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猛兽在思乡处低吼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多 多
  十一月入夜的城市
  唯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突然
  我家树上的橘子
  在秋风中晃动
  我关上窗户,也没有用
  河流倒流,也没有用
  那镶满珍珠的太阳,升起来了
  也没有用
  鸽群像铁屑散落
  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
  秋雨过后
  那爬满蜗牛的屋顶
  ——我的祖国
  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
  翻开中国当代文学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作为白洋淀诗群的代表诗人,论及多多的文字并不多。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4年多多回国之后,其诗歌逐渐成为一个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将“为数不多的现代诗歌的探索者”之类的美誉送给了多多。然而,他的诗向来以晦涩难懂著称,他宣称从不会为了读者而写作,在一次访谈中他直言:“我基本的规矩就是,你不懂,不懂才好。”《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正是他在海外时的一首名作。当然,这首诗也充满了难度写作的气息,通过反复阅读,我们会逐渐发现在高超的技艺掌控下,仿佛一位背井离乡的游子孑然孤影在异国河畔,像旁观孤独的猛兽在思乡处低吼。
  多多在南开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谈到:“诗歌是经验的重构,是诗人通过重新结构生活而创造的一种语言的存在。”這首诗显然也是诗人彼时思绪的一种写照,是其日常经验以陌生化的语词重构后的再创造。首句“十一月入夜的城市/唯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将时间点定格在了刚刚的一场秋雨上。秋雨、陌生的国度,在游子面前徐徐展开的是陌生的异国河流。在莫名落寞或是哀伤的季节,最先跃入诗人脑海的是橘子。秋季的橘子正当熟,火红火红的一片,极易勾起对故土的思念,于是在不经意间,陌生的河流转场到了故土。与此同时,记忆的闸门被打开,思乡之绪如洪水猛兽般闯了进来。诗人在此处连续用了两个“也没有用”——关掉窗户、甚至河水倒流——都无法阻挡对故土亲人的思念。明晃晃的太阳一如既往地升起,是那样耀眼。然而,诗人的心绪却无可阻滞地跌落了。“也没有用”的情绪像地狱之火迅猛前行,记忆的画面如蒙太奇一般迅速闪动,鸽子像铁屑一样散落,没了男孩的大街是如此空阔。铁屑的散落想必不是轻飘飘地下落,而这一切都映照出了诗人心绪中极度的落寞与空荡。诗篇的画面开始回闪,从“那爬满蜗牛的屋顶”到“我的祖国”,这一连串意象的跳跃,最终让画面回环到了“阿姆斯特丹的河流”上。
  多多说:“没有张力的诗歌,或者说不紧张的诗歌我是不读的,没有意思。”应该说,越是反复阅读这首诗,诗中一组组语词意象所展现出来的魅力就越大。整首诗里面,雄浑有力的否定词组成的短句让人浮想联翩——“也没有用”——这种情绪从何而来?多多的许多诗篇中都会出现否定词,而这首诗中,“也没有用”重叠出现,铿锵有力,又仿佛是另类的抒情。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中就有一个精彩的片段,袁老板和春花终于可以不用偷情了。然而,破碎的生活让袁老板感觉老陶无所不在,袁老板颓废地在剧中哀嚎“没有用,没有用,你没有办法抹掉他在这间屋子里的阴影”,只是无法消除的一小块褶皱就能让原本破碎的生活变得更加令人绝望。习惯绝望的处境比绝望的处境本身更糟,袁老板的哀戚与诗人发出的低吼“也没有用”在意义层面上何其相似。当一种情绪主宰了人,抵抗往往就是失效的,也是徒劳的。异国他乡,崩塌的思乡之情犹如西西弗斯手中必须推上山顶的石头无处安放。而副词“也”同样让否定的意义加码,“也”表示多次,这意味着,诗人做了无数次的努力,试图阻止思乡的沮丧继续蔓延,然而,即便是镶满珍珠的太阳照常升起,隐喻着希望的灰鸽子同样被击落了一地。
  如果把这首诗比喻成一首低吼的流浪者之歌,毫无疑问,“突然”一词在一唱三叹的行吟中为全诗的声部转场埋下了伏笔。起首,诗人站在和缓入夜的河流边,声调是秋之色,低沉而寂寥。然而“我家树上的橘子”晃动着进入诗人的眼帘。“突然”一词仿佛刹车发出的尖叫,将整首诗的画面由静转入了动,而更为猛烈的抒情则以复沓的方式被引入进来。由多种语词组成的跳跃式声响,让整首诗形成了一种复调。
  多多说:“说不出更年轻的词,但在苦难这个词中有人的全部秘密。”这首诗中,苦难的意识在辗转的思绪漂移中腾挪。尽管诗人以低吼的方式在吟唱,然而,秋雨后,那爬满蜗牛的屋顶,不由分说闯入了思绪中央,那是“我的祖国”。也许我们可以将之解读为“典型的乡村场景”与冰冷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形成了对比。不过,蜗牛那厚重的壳,以及诗人当时所处的特殊语境,却让人更易联想到千百年来灾难深重的故土中国以及负重前行的人民,像极了那缓慢的,在冰冷的秋雨中前行的蜗牛!异国的文化身份极易催生强烈的爱国思绪,虽然家国情怀向来喜欢与宏大叙事相匹配,但个性化写作的多多别出心裁着眼于青萍之末,将故国迷思寄寓到橘子、鸽子、街道以及蜗牛等事物中,凡此细微,经过诗人精心绝妙的语词和语境组合,又无不与家国天下的士子情怀产生了勾连,莫名的震颤效果油然而生!正如里尔克所言,“世界在人身上分崩离析,唯有诗人才将它加以统一”。
  多多的这首诗,想象力丰富,词语组合的语境张力极高。其多声部语调起伏形成的抒情闭环产生了阅读亲和力,读者似乎也由此重返了那个年代。唐晓渡曾在给多多的授奖词中这样写道:“多多的独特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牢牢把握住了诗之所以为诗的理由,使命运和写作的历练混而不分,并使话语立场的极端个人化和诗艺追求的极端去个人化相得益彰”,回看这首诗,信哉斯言!
