比如《四季》中教学“尖”字:
  ①小草芽,你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文中一个词语来告诉大家(相机板贴“尖尖”,图示强调)。
  ②像这样形状上小下大就是“尖”,读好它(指读,齐读)。
  ③请你在课文的图上描一描草芽,再读一读“草芽尖尖”(指名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演示、描述、动作体验的使用,让“尖”字由静变活,学生快速识记了字形,牢牢掌握了字义。[6]
  (2)形声字——触类旁通
  从字族归类中体会其表音表义。形声字占据了所有汉字的大多数,有效融通形声字的学习方法,即可解决大部分的识字问题。教学时,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来展开教学。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要求认识的“珠”“摇”“躺”“停”“机”“翅”“膀”“唱”都是形声字,可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在学习《彩虹》中的“虹”时,常识中“虹”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色彩有关,这就容易使学生把“虹”字写成“红”。老师应先从“虹”的偏旁“虫”切入,关注构字规律和背后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彩虹总是出现在雨后,古人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在造字时就用了“虫”做偏旁。在古代,“虫”不仅指昆虫,还包括蛇、龙一样的动物。也可引用古文“虹饮于河”的故事:一条龙盘浮于天际,弯着身子饮河中水。通过这样的神话故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人造字的理解,也可引导其分辨“红”与“虹”的差别。
  (三)回味添彩,让教学妙趣横生
  “统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允许、支持并倡导学生自主识字,在生活中识字”。所以我们要积极地拓宽识字平台,促进阅读,使学生在体会阅读乐趣的同时了解中华民族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端午粽》是一篇饱含传统文化味儿的课文,相应的识字教学也可以浸润在文化中。
  以古典音乐导入,缓缓打开一本水墨画的传统日历,教师带领学生将四大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结合农历时间一一历数,认识“端午”,牢牢习得一个“节”字:
  1.师:以前每家每户都有这样一个小本子,一年中所有的日子都记在里面,这个本子叫——日历(课件出示),旁边的词是——农历。
  2.师:我们把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我们刚刚过的节日,在三月初八叫做——清明节;农历中五月份的第五天,就是我国的——端午节。
  3.认读“端午”。
  4.师:除了“端午节”,你还知道中国的哪些节日?
  5.师:我国有四大传统佳节(课件出示: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再辅助以包粽子视频、剥粽子认生字,让学生在和粽子的不断见面中将“端午粽”印入脑海,最后呈现一首创编儿歌复现生字:
  青箬叶,白糯米,
  中间一颗红红枣。
  粽子香,粽子甜,
  端午到了吃粽子。
  课后,教师还引导学生链接生活,了解端午节背后的一段历史故事——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些教学片段运用多元手段,满溢传统文化的醇香,学生兴趣盎然地学新字,对端午节、端午粽久久不能忘,在其间自然而然被传统文化润泽。
  小学低年级是汉字教育的开端,也是文化传承的契机,以汉字为媒,我们应充分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融文化于教学言行中,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体味汉字之美,提升语文素养,唤醒文化自觉。
  注释:
  [1]郭永福:《植文化根,铸华夏魂——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华夏教师》,2014年第5期,第6页。
  [2]白洁:《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2013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史洁,第2页。
  [3][4]壮亚芬:《“嚼味”一种文化的自觉——以“部编本”教材识字教学为例》,《语文知识》,2017年第20期,第5页,第5页。
  [5]吴俊丽:《浅谈蒙学识字之教学策略——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人之初>为例》,《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年第3期,第3页。
  [6]黄炳月:《低年级识字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简析》,《新教師》,2017年第3期,第32页。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孙文英小学)
其他文献
一、第三部分:“相望无言,惟有泪千行”  师:后来,若瑟夫去付钱,正面面对“我的叔叔”,在哪一段?  (复制第42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我”为什么“看了”“又看”?  张宇:因为他叔叔变化太大了。  亓福祥:可能是看他狼狈不堪和悲惨,对他的同情吧
