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树立追求真、善、美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毕业后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在其性格品质上塑造的结果。
关键词:追求真、善、美 素质教育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更具体点,就是培养和塑造师生的优秀品质,提高其素质。所以,教育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脱离了素质教育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如果学生只是考试成绩优秀、知识技能高超而道德品质恶劣,这种人恐怕会利用他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危害他人和社会。所以,一所好学校应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效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现在不少学校急功近利,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不惜以牺牲对道德素质的培养为代价,使得许多学生认为学校和教师这么做也不过是为了学校自身或教师个人的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校、对教师产生了不信任感,甚至是鄙视的态度。
“大道至简”,教育就是追求真、善、美。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包含了教书育人的本质,就涵盖了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实现人格升华、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就涵盖了对世界、人生、社会生活的认识、探索和研究,就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教育这一行业的崇高与尊严,归根到底,就是来自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校,要想办好,首先必须树立追求真、善、美的教育理念。只有追求真、善、美,学生才会做好“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故此学校就必须以追求真、善、美为宗旨把学校的一切活动贯穿起来。现就以下几方面浅论之。
一、学校的教育团队贯彻这个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校长,作为学校这个团体的总指挥,应该围绕“教育就是追求真、善、美”这一理念开展学校的一切工作,因为追求真、善、美既是教育目标,也应该成为其归宿。
教育的过程就是“以灵魂塑造灵魂,以素质培养素质”,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理念的贯彻主要是由教师直接参与进行的,所以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以教师的高素质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高素质。虽然教师的素质有可能参差不齐,但追求真、善、美的教师一定会自觉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既会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也会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在平时付诸实践也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每个真正追求真、善、美的教师都会明白这么一点,就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对后进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读一篇名人的经典演讲、论述、信件及名篇名著,比单纯做一套练习题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人类自由的“语法”,是生命和人性的“运算”。但仍有不少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他们在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及心理性格等方面进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无疑是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的。
二、教学内容应更好地体现真、善、美
要想办好一所学校当然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的形式出现,因为教师和学生直接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所以教材的好坏也就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单凭选择相关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根据其自身的具体情况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那么选择和编制教材的标准是什么呢?其实,归根到底很简单,就是能够把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宗旨和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那么,什么样的教材最能够揭示真、善、美并且能够把真、善、美最大限度地展现给学生呢?从“教育追求真、善、美既应该是教育目标,也应该成为其归宿。”和追求真、善、美的教育效果来看,经典性的作品远比目前的许多教材要强得多,何况教材上的许多东西都是从经典著作上摘选的。经典性的作品往往更能体现真、善、美,更具有对师生情感上的触动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现象却是背道而驰。比如说,在语文课上,为了单纯地掌握字词而学习字词,而学习字词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文章、体会其思想情感;讲到诗歌时,如果只是强调考试要点、一味地做习题,而不强调如何欣赏和怎样来体会诗歌当中真、善、美的意境,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舍本逐末,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既然是经典,就包含有更多的真、善、美的东西,就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有了追求真、善、美的强大的动力,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主动参与探索创新、自主地获取知识,心理学上所谓的学习思维被高效激活的最佳状态才会更多地出现。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这种追求真、善、美的主导思想,其自学能力就会极大地提高,再加上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我辨别和调控能力,不须教师过多的指导,其知识能力就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教师的过多介入反倒会对学生有效顺畅的學习步调产生负面影响(魏书生老师的事例就是很好的明证),而且有了这种动力,学生的学习就不仅仅限于对知识的渴求,更会激发起对人生的更高的追求,实现人格升华。到了这种境界,就真正地实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也就是真正的学习民主,也会为实现教育民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校必须注重其自身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建设
追求真、善、美的教育理念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应把价值观和性格、品质的培养放在焦点的位置,因为好学校给予学生打上深刻烙印的品质是她的精神、她的观念和她的个性。教育理念整体上是通过学校的文化来体现的,文化又表现了学校的精神,一个学校的精神反映了她的教职员工、反映出了学生、家长甚至民族、国家的面貌。因此,学校必须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建设。在好学校里学生们不仅要学唱爱国歌曲、鼓励诚实勤奋,还需培养公民意识、注重言行仪表。其实我们祖先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传统美德便是一种有效的文化构建。比起祖先,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学校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和言行举止强调的很不够,在对学生爱的传授、良好品格的培养和伦理道德的发展等方面,许多学校做的还远远不够。当今世界是个经济文化大融合的社会, “凝聚中外文化,培养强国人才”不应该当作上级领导要求的事,而是这个时代的呼唤。