其他文献
我曾见过故宫的落日。夕阳下  漆黑的鸦群,高踞于  古槐们遒劲的枝丫之上  似乎是一个古老的比喻  我也曾在李家山的落日中逡巡  当我从暮色中回过神来,落日  正在动用最后一丝光线  为我屋檐下的母亲加冕  后来,我就被边地的落日俘虏  当那最后的光,越过乌云的藩篱  照射在普者黑的万亩荷塘之中  有人陳仓暗度,有人万箭穿心——  你瞧,同一盏落日下  万物有着迥异的倒影  ——原载《核桃源》20
期刊
命运相关  很久以前,我曾眺望过遥远的未来,  今天,我已到达这里,却并无多少惊喜。  就像做了一场夢,醒来后,去日经年。  有时我坐在石头上,心想,  还有更远的未来,还有  永远无法相遇的人,继续走下去。  还有望不见的星球,  飘浮着,像气泡,躲在远处。  活到如今,我终于知道,  宇宙是个整体,  世间微小的变化,都与我命运相关。岷 山  再高的山,树也能上去。  树也上不去的地方,青草能
期刊
一片芳草  昌 耀  我们商定不触痛往事,  只作寒暄。只赏芳草。  因此其余都是遗迹。  时光不再变作花粉。  飞蛾不必点燃烛泪。  无需阳关寻度。  没有饿马摇铃。  属于即刻  惟是一片芳草无穷碧。  其余都是故道。  其余都是乡井。  2020年,恰好是昌耀的《一片芳草》创作30周年。昌耀在1980年前后进入创作高峰。到1990年,代表作《慈航》《高车》《斯人》《哈拉库图》等都已完成。这首
期刊
《桑多镇的男人们》和《桑多镇的女人们》一样,都是我近年来创作的“桑多系列”中的一部分内容。“桑多”,在藏语里,是“大夏河源头”的意思。而大夏河,藏语名桑曲,史书上叫漓水,是甘肃省中部重要河流之一,发源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和合作市境内,流经河州,注入黄河。我工作且生活的地方,算是大夏河的上游。从1999年开始,我就关注此地的历史沿革、宗教文化、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了解得多了,就有创作“文学桑多语法
期刊
采访者:王文静,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  受访者:杨庆祥,诗人  王文静:让我们先从您的诗歌写作谈起吧,如果以13岁作为写诗的起点还算准确的话,到目前为止,您经历了怎样的诗歌写作上的自我嬗变呢?  杨庆祥:虽然比较早写分行体,但真正找到诗歌的内在语感大概要到2000年左右吧,我接触到了更当代的、用汉语写作比较成熟的诗人。有个暑假我读到昌耀的作品很受震撼,发现原来汉语诗歌是如此有力量、有质感。另外
期刊
如果不是我,那么另一个人  也会来到这里,试图理解他的时代。  ——米沃什:《诱惑》一个诗歌话题,或一种诗歌现象  文学因人类的精神需要而存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受人类所处时代的综合因素影响并决定。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诗歌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必然随时代生活的延续而常在常新。从诗经到乐府民歌、从格律诗到歌赋、散曲,再到近代旧体诗词,漫漫三千多年,中国古代汉语诗歌的变化一直处
期刊
穿过石块和干燥的城市之夜  田野进入我的房间。  它伸出青翠的双臂  跳动着鸟儿的脉搏,树叶的脉搏。  手里牵着一条河。  田野的天空也进来了  带着它刚刚切下的一篮珍宝。  大海坐到我的身边  把它最白的长尾满铺在地。  静默中涌现一株音乐之树。  树上悬挂着一切美丽的话  发着亮,成熟了,落下。  在我的额头,一道闪电匿居的洞穴  却到处长满了翅膀。  对我说,田野真的从那么远来到了  还就是
期刊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从
期刊
今天,母亲在电话中说  有两只母鸡病了  厌食。粪便是白色的。咳嗽  我无法想象母鸡咳嗽的声音  尽管母亲打了个比方:  像人一样的咳嗽  我熟悉另一个比喻:惟有爱和咳嗽  是藏不住的  母亲给两只鸡喂了药,但还未奏效  今年夏天,母亲说起老母鸡生病  也是打了个比方,说“像人一样地害病”  其实母亲的意思是說,母鸡跟人一样  老而病弱  我真希望听到  母亲这样说起它们:像人一样笑出了眼泪  尽
期刊
1948年5月,毕肖普在好友洛威尔的陪同下,第一次到圣伊丽莎白精神病院看望庞德。此后,她数次去拜访庞德。她看见在逼仄的空间里,这位老诗人处于半癫狂状态,同时又有旺盛的创造力。那种在几乎静止的时间里努力与世界保持联系的顽强力量,有种孩童般的天真成分,像是一个人与时间的游戏。这些让毕肖普深受震动。几年后,她写了一首诗《访问圣伊丽莎白医院》,以此表达她对庞德的认识。1963年,毕肖普在给朋友安妮·斯蒂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