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教学环节 引导趣味探究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19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传承华夏文明。”优秀的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和艺术精华。长久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因其太过沉闷而陷入困境。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文言文教学要么讲解、诵读、积累,要么实词、虚词、句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主体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被动接受,枯燥记忆。教师枯燥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抄写、背诵与练习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特征,使本应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变成一种格式化和僵化乏味的呆板活动。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展开,初中文言文教学呼唤着打破沉闷,冲出困境。
  一、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弊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常规教学,往往按照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步骤,做以下教学设计:
  首先,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掌握字词,朗读课文,作者及背景简介。
  其次,默读课文,疏通文义:要求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如有疑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或课堂问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提示并讲解,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复述课文。
  再次,揣摩语言,理解主题:文章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结合作者生平,谈谈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上教学设计,注重从字词到文本的逐步理解,但教学过程呆板,缺乏趣味性。《教师参考用书》教学建议指出:“由于文章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法来。”这给教师的创新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课文的内容梗概,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教学模式,寻求从内容入手,围绕课题“桃源”设计问题来进行教学。
  比如,以“桃源”为核心,巧设教学环节,通过“世外桃源——桃源探胜——桃源之意”三个带有趣味性的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文本到主题的趣味感悟;在第二环节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从“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趣味探究《桃花源记》文本内容,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进而把握桃花源的主要特征,感悟作者陶渊明对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
  这样,引导学生由趣味性开始,逐步深入探究,由粗略读懂到细嚼字词,由整体感悟到情感把握,迥然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探究课文。
  二、新模式下的《桃花源记》教学
  首先,整体感知“世外桃源”。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教师在这个环节注意强调成语的内涵:环境幽静、生活安逸、人际关系和谐。并及时板书: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同时,指出其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及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正音。默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其次,阅读探究“桃源探胜”。教师可以采用引导语:“世外桃源”是个美好的地方,它表现在“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三个方面。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这三个方面的句段,并理解这些句段,准确翻译后,说给大家听听。
  关于“环境美”,也就是桃花源环境幽清,有以下例句:
  桃花林: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关于“生活美”。例句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关于“人情美”,也就是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例句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最后,理解主题“桃源之意”。可以提出问题:“世外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回答的主体思路是: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寄托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
  三、文言文教学新旧模式对比分析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言简意赅地提出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视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文本的理解角度,增强文本理解的趣味性,变“填鸭”式教法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实现最大成效。
  在传统教学中,理解字词句与理解内容主题“两张皮”现象明显。《桃花源记》的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再加上文下注释,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而且故事较有趣味性,这是探究的基础。上例创新教案,试图通过“世外桃源——桃源探胜——桃源之意”三个趣味性的环节,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桃源探胜”环节紧紧扣住“世外桃源”“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内容,理解字词句,使得内容理解与字词句理解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像《桃花源记》这类文言文教学篇目,是以成人目光选定的文本,教师在参照教学资料的同时,由于多次教学,形成了教学思维定式,教学环节简单化,使教学内容没有了丰富性。
  文言文教学方式的格式化和僵化乏味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失去了趣味性;作为教者,应该在不变(文本不变)中思变,创新性地解读文本,发现新的文本理解角度和新的教学思路。
  选择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表现初中生思维和行为的教学思路,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更能让学生走近文言文,阅读文言文,进而喜欢文言文。
  理解角度的创新和教学思路的改变 ,使学生主动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桠溪中学(211303)
其他文献
那是一次意外的作文之旅。那周的作文题目是“阳光路上”,本来和两个班的孩子约定:如果上次作文写得好的话,就带他们出校门走走。受清明假期的影响,这个“走走”竟是一拖再拖,孩子们也不再提,连我也觉得就蒙混过关,算了吧。  那天如往常一样,上午是初二5班的作文课。我先出示题目,然后再分析可以写些什么。同学们有的说写自己如何成长的,有的说写自己某次懂得了一个道理,有的说可以写亲情,有的说写友情、师生情……讨
期刊
【教学设想】  《都市精灵》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随笔,作者舒乙在文中传达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语言清新、典雅,但思想较为深邃,不容易把握住文本隐含的主旨。所以在设计1课时力求改变单一的讲练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引领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情景体验来把握文本主旨。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都市精灵的重点句进行赏析。  (2)通过对比手法体会作者感情,理解作者观点
期刊
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文言文阅读与所有经典文本的阅读一样,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时都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等,接受文本中蕴涵着的美好情感的熏陶,获得文本中先人智慧的启迪,享受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与此同时,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体验和审美感受等。那么,如何才能让个性化阅读永驻学生心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中有这样的文字:“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如此看来,有深刻的见解对作文的成功有着关键的作用,而要有深刻的见解,就必须有深刻的主题思想。  一、讴歌真善美,彰显高尚情操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长河滔
期刊
中学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当好学生情感的引领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体悟文中之情,“披情入文”以达到情感的共鸣。笔者根据十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发现,情景教学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关于如何创建情境教学,我浅薄地归纳了以下几个策略。  一、走进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即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
期刊
自主学习方式是为适应新课改要求而制定的全新教学方式。然而在开展自主学习中,由于在新课程理念理解和实践能力上存在差异,许多教师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放弃了主导地位,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自由学习。  我们应该知道,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还只是一个初中生,他们的心智、学习能力还很有限,缺少教师的引导,很难做到凭借自身力量去实现学习目标,掌握应学习到的知识。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处理好学与教、主体与主导间的
期刊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将目光放在教学课本内容与教学目标上,教师一人抱着书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台下的学生的思想却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听课效果不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调乏味。单纯的理论讲解与讲授会让学生倍觉抽象,难以理解,无法进入角色。因此,教师要意识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一听课状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教师应该根据语文科目的
期刊
杜甫的《望岳》入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初中生对诗歌所抒发的不怕艰险、攀登绝顶的豪情壮志感受不深,总觉得跟以往学习过的主题诗文差不多,没有新颖之处。笔者以为教学《望岳》时,若能紧扣“落第”这个写作背景,与张继的《枫桥夜泊》进行拓展比较阅读,就能一下子拉近今日学生与唐代学子的距离,与千年诗圣对话,引发共鸣。  唐玄宗二十三年,杜甫赴洛阳应进士试,名落孙山。于是在赵、齐一带漫游,《望岳》就是诗人
期刊
中考作文要求“创新”,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在话题作文中,创新的最直观表现就是语言,语言是写作的最基本因素,是思想表达的重要工具。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是语言缺乏创新,这必然导致作文出现千人一面、千口一词的弊病。  分析中考优秀作文,我们会发现,优秀作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整散结合,或豪情满怀,或富有哲理,或激越昂扬,或朴实自然,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一篇文章没
期刊
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悲剧人物和反面人物,在分析这些人物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要读出人物的真性情,追寻人物气质与精神的闪光;读出生命的缺憾,追寻自我意识与生命意识的觉醒;读出人性的弱点,追寻人格的健全与心理的成熟;读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追寻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生存环境的和谐。  《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案例》(《中国德育·第叁卷》2008年第11期)曾载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老师:如果你是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