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幽草涧边生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uncha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师更要将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到首要位置,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不会感到吃力,教师的教也会变得格外轻松。兴趣的建立不是“呼之欲出”的,它也要依托于一种方法。
  一、投其所好,生动组织,以情景之“趣”作文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投学生所好,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来,与课堂中所接触的语文知识相联系。这样一来,就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增强了知识的亲和力,不会让学生觉得那是令人枯燥乏味的死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求趣”的心理,他们熟悉的具有趣味性的东西能让他们精神振奋、神采奕奕,并专注地投入其中。基于这种心理,教师要立足“趣”字作文章,时时刻刻抓住他们的内心,投其所好,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
  以《伟大的悲剧》一文为例,这篇文章记录了为实现人类踏上南极的梦想,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同厄运的搏斗中悲壮覆没,永眠于茫茫冰雪中的故事。这足以激荡学生的情感,牵动学生的内心。教师可以另辟蹊径,让学生对这一课进行讨论。譬如,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你看过《泰坦尼克号》,你为那撕心裂肺的场景震撼吗?你的心灵的深处是否会发出诸多的感慨?
  生:我们会为那场景而震撼,会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和渺小。
  生:生命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真是蝼蚁不如,我们应该也必须要珍惜生命,珍爱我们拥有的一切啊!
  师:的确如此,当我们随着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步履踏入南极,我们便会有更为确切的认识。
  通过讨论的展开,学生可以联想、想象到更多的情节,明确生命的要义。并且由课外而课内,推人于己,乐在其中。
  当然,引入文本的方式有很多,一切因地制宜,贵在灵活,贵在适当,学习《三峡》一课,不妨借助多媒体为我们的课堂添彩,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当“三峡风光”的视频,如梦如幻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他们自然会为三峡的壮美而惊叹,进而去细心触摸“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情景,去真切感受“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具体。
  二、巧于设置,情景再现,让学生体验参与之“趣”
  课文中的一字一句都承载了作者深深的思虑和真挚的情感,那些所述的事件虽然以书本为媒介,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事件中人物的呼吸。所以教师不要将知识讲死,应该尽可能地还原书本中人物的生命,让他们起死回生,用能看得见的音容笑貌去感染学生。教师应激活学生主动心理情绪,增强语文课堂学习韵味,深化学生语文情感投入,愉悦学生语文情感体验。让他们以自编自演的方式让知识变活。
  例如,在讲《孔乙己》一文时,我提议让大家来饰演孔乙己,尤其是“穿着长衫‘排’出九文大钱”的情节和“分茴香豆”一节。学生们都积极响应,我请一部分学生做评委,给那些“孔乙己”打分,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有的同学扮相滑稽,动作模仿到位,课堂笑声不断,效果很好。
  学生在这个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地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扭曲灵魂和悲惨境地,并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那些平时上课不太认真的学生,表演起课本剧来,竟是惟妙惟肖,不知不觉一节课就在笑声中过去了。
  适合于学生自编自演的篇目很多,只要点拨得当,设计合理,就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做,在激情饱满中完成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着眼故事,使学习开始于故事之“趣”
  语文课文有时依赖于情,有时候着重于事。但无论是情还是事,其源头都是作者曾经经历或臆想出来的故事。我们爱听故事,因为故事往往是由一个个连环相扣、跌宕起伏的情节组成,可以吸引听者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别出心裁,挖掘可利用的有利因素,将课文设计成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与课文与作者有关的遗闻轶事,必然可以吊起学生的胃口,而那些故事巧于设置一定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
  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时,我们不妨先给学生讲一讲施耐庵观虎的故事:崇山峻岭,古木参天,林中阴森森的,施耐庵来到一棵大树前看了看,就顺着树干爬了上去,坐在树枝上,机警地观察四周,像是在等待什么。突然,一只梅花鹿“嗖”地从眼前窜过,紧接着传来一声雷鸣般的虎啸,从林中跳出一只斑斓猛虎。下面是一场饿虎扑食和惊鹿逃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施耐庵看得如痴如醉,直到老虎离去多时,他才从树上溜下来。
  施耐庵为写作《水浒传》而来深山观虎。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把这一惊险有趣的故事穿插进来,一是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趣中促学,学有所获,学生也从中获得写作的感悟,没有对生活的具体感受和细致观察,不会有栩栩如生的场景描写。
  对于那些本身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独运匠心,想办法改变既往死板的做法,换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加以表述,一定可以起到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尽可能的多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灵活适宜地加以穿插,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意犹未尽,拓展天地,激发学生创作之“趣”
  引入穿插是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孔乙己》一文,最后作者用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作结。生死未卜的孔乙已最终到底怎样了?
