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作室制已经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广泛推行和探讨的教学模式之一,使学生系统掌握环境设计专业所必需的知识和理论,并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环境设计艺术人才。本文将从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并结合工作室课程模块划分、“3 x”体制模式、项目工程教学等,旨在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思路,以培养环境设计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环境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掌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知识,具有专业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运用相关技术以及各类材料的施工工艺,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表达,注重技能与实践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环境设计专业在新时代更要融入到产业的创新和变革中去,引进来,走出去,产学研与公司互相培养协同模式。加强“工作室社会化”和“工作室交叉化”,可创建“景观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动画工作室”、“艺术科技工作室”、“多媒体工作室”、“公共艺术工作室”、“风景园林工作室”等交叉学习实践,使学生系统性、实践性、设计性的与行业公司企业构建模式,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与社会需求协调统一。
1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运行管理模式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公司合作的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工作室教学梯队,以实践工程为教育背景,集产业、项目、科研为一体,优化课程模块、产业结构,整合优化资源,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生涯,模拟社会产业形态,构建经济产业化的集约工作场景,以团队公司合作为主要模式,为学生可持续职业培养拓展空间。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公司的资源最大效益双赢的结果。
2工作室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现状与特色分析
2.1环境设计专业概述
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建筑学、生态学、生理学、环境美学、环境生态学、城乡规划学、工程图学、心理学、设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方向及特色以创新创业为先导,产业结合为重点,服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新科研教学体制,实现“专业课设置及课程体系设计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全部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提升人才质量紧密结合。
2.2工作室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分析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有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创新创业必修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习、专业课实习、工作室专题、企业综合实战、毕业设计)等。工作室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立了项目过程的统筹课程体系。以“拓展世界”、“拓展未来”、“拓展实践”为目标,不断探索实践环境设计的设计前沿,行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夯实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是交互性和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模块划分和“3 x”体制模式,以课程实习、专业课实习为先导,强化工作室模式下的工作室专题实践建设,以教学课程比例为要求,注重工作室专题的教学重要性,以行業项目和实际工程为背景,研究企业公司模式下的岗位分工、机制体制、工作流程、岗位分工和专业内涵细化设计方向,环境设计专业与岗位对接,项目与实践及生产相结合。目前工作室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主要就业方向有:商业空间设计方向、建筑规划设计方向、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居住办公空间设计方向、施工技术设计方向、材料设施设计方向等。通过模拟实践评估,以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全面实行创新性工作室教学模式。
3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构建
3.1课程模块与学分划分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动手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构建,工作室主要是为科研、教学与社会实践服务的,即产学研立体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学分划分、实践操作应用、团队建设等,把工程项目与生产实践作为主线和考核主体,打破传统教学界限,构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与创业能力。
根据工作室的大纲与教学计划,模拟出针对不同工作室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年级的递进关系和实践划定学分,低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学分占总学分的50%,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和个人意愿完成电脑辅助等程序学习和训练,加深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掌握和应用。经过近两年专业训练后,进入工作室实际训练,占总学分的40%,通过项目、课题和比赛等实践操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队伍为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企业、工程项目的工程师,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下其专业的包容性和交叉性极强,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的融合,毕业设计和竞赛占总学分的10%,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
3.2加强团队建设,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可根据工作室专业方向,以学科带头人模式,组建教学团队,实行工作室责任制,注重职称、学历,形成梯队建设,顺利带领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实践工程任务和竞赛任务。明确工作室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与目标,大力开展实践改革和创新,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践,构建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教学体系和能力培养。结合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和竞赛,创新性、案例性的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实践与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3注重创业和就业教育
在环境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下,设置创业与就业教学课程和实践性创业就业教学环节,加强学时的就业指导与教育,传授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注重创业实战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依托学科优势,集政府、学校、企业、公司、多方资源,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推进不同阶段的创业、就业模块建立。
参考文献:
[1]薛野.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赵琳,郭惠超.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开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6).
