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师更要将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到首要位置,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不会感到吃力,教师的教也会变得格外轻松。兴趣的建立不是“呼之欲出”的,它也要依托于一种方法。
一、投其所好,生动组织,以情景之“趣”作文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投学生所好,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来,与课堂中所接触的语文知识相联系。这样一来,就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增强了知识的亲和力,不会让学生觉得那是令人枯燥乏味的死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求趣”的心理,他们熟悉的具有趣味性的东西能让他们精神振奋、神采奕奕,并专注地投入其中。基于这种心理,教师要立足“趣”字作文章,时时刻刻抓住他们的内心,投其所好,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
以《伟大的悲剧》一文为例,这篇文章记录了为实现人类踏上南极的梦想,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同厄运的搏斗中悲壮覆没,永眠于茫茫冰雪中的故事。这足以激荡学生的情感,牵动学生的内心。教师可以另辟蹊径,让学生对这一课进行讨论。譬如,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你看过《泰坦尼克号》,你为那撕心裂肺的场景震撼吗?你的心灵的深处是否会发出诸多的感慨?
生:我们会为那场景而震撼,会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和渺小。
生:生命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真是蝼蚁不如,我们应该也必须要珍惜生命,珍爱我们拥有的一切啊!
师:的确如此,当我们随着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步履踏入南极,我们便会有更为确切的认识。
通过讨论的展开,学生可以联想、想象到更多的情节,明确生命的要义。并且由课外而课内,推人于己,乐在其中。
当然,引入文本的方式有很多,一切因地制宜,贵在灵活,贵在适当,学习《三峡》一课,不妨借助多媒体为我们的课堂添彩,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当“三峡风光”的视频,如梦如幻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他们自然会为三峡的壮美而惊叹,进而去细心触摸“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情景,去真切感受“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具体。
二、巧于设置,情景再现,让学生体验参与之“趣”
课文中的一字一句都承载了作者深深的思虑和真挚的情感,那些所述的事件虽然以书本为媒介,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事件中人物的呼吸。所以教师不要将知识讲死,应该尽可能地还原书本中人物的生命,让他们起死回生,用能看得见的音容笑貌去感染学生。教师应激活学生主动心理情绪,增强语文课堂学习韵味,深化学生语文情感投入,愉悦学生语文情感体验。让他们以自编自演的方式让知识变活。
例如,在讲《孔乙己》一文时,我提议让大家来饰演孔乙己,尤其是“穿着长衫‘排’出九文大钱”的情节和“分茴香豆”一节。学生们都积极响应,我请一部分学生做评委,给那些“孔乙己”打分,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有的同学扮相滑稽,动作模仿到位,课堂笑声不断,效果很好。
学生在这个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地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扭曲灵魂和悲惨境地,并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那些平时上课不太认真的学生,表演起课本剧来,竟是惟妙惟肖,不知不觉一节课就在笑声中过去了。
适合于学生自编自演的篇目很多,只要点拨得当,设计合理,就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做,在激情饱满中完成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着眼故事,使学习开始于故事之“趣”
语文课文有时依赖于情,有时候着重于事。但无论是情还是事,其源头都是作者曾经经历或臆想出来的故事。我们爱听故事,因为故事往往是由一个个连环相扣、跌宕起伏的情节组成,可以吸引听者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别出心裁,挖掘可利用的有利因素,将课文设计成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与课文与作者有关的遗闻轶事,必然可以吊起学生的胃口,而那些故事巧于设置一定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
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时,我们不妨先给学生讲一讲施耐庵观虎的故事:崇山峻岭,古木参天,林中阴森森的,施耐庵来到一棵大树前看了看,就顺着树干爬了上去,坐在树枝上,机警地观察四周,像是在等待什么。突然,一只梅花鹿“嗖”地从眼前窜过,紧接着传来一声雷鸣般的虎啸,从林中跳出一只斑斓猛虎。下面是一场饿虎扑食和惊鹿逃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施耐庵看得如痴如醉,直到老虎离去多时,他才从树上溜下来。
施耐庵为写作《水浒传》而来深山观虎。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把这一惊险有趣的故事穿插进来,一是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趣中促学,学有所获,学生也从中获得写作的感悟,没有对生活的具体感受和细致观察,不会有栩栩如生的场景描写。
对于那些本身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独运匠心,想办法改变既往死板的做法,换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加以表述,一定可以起到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尽可能的多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灵活适宜地加以穿插,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意犹未尽,拓展天地,激发学生创作之“趣”
引入穿插是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孔乙己》一文,最后作者用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作结。生死未卜的孔乙已最终到底怎样了?