归根到底,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合格素质的人才,所以,一所好学校应该有一个具体而实际的构思——那就是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他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是人。他毕业后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语音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或高级体育场馆等在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是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在其性格品质上塑造的结果。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能够摸索出或创造出适合每个学校自己的教育模式,又能让学校教育更好地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文化精神,并能够体现学校当地的特色,无疑是很有价值和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追求真、善、美 素质教育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更具体点,就是培养和塑造师生的优秀品质,提高其素质。所以,教育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脱离了素质教育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如果学生只是考试成绩优秀、知识技能高超而道德品质恶劣,这种人恐怕会利用他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危害他人和社会。所以,一所好学校应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效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现在不少学校急功近利,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不惜以牺牲对道德素质的培养为代价,使得许多学生认为学校和教师这么做也不过是为了学校自身或教师个人的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校、对教师产生了不信任感,甚至是鄙视的态度。
“大道至简”,教育就是追求真、善、美。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包含了教书育人的本质,就涵盖了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实现人格升华、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就涵盖了对世界、人生、社会生活的认识、探索和研究,就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教育这一行业的崇高与尊严,归根到底,就是来自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校,要想办好,首先必须树立追求真、善、美的教育理念。只有追求真、善、美,学生才会做好“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故此学校就必须以追求真、善、美为宗旨把学校的一切活动贯穿起来。现就以下几方面浅论之。
一、学校的教育团队贯彻这个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校长,作为学校这个团体的总指挥,应该围绕“教育就是追求真、善、美”这一理念开展学校的一切工作,因为追求真、善、美既是教育目标,也应该成为其归宿。
教育的过程就是“以灵魂塑造灵魂,以素质培养素质”,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理念的贯彻主要是由教师直接参与进行的,所以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以教师的高素质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高素质。虽然教师的素质有可能参差不齐,但追求真、善、美的教师一定会自觉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既会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也会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在平时付诸实践也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每个真正追求真、善、美的教师都会明白这么一点,就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对后进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读一篇名人的经典演讲、论述、信件及名篇名著,比单纯做一套练习题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人类自由的“语法”,是生命和人性的“运算”。但仍有不少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他们在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及心理性格等方面进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无疑是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的。
二、教学内容应更好地体现真、善、美
要想办好一所学校当然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的形式出现,因为教师和学生直接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所以教材的好坏也就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单凭选择相关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根据其自身的具体情况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那么选择和编制教材的标准是什么呢?其实,归根到底很简单,就是能够把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宗旨和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那么,什么样的教材最能够揭示真、善、美并且能够把真、善、美最大限度地展现给学生呢?从“教育追求真、善、美既应该是教育目标,也应该成为其归宿。”和追求真、善、美的教育效果来看,经典性的作品远比目前的许多教材要强得多,何况教材上的许多东西都是从经典著作上摘选的。经典性的作品往往更能体现真、善、美,更具有对师生情感上的触动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现象却是背道而驰。比如说,在语文课上,为了单纯地掌握字词而学习字词,而学习字词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文章、体会其思想情感;讲到诗歌时,如果只是强调考试要点、一味地做习题,而不强调如何欣赏和怎样来体会诗歌当中真、善、美的意境,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舍本逐末,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既然是经典,就包含有更多的真、善、美的东西,就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有了追求真、善、美的强大的动力,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主动参与探索创新、自主地获取知识,心理学上所谓的学习思维被高效激活的最佳状态才会更多地出现。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这种追求真、善、美的主导思想,其自学能力就会极大地提高,再加上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我辨别和调控能力,不须教师过多的指导,其知识能力就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教师的过多介入反倒会对学生有效顺畅的學习步调产生负面影响(魏书生老师的事例就是很好的明证),而且有了这种动力,学生的学习就不仅仅限于对知识的渴求,更会激发起对人生的更高的追求,实现人格升华。到了这种境界,就真正地实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也就是真正的学习民主,也会为实现教育民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校必须注重其自身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建设
追求真、善、美的教育理念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应把价值观和性格、品质的培养放在焦点的位置,因为好学校给予学生打上深刻烙印的品质是她的精神、她的观念和她的个性。教育理念整体上是通过学校的文化来体现的,文化又表现了学校的精神,一个学校的精神反映了她的教职员工、反映出了学生、家长甚至民族、国家的面貌。因此,学校必须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建设。在好学校里学生们不仅要学唱爱国歌曲、鼓励诚实勤奋,还需培养公民意识、注重言行仪表。其实我们祖先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传统美德便是一种有效的文化构建。比起祖先,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学校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和言行举止强调的很不够,在对学生爱的传授、良好品格的培养和伦理道德的发展等方面,许多学校做的还远远不够。当今世界是个经济文化大融合的社会, “凝聚中外文化,培养强国人才”不应该当作上级领导要求的事,而是这个时代的呼唤。
归根到底,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合格素质的人才,所以,一所好学校应该有一个具体而实际的构思——那就是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他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是人。他毕业后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语音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或高级体育场馆等在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是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在其性格品质上塑造的结果。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能够摸索出或创造出适合每个学校自己的教育模式,又能让学校教育更好地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文化精神,并能够体现学校当地的特色,无疑是很有价值和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