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为表,人文为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zhe1479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的学生回校探望,在回忆高中三年语文学习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三年语文的学习印象最深的就是不计其数的听写与默写,而他们所谓临考前的复习,大量的时间仍是花在背诵与记忆上。这一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为什么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只能给学生留下如此的回忆?应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美的享受的语文课到哪去了?
  一
  诚然,语文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实际运用学科,它的工具性毋庸置疑。准确说来,在高中现行的众多学科中,语文是让每一位学生受用终生的。《语文课标》开篇就提出了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指“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外,还应包括是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其具体的范畴,应是“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双基”。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在高考这场终极测试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开头的字音字形成语题型都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这也正是让许多老师和学生耗费大量精力时间梳理、整理、识记、总结和回顾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作为一名战斗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这一点可以说是感触颇深,也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老师不自觉的言行感染了学生,让他们进入了“语文就是背字背词背古文”的误区。其实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前几道基础题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字形题为例,所列举的错字相比前几年更常见,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被忽略。比如2011年的四川卷,在第二题字形题中就设置了“流线型”“春晖”“疾风劲草”等词语的错误类型,而这些词语正是生活中经常看到写到的,只要能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多思索勤积累,哪里需要撒大网似的复习,陷入无穷尽的题海中去呢?我想:这也许正是出题人想传递出的一层信息,那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地位不可替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分清主次,应该合理地加强语文学科的另一个特点——人文性。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标》传承了一切《语文大纲》的提法,至于其中的“人文性”,则是在原有《大纲》“很强的思想性”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它除含有原来“思想性”的内容之外,还点明了含有人类文明的种种成果,纳入了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所谓“人文”,顾名思义:一是“人”、“人性”;二是“文”、“文化”。将“人”与“文”的合提,就是说“人性”与“文化”是辩证统一的,是有机整合的。这并不是人为的、牵强附会的糅合,而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规律性。这种事实就是: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一种“人为文之根,文为人之本”的过程,即人创造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丰富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引导了人,滋养了人,成就了人,人与文化是互生互动的,社会形态的人与文化互动的即时状态,是互动的空间存在形式;而历史进程是人与文化互动的历时状态,是互动的时间存在形式。[1]
  其实语文的人文性不用想得那么神秘。这个词语从诞生之初就有着多重的解释,但是究其根本,“以人为本”始终是一切的核心与宗旨。如果我们把眼光定得实际一点,“让最普通的老师都能理解、接受,并在教学中能够加以体现,我以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也就是眼中不能只有语文,只有语文的分数,还要有人,人的生命,人的发展,人的精神的成长”。[2]
  说到底,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由感受人生而来的温情,洋溢思维碰撞带来的欢乐,让学生在人格完善的高中生涯中一次次享受到灵魂的洗涤,哪怕是浅层次的,哪怕是片刻的,却能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一丝痕迹。
  三
  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多方进行。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文闪光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应有目的地激发,让其相互感染,取长补短,在实际操作中有以下具体方法。
  1.取材课内,得感课外。在课内所悟的人文精神,教师可有目的地延伸课外,巩固是个好方法。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接触的“真善美”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课本中有那么多的名篇佳作,既是文学领域的瑰宝,又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珍品。我们要让学生坚持写课内读书笔记,把每一篇佳作学习中的感悟,点点滴滴地记载下来,日积月累,渐渐丰厚,思维层次递进的过程也正是他人生成长的过程。至今我仍保留着过往学生的习作,厚厚的几本是他们高中阶段的人生礼物,在这其中收获的意义绝非背字词背古文能够体会到的。
  2.指导阅读,多样背诵。用阅读、背诵的方法吸取书中的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深入学生心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大量供学生阅读背诵的古诗课文等篇目,要求学生大量积累,从积累中汲取人文的营养。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参差不齐,感受也就互不相同。这里的阅读和平日的纯消遣是不一样的,绝不能采取“敞放式”老师的指导,点评非常关键;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感受、互相背诵、互相朗读等方法也不失为好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小组,用课堂的时间阅读、交流,师生点评,生生点评,既可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又可以使每个人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巩固吸取人文精神之目的 。
  这其中还不得不谈到我们教师的行为。当我们在考虑人文精神向学生渗透的同时,其实我们也需要渗透人文精神。曾几何时,人文好像离我们远去了。许多语文教师每学期不读一本文学书,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散文,很少有写下水文的。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思考教案和总结,好像一下子人文、语文像高挂的电灯,只能照亮不能走进。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著名语文教师于渏也说过:“语文教师应是杂家,应是百科全书,应是实实在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第一人。”而多读多写,即是成为杂家的基石。广泛阅读、广泛涉猎,读万卷书,下千字文,让书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吸收,让人文精神走入自己每个细胞,这样你才能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散发人文的光辉。试想,当你教授一篇诗歌时,你能引经据典,妙语如珠;当你讲解一篇美文时,你能字字珠玑,出口成章,学生怎不被你折服,深深地信服于你,也唯有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榜样。
  然而在在语文实际教学实践中,这个度却并不好掌握。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以“教课文”为主导意念的语文教学中,似乎有越来越远离“文”的趋势,脱离语文而讲人文,与过去的脱离语文而讲“思想”,讲“政治”,其实是同一个路子。人文性不是语文外加的东西,它熔铸在目标中,体现在目标所蕴涵、指引的知识和技能里。换句话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本身所黏附的,“过程和方法”本来就与技能的学习相伴相随。
  丁培忠先生曾说:“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确是这样,一篇文章,一段话,乃至一个词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丁先生的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目标,二者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是在现今越来越“功利”的考试环境下,“有价值”的人文性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忙着背字背词,老师忙着听写默写,课文匆匆而过,甚至只勾画字词,美文一扫而完不过讲讲文言。果然如此的话就真真辜负了这“语文”二字;就真是把“有价值的撕毁给人看”,让学生的桌面上都摆满了“悲剧”。
  
  参考文献:
  [1]林宣龙.走向人文: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黄厚江.“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样统一?.