  每学到这一课,我总会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一番。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笔下的孔乙己。多数同学都加上了现代的特色,让孔乙己有了个理想的未来。这也是在展示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美化孔乙己的结局来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个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间接的表达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及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只要能让学生笑起来,师生关系就会和谐,只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便会高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中学(312035)
其他文献
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文言文阅读与所有经典文本的阅读一样,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时都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等,接受文本中蕴涵着的美好情感的熏陶,获得文本中先人智慧的启迪,享受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与此同时,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体验和审美感受等。那么,如何才能让个性化阅读永驻学生心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中有这样的文字:“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如此看来,有深刻的见解对作文的成功有着关键的作用,而要有深刻的见解,就必须有深刻的主题思想。  一、讴歌真善美,彰显高尚情操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长河滔
期刊
中学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当好学生情感的引领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体悟文中之情,“披情入文”以达到情感的共鸣。笔者根据十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发现,情景教学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关于如何创建情境教学,我浅薄地归纳了以下几个策略。  一、走进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即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
期刊
自主学习方式是为适应新课改要求而制定的全新教学方式。然而在开展自主学习中,由于在新课程理念理解和实践能力上存在差异,许多教师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放弃了主导地位,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自由学习。  我们应该知道,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还只是一个初中生,他们的心智、学习能力还很有限,缺少教师的引导,很难做到凭借自身力量去实现学习目标,掌握应学习到的知识。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处理好学与教、主体与主导间的
期刊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将目光放在教学课本内容与教学目标上,教师一人抱着书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台下的学生的思想却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听课效果不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调乏味。单纯的理论讲解与讲授会让学生倍觉抽象,难以理解,无法进入角色。因此,教师要意识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一听课状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教师应该根据语文科目的
期刊
杜甫的《望岳》入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初中生对诗歌所抒发的不怕艰险、攀登绝顶的豪情壮志感受不深,总觉得跟以往学习过的主题诗文差不多,没有新颖之处。笔者以为教学《望岳》时,若能紧扣“落第”这个写作背景,与张继的《枫桥夜泊》进行拓展比较阅读,就能一下子拉近今日学生与唐代学子的距离,与千年诗圣对话,引发共鸣。  唐玄宗二十三年,杜甫赴洛阳应进士试,名落孙山。于是在赵、齐一带漫游,《望岳》就是诗人
期刊
中考作文要求“创新”,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在话题作文中,创新的最直观表现就是语言,语言是写作的最基本因素,是思想表达的重要工具。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是语言缺乏创新,这必然导致作文出现千人一面、千口一词的弊病。  分析中考优秀作文,我们会发现,优秀作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整散结合,或豪情满怀,或富有哲理,或激越昂扬,或朴实自然,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一篇文章没
期刊
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悲剧人物和反面人物,在分析这些人物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要读出人物的真性情,追寻人物气质与精神的闪光;读出生命的缺憾,追寻自我意识与生命意识的觉醒;读出人性的弱点,追寻人格的健全与心理的成熟;读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追寻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生存环境的和谐。  《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案例》(《中国德育·第叁卷》2008年第11期)曾载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老师:如果你是辛
期刊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传承华夏文明。”优秀的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和艺术精华。长久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因其太过沉闷而陷入困境。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文言文教学要么讲解、诵读、积累,要么实词、虚词、句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主体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被动接受,枯燥记忆。教师枯燥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抄写、背诵与练习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特征,使本应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
期刊
形象鉴赏是古典诗歌鉴赏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了使师生打开鉴赏诗歌的通道,拨开诗歌鉴赏的“迷雾”。应该以古典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为突破点,以求获得诗歌鉴赏的“金钥匙”。  一、借助意象、典故、细节,感知形象  意象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象常常寄托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