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简述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史的基础上,论述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可资借鉴的教学内容安排及课时分配建议。在高职院校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43-02
科学技术史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初期是在欧美国家一些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培养科学技术史硕士和博士。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获得迅速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人才培养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只有少数高校对本科生开设科技史课程。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科学技术史学科所具有的沟通文理、融贯中西的功能被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所认识,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开始被人们所接受[1-2]。部分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开始为本科生开设科学技术史课程。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建设了通识教育性质科学技术史精品课程。中国科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还设置了科学技术史本科专业。但迄今为止,还鲜有普通高职院校为专科生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程。本文探索在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以期为有关院校提供参考。
一、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史是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历史,其研究内容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换言之,科学技术史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科学技术事件的述说,以及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著名考古学家夏鼐(1910-1985)曾指出,科学技术史属于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科学,它以收集、阅读和分析文献为主。
西方的历史学源于古希腊,科学史最初的形态亦出现于古希腊时期。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已经有许多迹象表明科学史在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895年,马赫(E. Mach, 1838-1916)在维也纳大学开设自然哲学和科学史课程;1912年,萨顿(G. Sarton, 1884-1956)创办科学史杂志Isis,1936年主持出版Isis的姊妹刊物Osiris;他于1920年起在哈佛大学系统讲授科学史课程,1940年被任命为该校科学史教授。萨顿被公认为科学史学科的奠基人,有“科学史之父”的美誉,并以其名字命名了国际科学史界的最高荣誉“萨顿奖章”[3]。
18世纪后期德国大学讲授的工艺学中即包含了对技术历史的描述。19世纪欧洲出版了一些技术史专著,尤其是机械发明史书籍,到20世纪初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909年德国创刊《技术史》(History of Technology)期刊,1920年英国的“纽可门工程与技术史学会(Newcome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创刊了它的技术史杂志。
20世纪20-30年代,竺可桢(1890-1974)、钱宝琮(1892-1974)、刘仙洲(1890-1975)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创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由近代中国科学史事业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创议,中国科学院于1957年设置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1975年扩建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自此,科学技术史在我国成为一项有组织的事业,实现初步建制化,研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得到重视,许多高等院校设立了专门研究与教学机构。比如,北京科技大学于1981年设立冶金史研究室(1993年扩建为冶金史研究所,1996年更名为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于1999年设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2012年扩建成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99年设立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内蒙古师范大学于2001年设立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北京大学于2011年设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纪念竺可桢先生,先后设立“竺可桢科学史讲席”与“竺可桢科学史奖”。
二、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科学技术史是连接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的最佳桥梁之一。科学技术史课程是一门具有史学性质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科学技术史课程能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科学技术上的每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都会为人们提供宝贵的启迪。科学技术史课程通过展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的思维方式,让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从中得到科学思维的教益和滋养。由于科学精神是非常抽象的概念,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课也很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思维方式,而科学技术史课程以生动的素材和史料为载体,讲授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帮助高职生领悟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因此,该课程以案例来弘扬科学家和发明家献身科学技术的意志和品质,使高职生从鲜活的案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利于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目前,多数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不高,历史意识较淡薄。但多数学生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和学习必要的人文知识。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人文素质课程引进高职院校课堂,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职工程类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可以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部分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在选修该课程之后,其科学思维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对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0世纪以来,高新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都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有着深刻影响。虽然很多高职工程类专业都设置了专业导论课程,但该课程主要讲解与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而很少涉及其他领域。因此,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该课程,了解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成就。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是必要的,可以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科学技术史实、领悟科学精神的机会,帮助未来的一线技术人员拓宽历史视野。
(二)开设选修课的可行性。在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主要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让高职生初步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产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为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实,为中国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反思。
