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第二小学)
摘 要: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在进行不同层次的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成效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要实施诚信教育,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注重体验为主要途径。
关键词:诚信;激励;情境体验
我们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其中的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在一个诚信丧失的社会,不仅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很难建立起来,而且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都将面临倾覆和崩塌的危险。就个人而言,诚信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因此,要解决诚信问题,就要从小开始,越小越好。小学是儿童接受学习的第一站,要把好小学诚信教育的关。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在进行不同层次的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成效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一是学校德育未能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诚信最终成为学生的品行;二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无视学生的身心体验,将诚信教育等同于诚信知识的积累、诚信规则的传承,试图通过对诚信规范的强制灌输和全盘接受造就个人的诚信品质。“正因为如此,本来应当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道德教育,变成了毫无主体能动性、没有道德意义、令人厌烦的灌输和说教,道德教育必须从这种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因此,我认为,要实施诚信教育,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点滴出发,以注重体验为主要途径。
学校教育有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容易纸上谈兵。面向生活,注重体验的诚信教育,简单而言,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或是教师创设的接近生活的情境中,产生诚信体验,从而使学生养成诚信道德品质。具体地说,面向生活,注重体验的诚信教育,一是把德育活动置于个体的生活中,在生活中引导个体;二是从学生生活出发,选择切近儿童生活实际的诚信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诚信品质的内在生成;三是在突出儿童的自我理解、自主陶冶的过程中,坚持教育者必要的价值引导,追求更高的价值理想。人类的学习有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两种,而道德规范学习适合于体验式学习。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是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因此,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示,儿童个体诚信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内化的过程。生活的“诚信”性质行为或“欺诈”性质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而以上这些“诚信课”的执教者,大多是跟孩子接触最密切的人,他们包括家长、老师、同伴。与家长相比,教师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和行为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这是因为父母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而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他们也包括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或商人、或同伴家长,他们会在孩子生活中无意间扮演一回“执教者”,给孩子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
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与实际事物相关的背景。情境体验就是教师根据诚信教育的需要,创设适合的教育情境,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活跃起来。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情境体验,更好地使儿童形成诚信信念呢?
首先,整合资源。借助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建立校内外资源相结合、学校社区资源相结合、学校社区有效互动的机制。合理利用学校活动室、图书馆等实践场地的平台,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及公安等社区教育队伍共同携手,加强教育力度。
其次,开展活动。活动只有来自于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去做。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儿童诚信的发展属于道德发展范畴,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来说,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去看待诚信问题,开展“日常行为我来评”“争当诚信小标兵”等活动,从生活、学习的小事着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化诚信情感,自觉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最后,适当激励。激励行为在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当学生站在正确的诚信立场的时候,教师就从正面教育,客观评价学生,使他们在肯定、表扬、鼓励中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为诚信行为提供最深厚的动力源,从而使学生的诚信品质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
总之,诚信教育带领儿童回归生活,正确面对生活,从生活和生活情境中体验诚信,因体验虚假、欺骗而珍惜诚信,因珍惜诚信而产生诚信品质。
参考文献:
[1]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J].教育科学研究,2000(7).
[2]刘铁芳.面向生活 引导生活[J].教育科学研究,2004(8).
編辑 高 琼
摘 要: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在进行不同层次的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成效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要实施诚信教育,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注重体验为主要途径。
关键词:诚信;激励;情境体验
我们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其中的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在一个诚信丧失的社会,不仅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很难建立起来,而且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都将面临倾覆和崩塌的危险。就个人而言,诚信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因此,要解决诚信问题,就要从小开始,越小越好。小学是儿童接受学习的第一站,要把好小学诚信教育的关。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在进行不同层次的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成效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一是学校德育未能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诚信最终成为学生的品行;二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无视学生的身心体验,将诚信教育等同于诚信知识的积累、诚信规则的传承,试图通过对诚信规范的强制灌输和全盘接受造就个人的诚信品质。“正因为如此,本来应当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道德教育,变成了毫无主体能动性、没有道德意义、令人厌烦的灌输和说教,道德教育必须从这种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因此,我认为,要实施诚信教育,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点滴出发,以注重体验为主要途径。
学校教育有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容易纸上谈兵。面向生活,注重体验的诚信教育,简单而言,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或是教师创设的接近生活的情境中,产生诚信体验,从而使学生养成诚信道德品质。具体地说,面向生活,注重体验的诚信教育,一是把德育活动置于个体的生活中,在生活中引导个体;二是从学生生活出发,选择切近儿童生活实际的诚信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诚信品质的内在生成;三是在突出儿童的自我理解、自主陶冶的过程中,坚持教育者必要的价值引导,追求更高的价值理想。人类的学习有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两种,而道德规范学习适合于体验式学习。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是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因此,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示,儿童个体诚信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内化的过程。生活的“诚信”性质行为或“欺诈”性质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而以上这些“诚信课”的执教者,大多是跟孩子接触最密切的人,他们包括家长、老师、同伴。与家长相比,教师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和行为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这是因为父母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而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他们也包括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或商人、或同伴家长,他们会在孩子生活中无意间扮演一回“执教者”,给孩子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
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与实际事物相关的背景。情境体验就是教师根据诚信教育的需要,创设适合的教育情境,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活跃起来。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情境体验,更好地使儿童形成诚信信念呢?
首先,整合资源。借助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建立校内外资源相结合、学校社区资源相结合、学校社区有效互动的机制。合理利用学校活动室、图书馆等实践场地的平台,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及公安等社区教育队伍共同携手,加强教育力度。
其次,开展活动。活动只有来自于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去做。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儿童诚信的发展属于道德发展范畴,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来说,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去看待诚信问题,开展“日常行为我来评”“争当诚信小标兵”等活动,从生活、学习的小事着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化诚信情感,自觉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最后,适当激励。激励行为在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当学生站在正确的诚信立场的时候,教师就从正面教育,客观评价学生,使他们在肯定、表扬、鼓励中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为诚信行为提供最深厚的动力源,从而使学生的诚信品质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
总之,诚信教育带领儿童回归生活,正确面对生活,从生活和生活情境中体验诚信,因体验虚假、欺骗而珍惜诚信,因珍惜诚信而产生诚信品质。
参考文献:
[1]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J].教育科学研究,2000(7).
[2]刘铁芳.面向生活 引导生活[J].教育科学研究,2004(8).
編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