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自卑心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心理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常表现出缺乏自信、悲观失望、自忧自怜、烦恼苦闷等心理状态。而盲生的自卑心理尤为严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必须及时地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使他们自信快乐地生活。
【关键字】盲生 自卑心理 矫正
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和不良的心理品德,大多数的盲生具有这种心理问题。通过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观察,视觉缺陷并非是造成盲生自卑的直接因素,多数盲生特别是刚入学的盲生对失明较能做出良好的心理调整,客观的讲,是由于他们接触社会不多而心灵深处并未受到过重的伤害,因此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仍和普通儿童一样,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发现盲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社会的增多,自卑心理却越来越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甚至表现出不愿意和人交往等现象。这些现象给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克服盲生的自卑心理,保持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我们从事盲生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低年级开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培养盲生的自尊和自信,进而克服自卑心理。
一、全面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积极与人交往
盲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没有正视自己的视力残疾,往往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认为自己与正常人相比低人一等,样样不如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难题时,表现出缺乏自信、无所适从、不合群的心态和行为。同时,盲生由于视觉的障碍,很难了解外界环境,缺少与正常人的交流,社会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往往造成社会阅历有限、知识经验不足,从而对人认识存在片面性,由于对他人和对自我的认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而不能正确地认知他人和自我,将造成交往的障碍。
通过我的观察,盲生内心是渴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并能够成为社会集体中的成员的。但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交往知识,特别是对明眼人经常提出的触及他们生理缺陷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继而认为是明眼人对他们的侮辱。个性外向的盲生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情绪,发发牢骚也就过去了。而对内向的盲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损伤他们的自尊心。
譬如,有一位盲生在与明眼小朋友进行手拉手联谊活动的时候,遇到一个小朋友问他:你的眼睛怎么了,这时他“瞠目结舌”,无话可说了。从他的外部表情看出,这简短的一句问话给他的心灵已经造成了伤害。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通过直观的语言告诉他们:明眼小朋友之所以这样问,是出于对他们的关心,并无恶意,就象我们平常会问老师“云彩会走,为什么没有脚呢?”这样的问题一样。而后我向他详细讲解有关他失明的原因,待他对自己怎么失明了解后,我问他:平常老师对你们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顿时,他觉得恍然大悟。后来我发现他在手拉手联谊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而且和明眼小朋友侃侃而谈,再未出现类似的情况。
此外,在盲生与明眼伙伴的交往活动中,组织共同的游戏活动,例如让明眼小朋友用眼罩蒙住眼和盲生共同做听音寻物的游戏。由于盲生做这一游戏都经过训练,加之听觉和触觉比明眼小朋友强,游戏中表现出较强的优势,相比之下,明眼小朋友较差。通过这些活动让盲生发现有些事情自己做起来很容易,而正常人却是很困难,进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树立自尊和自信
虽然失明并非是造成盲生自卑的直接原因,但由于视觉缺陷,他们的活动范围、活动量都受到较大的限制,形成了诸如“行走手脚不协调”、“绕圈”等盲态,而这些盲态恰恰又成为一些人的笑柄,给盲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要克服盲生的自卑心理,首先应纠正他们的盲态。通过体育锻炼提高盲生的身体素质,是纠正盲态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位全盲学生刚入学时,精神饱满,爱说爱笑,也偶尔到室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可后来我发现她突然之间像变了一个人,听不到她平日的欢声笑语,经常趴在课桌上默默流泪,非常害怕到室外活动,对任何事也不感兴趣。于是我耐心询问,并做她的思想工作,才得知在一次常规训练中,由于她走路同手同脚引起了一些围观者的哄堂大笑。针对她的这一盲态,我每天早晨拉她一起跑步,帮她做引体向上等体育锻炼,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单独找一位教师教她怎样进行手与脚的协调走路。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她终于纠正了这一盲态,而且在学校举行的春季达标运动会上,取得了两项优秀、三项合格的较好成绩,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一致赞扬。校园里终于又听见了她的欢声笑语,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能积极去做,而且非常认真地把它做好。
通过体育锻炼,盲生的盲相纠正了,身体素质提高了,并且在一系列的竞赛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随之加强,自卑心理逐渐被淡化。
三、巧妙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大多数盲生入学前大多与周围正常孩子“无共同语言”而玩不到一块,逐渐形成了孤独心理。高尔基曾说:“爱是教育的前提。老师应通过多接近他们去赋予对他们的爱,并且这种爱不应该是来自同情,而应是在高层次意义上的升华——责任。在接近中为他们创造融入一个充满鼓励和爱的环境,让他们在爱的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例如,盲生回答问题正确时,给予“真好”、“比过去有进步”等赞赏的话,或者在平时交往中,有意无意地抚摸一下盲生的头、拉拉手等都会使盲生产生良好地自我感觉。这一句简单的赞赏话、一个小小的接触动作都可提高盲生的自尊和自信。
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的盲生在与老师或他人讲话的姿势是侧身、低头、背对着谈话者等,让人无法接受。有的教师为纠正这种不良习惯,采取反复的批评更正,可仍不见效,反而有损盲生的自尊心。为避免影响盲生的自尊,我采取耐心引导,首先用温和真诚的语言告诉他明眼人是不习惯背对人讲话的,而后端正他的身体姿势,面对面地进行谈话。若再次低头,我就停止讲话,待他抬头后继续交谈。这样反复地进行练习,并给予适当表扬,盲生逐渐就改变了原来的不良习惯。
总而言之,作为盲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盲生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重任,因此,正确对待和解决盲生的自卑心理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让我们以满腔的热忱、科学的态度来爱护盲生,作他们的良师益友,让他们走出自卑的泥潭,还心灵一片蓝天吧!