[3]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5).
作者简介:
孙杨(1983.02—),女,吉林长春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单位:长春建筑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植物配置、园林设计。
关键词:环境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掌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知识,具有专业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运用相关技术以及各类材料的施工工艺,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表达,注重技能与实践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环境设计专业在新时代更要融入到产业的创新和变革中去,引进来,走出去,产学研与公司互相培养协同模式。加强“工作室社会化”和“工作室交叉化”,可创建“景观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动画工作室”、“艺术科技工作室”、“多媒体工作室”、“公共艺术工作室”、“风景园林工作室”等交叉学习实践,使学生系统性、实践性、设计性的与行业公司企业构建模式,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与社会需求协调统一。
1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运行管理模式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公司合作的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工作室教学梯队,以实践工程为教育背景,集产业、项目、科研为一体,优化课程模块、产业结构,整合优化资源,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生涯,模拟社会产业形态,构建经济产业化的集约工作场景,以团队公司合作为主要模式,为学生可持续职业培养拓展空间。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公司的资源最大效益双赢的结果。
2工作室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现状与特色分析
2.1环境设计专业概述
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建筑学、生态学、生理学、环境美学、环境生态学、城乡规划学、工程图学、心理学、设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方向及特色以创新创业为先导,产业结合为重点,服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新科研教学体制,实现“专业课设置及课程体系设计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全部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提升人才质量紧密结合。
2.2工作室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分析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有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创新创业必修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习、专业课实习、工作室专题、企业综合实战、毕业设计)等。工作室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立了项目过程的统筹课程体系。以“拓展世界”、“拓展未来”、“拓展实践”为目标,不断探索实践环境设计的设计前沿,行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夯实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是交互性和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模块划分和“3 x”体制模式,以课程实习、专业课实习为先导,强化工作室模式下的工作室专题实践建设,以教学课程比例为要求,注重工作室专题的教学重要性,以行業项目和实际工程为背景,研究企业公司模式下的岗位分工、机制体制、工作流程、岗位分工和专业内涵细化设计方向,环境设计专业与岗位对接,项目与实践及生产相结合。目前工作室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主要就业方向有:商业空间设计方向、建筑规划设计方向、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居住办公空间设计方向、施工技术设计方向、材料设施设计方向等。通过模拟实践评估,以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全面实行创新性工作室教学模式。
3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构建
3.1课程模块与学分划分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动手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构建,工作室主要是为科研、教学与社会实践服务的,即产学研立体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学分划分、实践操作应用、团队建设等,把工程项目与生产实践作为主线和考核主体,打破传统教学界限,构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与创业能力。
根据工作室的大纲与教学计划,模拟出针对不同工作室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年级的递进关系和实践划定学分,低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学分占总学分的50%,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和个人意愿完成电脑辅助等程序学习和训练,加深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掌握和应用。经过近两年专业训练后,进入工作室实际训练,占总学分的40%,通过项目、课题和比赛等实践操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队伍为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企业、工程项目的工程师,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下其专业的包容性和交叉性极强,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的融合,毕业设计和竞赛占总学分的10%,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
3.2加强团队建设,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可根据工作室专业方向,以学科带头人模式,组建教学团队,实行工作室责任制,注重职称、学历,形成梯队建设,顺利带领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实践工程任务和竞赛任务。明确工作室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与目标,大力开展实践改革和创新,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践,构建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教学体系和能力培养。结合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和竞赛,创新性、案例性的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实践与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3注重创业和就业教育
在环境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下,设置创业与就业教学课程和实践性创业就业教学环节,加强学时的就业指导与教育,传授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注重创业实战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依托学科优势,集政府、学校、企业、公司、多方资源,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推进不同阶段的创业、就业模块建立。
参考文献:
[1]薛野.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赵琳,郭惠超.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开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6).
[3]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5).
作者简介:
孙杨(1983.02—),女,吉林长春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单位:长春建筑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植物配置、园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