其他文献
摘 要: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也是他们学好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基本保证。然而,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实践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并从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内容、要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措施等方面谈了一些认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习惯 现状分析 内容要求 培养措施  
新课标理念积极倡导认知、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教学”,这是对素质教育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规划。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和教学情况,努力创设各类有效条件和时空平台,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增智益趣的专题教学活动,以吸引学生自觉参加其中,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下勤学好思、学有所成。  一、让学生在有效资料的搜集中,积聚知识、增进感悟。  在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
摘 要: 英语教育教学在初中阶段具有很大的难度,尤其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很多学生进入中学时没有任何基础,对学习没有激情,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作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教学 学习兴趣 习惯    从教近十年来,接触并使用过很多的教学方法,可谓教无定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授课内容,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尤其在提倡素质
摘 要: 全国第十一届油画展区在武汉举行,2009年10月16日到18日本文作者参观了武汉的湖北省艺术馆,感触深刻,对绘画有了更具体更真实的认识,体现更为深刻的是画面的完整性,绘画制作的多样性手法。写实绘画仍是这一届油画美术展的主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油画面临着一个十分新鲜而复杂的局面。在艺术观念与艺术形态上充满了矛盾差异与对立,也充满了反思、批判与磨合。在这一届美展中也出现了一批新人,使中国
摘 要: 泉镜花,作为日本近代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泉镜花风格”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界所推崇和效仿。本文从泉镜花早年生活经历着笔,分析了其早年的种种变故对其思想的撞击,以及对其文学之路及后来文学风格的形成所造成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 泉镜花 早年生活 文学作品    1.引言  一个人一生的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关键取决于他早年的经历,所受教育
摘 要: 人生就是选择,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便有了不同的人生。一种选择会是一种活法,一种选择会换回许多种经历、体会。一个人只有一生,是选择的人生更加让我们丰富,是选择让我们的人生与众不同,是选择让我们体会酸甜苦辣。信心、习惯、舍得让我们成长,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品质。  关键词: 选择 信心 习惯 舍得 成长    每一年九月,都是新的开始。面对
摘 要: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对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形成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文艺事业发展的出路和动力在于创新。文艺事业的创新,既包括文艺创作、文艺研究和评论,又包括文艺队伍的培养,等等。  关键词: 文艺 创新 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已跨入辉煌的新时代。伴随新时代的步伐,中国和世界都正发生空前巨大的变化。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成为新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  一、课堂:大胆地向生活开放  如何让学生主动地用“生活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呢?小学数学课堂首先要大胆地向生活开放。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拘一格,选取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题材,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身边时时刻刻
摘 要: 教师的经验是在了解、体验自己的教育叙事,以及在教师群体中交流反思故事的过程中成长的。教育叙事是教师认识课堂教学的方式,也是教师叙述教学经验的途径。本文对三次教学《坐井观天》进行了教育叙事,阐述了小学语文教育叙事的体验性和启悟性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叙事 《坐井观天》    教育叙事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谈论教学的体验。教师所讲的教育故事又不同于一般经验总结,它是教师叙述自己如何设计
摘 要: 终身道德学习是个体在其人生历程中,通过不断内化社会价值和建构个体品德,从而终身不断地追求其道德人格完善的学习历程,是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维。终身道德学习为我们重新审视教师角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即教师应从道德教育的权威者转变为终身道德学习的平等对话者;从道德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终身道德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从道德理论的灌输者转变为终身道德学习的方法给予者。  关键词: 终身道德学习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