每学到这一课,我总会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一番。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笔下的孔乙己。多数同学都加上了现代的特色,让孔乙己有了个理想的未来。这也是在展示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美化孔乙己的结局来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个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间接的表达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及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只要能让学生笑起来,师生关系就会和谐,只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便会高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中学(312035)
一、投其所好,生动组织,以情景之“趣”作文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投学生所好,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来,与课堂中所接触的语文知识相联系。这样一来,就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增强了知识的亲和力,不会让学生觉得那是令人枯燥乏味的死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求趣”的心理,他们熟悉的具有趣味性的东西能让他们精神振奋、神采奕奕,并专注地投入其中。基于这种心理,教师要立足“趣”字作文章,时时刻刻抓住他们的内心,投其所好,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
以《伟大的悲剧》一文为例,这篇文章记录了为实现人类踏上南极的梦想,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同厄运的搏斗中悲壮覆没,永眠于茫茫冰雪中的故事。这足以激荡学生的情感,牵动学生的内心。教师可以另辟蹊径,让学生对这一课进行讨论。譬如,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你看过《泰坦尼克号》,你为那撕心裂肺的场景震撼吗?你的心灵的深处是否会发出诸多的感慨?
生:我们会为那场景而震撼,会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和渺小。
生:生命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真是蝼蚁不如,我们应该也必须要珍惜生命,珍爱我们拥有的一切啊!
师:的确如此,当我们随着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步履踏入南极,我们便会有更为确切的认识。
通过讨论的展开,学生可以联想、想象到更多的情节,明确生命的要义。并且由课外而课内,推人于己,乐在其中。
当然,引入文本的方式有很多,一切因地制宜,贵在灵活,贵在适当,学习《三峡》一课,不妨借助多媒体为我们的课堂添彩,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当“三峡风光”的视频,如梦如幻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他们自然会为三峡的壮美而惊叹,进而去细心触摸“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情景,去真切感受“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具体。
二、巧于设置,情景再现,让学生体验参与之“趣”
课文中的一字一句都承载了作者深深的思虑和真挚的情感,那些所述的事件虽然以书本为媒介,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事件中人物的呼吸。所以教师不要将知识讲死,应该尽可能地还原书本中人物的生命,让他们起死回生,用能看得见的音容笑貌去感染学生。教师应激活学生主动心理情绪,增强语文课堂学习韵味,深化学生语文情感投入,愉悦学生语文情感体验。让他们以自编自演的方式让知识变活。
例如,在讲《孔乙己》一文时,我提议让大家来饰演孔乙己,尤其是“穿着长衫‘排’出九文大钱”的情节和“分茴香豆”一节。学生们都积极响应,我请一部分学生做评委,给那些“孔乙己”打分,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有的同学扮相滑稽,动作模仿到位,课堂笑声不断,效果很好。
学生在这个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地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扭曲灵魂和悲惨境地,并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那些平时上课不太认真的学生,表演起课本剧来,竟是惟妙惟肖,不知不觉一节课就在笑声中过去了。
适合于学生自编自演的篇目很多,只要点拨得当,设计合理,就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做,在激情饱满中完成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着眼故事,使学习开始于故事之“趣”
语文课文有时依赖于情,有时候着重于事。但无论是情还是事,其源头都是作者曾经经历或臆想出来的故事。我们爱听故事,因为故事往往是由一个个连环相扣、跌宕起伏的情节组成,可以吸引听者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别出心裁,挖掘可利用的有利因素,将课文设计成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与课文与作者有关的遗闻轶事,必然可以吊起学生的胃口,而那些故事巧于设置一定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
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时,我们不妨先给学生讲一讲施耐庵观虎的故事:崇山峻岭,古木参天,林中阴森森的,施耐庵来到一棵大树前看了看,就顺着树干爬了上去,坐在树枝上,机警地观察四周,像是在等待什么。突然,一只梅花鹿“嗖”地从眼前窜过,紧接着传来一声雷鸣般的虎啸,从林中跳出一只斑斓猛虎。下面是一场饿虎扑食和惊鹿逃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施耐庵看得如痴如醉,直到老虎离去多时,他才从树上溜下来。
施耐庵为写作《水浒传》而来深山观虎。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把这一惊险有趣的故事穿插进来,一是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趣中促学,学有所获,学生也从中获得写作的感悟,没有对生活的具体感受和细致观察,不会有栩栩如生的场景描写。
对于那些本身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独运匠心,想办法改变既往死板的做法,换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加以表述,一定可以起到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尽可能的多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灵活适宜地加以穿插,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意犹未尽,拓展天地,激发学生创作之“趣”
引入穿插是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孔乙己》一文,最后作者用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作结。生死未卜的孔乙已最终到底怎样了?
每学到这一课,我总会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一番。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笔下的孔乙己。多数同学都加上了现代的特色,让孔乙己有了个理想的未来。这也是在展示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美化孔乙己的结局来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个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间接的表达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及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只要能让学生笑起来,师生关系就会和谐,只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便会高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中学(31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