【组稿编辑:黎艾生】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特殊教育学校)
【关键字】盲生 自卑心理 矫正
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和不良的心理品德,大多数的盲生具有这种心理问题。通过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观察,视觉缺陷并非是造成盲生自卑的直接因素,多数盲生特别是刚入学的盲生对失明较能做出良好的心理调整,客观的讲,是由于他们接触社会不多而心灵深处并未受到过重的伤害,因此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仍和普通儿童一样,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发现盲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社会的增多,自卑心理却越来越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甚至表现出不愿意和人交往等现象。这些现象给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克服盲生的自卑心理,保持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我们从事盲生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低年级开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培养盲生的自尊和自信,进而克服自卑心理。
一、全面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积极与人交往
盲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没有正视自己的视力残疾,往往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认为自己与正常人相比低人一等,样样不如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难题时,表现出缺乏自信、无所适从、不合群的心态和行为。同时,盲生由于视觉的障碍,很难了解外界环境,缺少与正常人的交流,社会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往往造成社会阅历有限、知识经验不足,从而对人认识存在片面性,由于对他人和对自我的认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而不能正确地认知他人和自我,将造成交往的障碍。
通过我的观察,盲生内心是渴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并能够成为社会集体中的成员的。但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交往知识,特别是对明眼人经常提出的触及他们生理缺陷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继而认为是明眼人对他们的侮辱。个性外向的盲生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情绪,发发牢骚也就过去了。而对内向的盲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损伤他们的自尊心。
譬如,有一位盲生在与明眼小朋友进行手拉手联谊活动的时候,遇到一个小朋友问他:你的眼睛怎么了,这时他“瞠目结舌”,无话可说了。从他的外部表情看出,这简短的一句问话给他的心灵已经造成了伤害。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通过直观的语言告诉他们:明眼小朋友之所以这样问,是出于对他们的关心,并无恶意,就象我们平常会问老师“云彩会走,为什么没有脚呢?”这样的问题一样。而后我向他详细讲解有关他失明的原因,待他对自己怎么失明了解后,我问他:平常老师对你们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顿时,他觉得恍然大悟。后来我发现他在手拉手联谊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而且和明眼小朋友侃侃而谈,再未出现类似的情况。
此外,在盲生与明眼伙伴的交往活动中,组织共同的游戏活动,例如让明眼小朋友用眼罩蒙住眼和盲生共同做听音寻物的游戏。由于盲生做这一游戏都经过训练,加之听觉和触觉比明眼小朋友强,游戏中表现出较强的优势,相比之下,明眼小朋友较差。通过这些活动让盲生发现有些事情自己做起来很容易,而正常人却是很困难,进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树立自尊和自信
虽然失明并非是造成盲生自卑的直接原因,但由于视觉缺陷,他们的活动范围、活动量都受到较大的限制,形成了诸如“行走手脚不协调”、“绕圈”等盲态,而这些盲态恰恰又成为一些人的笑柄,给盲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要克服盲生的自卑心理,首先应纠正他们的盲态。通过体育锻炼提高盲生的身体素质,是纠正盲态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位全盲学生刚入学时,精神饱满,爱说爱笑,也偶尔到室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可后来我发现她突然之间像变了一个人,听不到她平日的欢声笑语,经常趴在课桌上默默流泪,非常害怕到室外活动,对任何事也不感兴趣。于是我耐心询问,并做她的思想工作,才得知在一次常规训练中,由于她走路同手同脚引起了一些围观者的哄堂大笑。针对她的这一盲态,我每天早晨拉她一起跑步,帮她做引体向上等体育锻炼,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单独找一位教师教她怎样进行手与脚的协调走路。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她终于纠正了这一盲态,而且在学校举行的春季达标运动会上,取得了两项优秀、三项合格的较好成绩,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一致赞扬。校园里终于又听见了她的欢声笑语,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能积极去做,而且非常认真地把它做好。
通过体育锻炼,盲生的盲相纠正了,身体素质提高了,并且在一系列的竞赛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随之加强,自卑心理逐渐被淡化。
三、巧妙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大多数盲生入学前大多与周围正常孩子“无共同语言”而玩不到一块,逐渐形成了孤独心理。高尔基曾说:“爱是教育的前提。老师应通过多接近他们去赋予对他们的爱,并且这种爱不应该是来自同情,而应是在高层次意义上的升华——责任。在接近中为他们创造融入一个充满鼓励和爱的环境,让他们在爱的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例如,盲生回答问题正确时,给予“真好”、“比过去有进步”等赞赏的话,或者在平时交往中,有意无意地抚摸一下盲生的头、拉拉手等都会使盲生产生良好地自我感觉。这一句简单的赞赏话、一个小小的接触动作都可提高盲生的自尊和自信。
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的盲生在与老师或他人讲话的姿势是侧身、低头、背对着谈话者等,让人无法接受。有的教师为纠正这种不良习惯,采取反复的批评更正,可仍不见效,反而有损盲生的自尊心。为避免影响盲生的自尊,我采取耐心引导,首先用温和真诚的语言告诉他明眼人是不习惯背对人讲话的,而后端正他的身体姿势,面对面地进行谈话。若再次低头,我就停止讲话,待他抬头后继续交谈。这样反复地进行练习,并给予适当表扬,盲生逐渐就改变了原来的不良习惯。
总而言之,作为盲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盲生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重任,因此,正确对待和解决盲生的自卑心理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让我们以满腔的热忱、科学的态度来爱护盲生,作他们的良师益友,让他们走出自卑的泥潭,还心灵一片蓝天吧!
【组稿编辑:黎艾生】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