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传承华夏文明。”优秀的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和艺术精华。长久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因其太过沉闷而陷入困境。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文言文教学要么讲解、诵读、积累,要么实词、虚词、句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主体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被动接受,枯燥记忆。教师枯燥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抄写、背诵与练习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特征,使本应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变成一种格式化和僵化乏味的呆板活动。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展开,初中文言文教学呼唤着打破沉闷,冲出困境。
一、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弊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常规教学,往往按照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步骤,做以下教学设计:
首先,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掌握字词,朗读课文,作者及背景简介。
其次,默读课文,疏通文义:要求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如有疑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或课堂问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提示并讲解,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复述课文。
再次,揣摩语言,理解主题:文章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结合作者生平,谈谈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上教学设计,注重从字词到文本的逐步理解,但教学过程呆板,缺乏趣味性。《教师参考用书》教学建议指出:“由于文章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法来。”这给教师的创新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课文的内容梗概,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教学模式,寻求从内容入手,围绕课题“桃源”设计问题来进行教学。
比如,以“桃源”为核心,巧设教学环节,通过“世外桃源——桃源探胜——桃源之意”三个带有趣味性的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文本到主题的趣味感悟;在第二环节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从“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趣味探究《桃花源记》文本内容,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进而把握桃花源的主要特征,感悟作者陶渊明对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
这样,引导学生由趣味性开始,逐步深入探究,由粗略读懂到细嚼字词,由整体感悟到情感把握,迥然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探究课文。
二、新模式下的《桃花源记》教学
首先,整体感知“世外桃源”。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教师在这个环节注意强调成语的内涵:环境幽静、生活安逸、人际关系和谐。并及时板书: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同时,指出其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及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正音。默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其次,阅读探究“桃源探胜”。教师可以采用引导语:“世外桃源”是个美好的地方,它表现在“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三个方面。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这三个方面的句段,并理解这些句段,准确翻译后,说给大家听听。
关于“环境美”,也就是桃花源环境幽清,有以下例句:
桃花林: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关于“生活美”。例句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关于“人情美”,也就是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例句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最后,理解主题“桃源之意”。可以提出问题:“世外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回答的主体思路是: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寄托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
三、文言文教学新旧模式对比分析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言简意赅地提出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视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文本的理解角度,增强文本理解的趣味性,变“填鸭”式教法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实现最大成效。
在传统教学中,理解字词句与理解内容主题“两张皮”现象明显。《桃花源记》的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再加上文下注释,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而且故事较有趣味性,这是探究的基础。上例创新教案,试图通过“世外桃源——桃源探胜——桃源之意”三个趣味性的环节,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桃源探胜”环节紧紧扣住“世外桃源”“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内容,理解字词句,使得内容理解与字词句理解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像《桃花源记》这类文言文教学篇目,是以成人目光选定的文本,教师在参照教学资料的同时,由于多次教学,形成了教学思维定式,教学环节简单化,使教学内容没有了丰富性。
文言文教学方式的格式化和僵化乏味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失去了趣味性;作为教者,应该在不变(文本不变)中思变,创新性地解读文本,发现新的文本理解角度和新的教学思路。
选择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表现初中生思维和行为的教学思路,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更能让学生走近文言文,阅读文言文,进而喜欢文言文。
理解角度的创新和教学思路的改变 ,使学生主动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桠溪中学(211303)
一、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弊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常规教学,往往按照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步骤,做以下教学设计:
首先,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掌握字词,朗读课文,作者及背景简介。
其次,默读课文,疏通文义:要求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如有疑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或课堂问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提示并讲解,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复述课文。
再次,揣摩语言,理解主题:文章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结合作者生平,谈谈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上教学设计,注重从字词到文本的逐步理解,但教学过程呆板,缺乏趣味性。《教师参考用书》教学建议指出:“由于文章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法来。”这给教师的创新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课文的内容梗概,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教学模式,寻求从内容入手,围绕课题“桃源”设计问题来进行教学。
比如,以“桃源”为核心,巧设教学环节,通过“世外桃源——桃源探胜——桃源之意”三个带有趣味性的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文本到主题的趣味感悟;在第二环节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从“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趣味探究《桃花源记》文本内容,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进而把握桃花源的主要特征,感悟作者陶渊明对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
这样,引导学生由趣味性开始,逐步深入探究,由粗略读懂到细嚼字词,由整体感悟到情感把握,迥然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探究课文。
二、新模式下的《桃花源记》教学
首先,整体感知“世外桃源”。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教师在这个环节注意强调成语的内涵:环境幽静、生活安逸、人际关系和谐。并及时板书: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同时,指出其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及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正音。默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其次,阅读探究“桃源探胜”。教师可以采用引导语:“世外桃源”是个美好的地方,它表现在“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三个方面。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这三个方面的句段,并理解这些句段,准确翻译后,说给大家听听。
关于“环境美”,也就是桃花源环境幽清,有以下例句:
桃花林: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关于“生活美”。例句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关于“人情美”,也就是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例句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最后,理解主题“桃源之意”。可以提出问题:“世外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回答的主体思路是: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寄托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
三、文言文教学新旧模式对比分析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言简意赅地提出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视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文本的理解角度,增强文本理解的趣味性,变“填鸭”式教法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实现最大成效。
在传统教学中,理解字词句与理解内容主题“两张皮”现象明显。《桃花源记》的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再加上文下注释,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而且故事较有趣味性,这是探究的基础。上例创新教案,试图通过“世外桃源——桃源探胜——桃源之意”三个趣味性的环节,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桃源探胜”环节紧紧扣住“世外桃源”“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内容,理解字词句,使得内容理解与字词句理解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像《桃花源记》这类文言文教学篇目,是以成人目光选定的文本,教师在参照教学资料的同时,由于多次教学,形成了教学思维定式,教学环节简单化,使教学内容没有了丰富性。
文言文教学方式的格式化和僵化乏味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失去了趣味性;作为教者,应该在不变(文本不变)中思变,创新性地解读文本,发现新的文本理解角度和新的教学思路。
选择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表现初中生思维和行为的教学思路,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更能让学生走近文言文,阅读文言文,进而喜欢文言文。
理解角度的创新和教学思路的改变 ,使学生主动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桠溪中学(2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