期刊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此单元的主题可总结为“阅览杰出人物,感受人格魅力”,即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历史长河中杰出人物的优秀特质,体悟并学习其高贵的精神品格。  此单元有真诚朴实、不怕牺牲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民主战士闻一多;有爽朗热情、一丝不苟的平实生活中的大文豪鲁迅先生……这些可敬的人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激发了我们
期刊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边城》整本书阅读任务,每天阅读4-5个章节。读完每一章节后,为其拟定一个小标题,概括该章节核心内容,记录阅读中的困惑及感想。读完全书后,查阅相关书评,了解不同时代的不同评论者对《边城》的不同审美认知。  2.《边城》是一部诗化小说,并不以情节见长。作品中的“美好”与“隐忧”,需要中学生在阅读中借助教师预设的阅读任务清单而由浅入深地感知体验。教师亦需要对照任务清单按
期刊
纵观语文课堂,老师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朗读的时候会时不时地读破句、读断意。一篇文章读完之后,不知文本所云为何。亦或是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他们语言表达不规范、语意表达不清楚,自己兴致勃勃地说,他人却听得一头雾水。我们再来看一篇四年级学生用现代文改编的《清平乐·村居》,笔者摘选了其中一个语段:“二儿子正在那里心灵手巧的织着鸡笼,这里往上串一下,再往下串一下,就这样一直的串,时而大时而小。”
期刊
“新时代语文统编教材呼唤单元整合教学,基于统编教材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应然取向。为此,我们可以从‘大概念——大任务——大进阶’视角去构建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以便连贯一致地思索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目标——活动——评价’问题,进一步促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发展。”[1]核心素养时代的课程与教学,合作学习依旧是无法绕开并且要科学地予以认真探究的课题。实际上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是在一个小组合作探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课后的“阅读提示”写道:“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真实、细腻、真挚,一向被认为是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风格特征,大部分读者或评论家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也都没有超出这样的阐
期刊
总有人会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和着雨露霜风肆意生长,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当他的积淀足够丰富时,就会如鲤鱼跃龙门般跳出那个泥淖,在无数个我之间脱颖而出。我常在想:该如何达到那样一个高度,该如何默默地生长成为高岭之花,又该如何达到孤芳能自赏的思想高度?  人啊,确实不应该总待在一个地方,那样固定的生活环境、固定的交往人群会使头脑发锈,眼界逼仄。出去走走,不论是学校外的另一个学校,还是工作区域外的另一
期刊
【阅读导引】  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首度出版了蔡崇达的散文集《皮囊》,共收录了其散文新作14篇以及一篇后记。在这里节选了该书的首篇同名散文《皮囊》、第十篇《海是藏不住的》以及作者的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作为新闻从业者,蔡崇达笔下的这些散文更类似于非虚构的自传性小说,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文字散发出的深沉哲理。作家阿来评价道:《皮囊》一题就具有指向本质的意味。“皮囊”一词涵盖了灵与肉这两种对
期刊
一  “创意写作”是以文字媒介为核心的创意思维训练和原创性写作的总称。这一理念最早是由爱默生1837年在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上发表的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中提出的[1],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最早将其相关课程和理论引进到国内。创意写作作为课程和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虽只有10年,却已成为高校写作课程改革的热点。  如果能在中小学推广和实施创意写作,让创意写作进入课堂,笔者认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
【教学设想】  “讽刺语言是一种高端的语言艺术,相对于平淡的语言,它具有更强的力度,能够表达更强烈的感觉,更容易刺激读者产生情感共鸣。”[1]“讽刺的运用常常能够仅以寥寥数笔就使一个角色在平面的文字间立体呈现出来,甚至较其他长篇大论的描绘更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2]讽刺语言具有正话反说、高度概括、多元性等文化意蕴。基于讽语的这些艺术特质,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以《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马裤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