为了对高职学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很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相应的教学系部或教研室,积极引进或培养专兼职公共课程教师。在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通常设置了任意选修课模块,其中要求修读一定学分的人文素质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为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的设置创造了条件。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有关文献得知,有高职院校曾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做过中国机械工程史讲座,也有院校在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讲授中适当融入相关机械工程史[4],多数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还有高职院校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工程类专业学生举办科学技术史专题讲座,涉及中国夏商周青铜器铸造工艺、中国古建筑、李约瑟问题、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探月工程等专题。但因时间和内容所限,以讲座或融入相关课程等形式进行的科学技术史教学是零散的,缺乏史学的逻辑性和科学哲学的思辨性。
因此,为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是可行的。该课程以“时间为经、科学技术史重大事件为纬”,简明扼要地讲授中西科学技术史,为高职工程类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探索新的路径,发挥科学技术史在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科学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三、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史一般被认为是关于科学被发现、技术被发明与改进,并影响社会各个领域的历程记述。也可将它简单理解为研究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的一门交叉学科。该课程主要讲授自然科学各主要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发展历史,以及与各学科相关的重大技术成就。在讲授中,注重追述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历史来源,借助历史故事来提高趣味性,应用史料来生动再现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选修该课程后,能总体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密切关系,体会科学精神对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根据高职院校开设选修课的实际情况,建议本课程以32课时左右(2学分)为宜,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①绪论(2课时)。主要内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技术史的形成与发展历程。② 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6课时)。主要内容: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的科学技术;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文艺复兴对科学进步的影响。③ 近代科学的发展(4课时)。主要内容:哥白尼日心说;微积分的创立;伽利略新物理学;牛顿经典力学;拉瓦锡及其带来的化学革命;达尔文进化论;从法拉第到麦克斯韦的电磁学。④ 近代技术的兴起(4课时)。主要内容: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⑤ 现代科学的发展(6课时)。主要内容:分别讲解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命科学的重要进展。⑥ 高新技术的崛起(8课时)。主要内容:分别讲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进展。⑦ 回顾与展望(2课时)。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型课程,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方面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选修本课程后,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文中论述了为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给出建议学时与主要内容,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兆红.科学史教学: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 2006(6): 73-74.
[2]关增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科学史教育功能探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 77-84.
[3] 刘兵. 中国需要一千个萨顿!——萨顿其人其事[N]. 文汇读书周报, 2007-03-23.
[4]卢万强, 罗忠良,万圣. 面向高职制造专业的科学技术史教育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1): 196-197.
作者简介:张礼贤(1973-),女,四川泸县人,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高职教育。
关键词:高职教育;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43-02
科学技术史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初期是在欧美国家一些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培养科学技术史硕士和博士。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获得迅速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人才培养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只有少数高校对本科生开设科技史课程。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科学技术史学科所具有的沟通文理、融贯中西的功能被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所认识,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开始被人们所接受[1-2]。部分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开始为本科生开设科学技术史课程。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建设了通识教育性质科学技术史精品课程。中国科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还设置了科学技术史本科专业。但迄今为止,还鲜有普通高职院校为专科生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程。本文探索在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以期为有关院校提供参考。
一、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史是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历史,其研究内容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换言之,科学技术史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科学技术事件的述说,以及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著名考古学家夏鼐(1910-1985)曾指出,科学技术史属于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科学,它以收集、阅读和分析文献为主。
西方的历史学源于古希腊,科学史最初的形态亦出现于古希腊时期。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已经有许多迹象表明科学史在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895年,马赫(E. Mach, 1838-1916)在维也纳大学开设自然哲学和科学史课程;1912年,萨顿(G. Sarton, 1884-1956)创办科学史杂志Isis,1936年主持出版Isis的姊妹刊物Osiris;他于1920年起在哈佛大学系统讲授科学史课程,1940年被任命为该校科学史教授。萨顿被公认为科学史学科的奠基人,有“科学史之父”的美誉,并以其名字命名了国际科学史界的最高荣誉“萨顿奖章”[3]。
18世纪后期德国大学讲授的工艺学中即包含了对技术历史的描述。19世纪欧洲出版了一些技术史专著,尤其是机械发明史书籍,到20世纪初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909年德国创刊《技术史》(History of Technology)期刊,1920年英国的“纽可门工程与技术史学会(Newcome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创刊了它的技术史杂志。
20世纪20-30年代,竺可桢(1890-1974)、钱宝琮(1892-1974)、刘仙洲(1890-1975)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创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由近代中国科学史事业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创议,中国科学院于1957年设置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1975年扩建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自此,科学技术史在我国成为一项有组织的事业,实现初步建制化,研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得到重视,许多高等院校设立了专门研究与教学机构。比如,北京科技大学于1981年设立冶金史研究室(1993年扩建为冶金史研究所,1996年更名为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于1999年设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2012年扩建成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99年设立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内蒙古师范大学于2001年设立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北京大学于2011年设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纪念竺可桢先生,先后设立“竺可桢科学史讲席”与“竺可桢科学史奖”。
二、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科学技术史是连接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的最佳桥梁之一。科学技术史课程是一门具有史学性质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科学技术史课程能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科学技术上的每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都会为人们提供宝贵的启迪。科学技术史课程通过展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的思维方式,让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从中得到科学思维的教益和滋养。由于科学精神是非常抽象的概念,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课也很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思维方式,而科学技术史课程以生动的素材和史料为载体,讲授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帮助高职生领悟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因此,该课程以案例来弘扬科学家和发明家献身科学技术的意志和品质,使高职生从鲜活的案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利于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目前,多数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不高,历史意识较淡薄。但多数学生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和学习必要的人文知识。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人文素质课程引进高职院校课堂,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职工程类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可以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部分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在选修该课程之后,其科学思维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对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0世纪以来,高新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都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有着深刻影响。虽然很多高职工程类专业都设置了专业导论课程,但该课程主要讲解与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而很少涉及其他领域。因此,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该课程,了解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成就。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是必要的,可以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科学技术史实、领悟科学精神的机会,帮助未来的一线技术人员拓宽历史视野。
(二)开设选修课的可行性。在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主要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让高职生初步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产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为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实,为中国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反思。
为了对高职学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很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相应的教学系部或教研室,积极引进或培养专兼职公共课程教师。在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通常设置了任意选修课模块,其中要求修读一定学分的人文素质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为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的设置创造了条件。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有关文献得知,有高职院校曾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做过中国机械工程史讲座,也有院校在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讲授中适当融入相关机械工程史[4],多数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还有高职院校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工程类专业学生举办科学技术史专题讲座,涉及中国夏商周青铜器铸造工艺、中国古建筑、李约瑟问题、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探月工程等专题。但因时间和内容所限,以讲座或融入相关课程等形式进行的科学技术史教学是零散的,缺乏史学的逻辑性和科学哲学的思辨性。
因此,为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是可行的。该课程以“时间为经、科学技术史重大事件为纬”,简明扼要地讲授中西科学技术史,为高职工程类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探索新的路径,发挥科学技术史在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科学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三、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史一般被认为是关于科学被发现、技术被发明与改进,并影响社会各个领域的历程记述。也可将它简单理解为研究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的一门交叉学科。该课程主要讲授自然科学各主要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发展历史,以及与各学科相关的重大技术成就。在讲授中,注重追述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历史来源,借助历史故事来提高趣味性,应用史料来生动再现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选修该课程后,能总体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密切关系,体会科学精神对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根据高职院校开设选修课的实际情况,建议本课程以32课时左右(2学分)为宜,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①绪论(2课时)。主要内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技术史的形成与发展历程。② 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6课时)。主要内容: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的科学技术;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文艺复兴对科学进步的影响。③ 近代科学的发展(4课时)。主要内容:哥白尼日心说;微积分的创立;伽利略新物理学;牛顿经典力学;拉瓦锡及其带来的化学革命;达尔文进化论;从法拉第到麦克斯韦的电磁学。④ 近代技术的兴起(4课时)。主要内容: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⑤ 现代科学的发展(6课时)。主要内容:分别讲解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命科学的重要进展。⑥ 高新技术的崛起(8课时)。主要内容:分别讲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进展。⑦ 回顾与展望(2课时)。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型课程,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方面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选修本课程后,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文中论述了为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给出建议学时与主要内容,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兆红.科学史教学: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 2006(6): 73-74.
[2]关增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科学史教育功能探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 77-84.
[3] 刘兵. 中国需要一千个萨顿!——萨顿其人其事[N]. 文汇读书周报, 2007-03-23.
[4]卢万强, 罗忠良,万圣. 面向高职制造专业的科学技术史教育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1): 196-197.
作者简介:张礼贤(1973-),女,四川泸县人,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