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人的作文,最核心的任务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鲁迅先生是刻画人物的高手,他的笔下,常常有丰富而有生动的人物描写细节,也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了文学史上那些不朽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图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三篇写人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孔乙己》《藤野先生》)进行分析,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谈谈如何展现人物精神风貌。
【关键词】初中语文;鲁迅;写作手法;细节描写
与表现人物有关的细节描写一般指的是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一思进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刻画。此类细节描写常见的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路德庆在《写作教程》中指出,细节不同于情节,情节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细节是构成情节的要素。细节的“细微”并非不重要,可以忽略,相反,正是一些关键的、典型的细节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刻画了人物形象。
可以说,如果没有细节描写,人物的刻画是架空的,是没有说服力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有许多典型人物,都是因为细节的刻画而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脑海。
一、外貌描写定形象
外貌描写不仅仅是对人物外貌的简单描述,更是应该攫取人物外貌中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作者态度的典型细节,要做到惜字如金。
例如,鲁迅先生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往往简练、干脆,类似白描的手法,抓住人物最典型的特征,让人过目不忘。《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是“黄胖而矮”,四个字让一个其貌不扬的下层中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其间透着小鲁迅对人物的嫌弃与轻视。《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有着这样的描述:“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先生抓住了孔乙己的这样一些外在特征:高大、苍老、病态、邋遢。《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的形象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个清癯、严谨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由此看来,外貌描写并不需要长篇大段的文字,那些与普罗大众并无二致的内容可以大胆删去,只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两点来刻画即可。
二、神态描写露心声
神态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状态下的脸部表情。与外貌描写不同,神态描写往往是动态的,瞬时的,展现人物特定的内心活动。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有一段吃福橘的描写: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黄妈妈生怕“我”说出不吉利的话时的“惶急”和“我”终于说出“恭喜”时,她“十分欢喜”的神态描写形成一组对比,让文章有了小小的波澜和张力,也正是这一组神态描写,让读者对人物内心的渴望一览无余。
再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和“短衣帮”有这么一段对话: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面对“短衣帮”的调侃,孔乙己先是不理,直至调侃变成挑衅,孔乙己这样要面子的读书人自然也要反击,于是他“睁大眼睛”,以显示自己的清白。当挑衅变成人身攻击,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起来,这种恼羞成怒的神态加上“窃书不算偷”的狡辩,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这个读书人的卑微与可怜。
值得注意的是,神态描写不是孤立的,随意的,而是与人物的内心活动发展高度契合,可以说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在化,并常常伴随着语言描写。
三、语言描写现身份
语言描写让读者更直接的与人物对话,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
例如上文所提到的长妈妈和孔乙己的语言描写,正是他们身份的体现。从教材所选的几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妈妈语言多是短句,碎片化的,如“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孔乙己的语言是文绉绉的,“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藤野先生的语言描写不多,却句句体现了一个日本教师对清国留学生的关心。“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拿来我看!”“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
人物的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人物的外貌描写一样是这个人物独一无二的标志。
四、动作描写“活”人物
动作描写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精神状态的一个动态画面的展示,或者和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高度配合,完成对人物的刻画。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里写道:“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里的一组动词“说”“竖”“摇动”“点”刻画了一个爱讲闲话,无事生非的妇女形象。“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的一组动词“伸”“摆”“挤”则刻画了阿长不拘小节的一面。
再例如,“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的动作描写“递”是先于语言描写的,可见阿长迫不及待地想给“迅哥儿”一个惊喜。这里的动作描写配合语言描写,完成了对人物的刻画。《孔乙己》中,孔乙己不顾“短衣帮”的嘲笑,他不说话,只是“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让他的自尊与自负显露无遗。“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敲”“点头”两个动作则和他的语言一起,很好的表现了他的迂腐与可笑。
动作描写可谓无声的语言,将人物的动作分解刻画,让平面的人物活动起来,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心理描写“观”百态
受叙述视角的制约,中心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不是通过直白的方式传递的。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三篇文章中精彩的心理描写。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对“我”的心理描写,从最初的厌恶、瞧不起到稍许的敬意,到得到《山海经》之后的震悚,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在观察、反映中心人物。同样,《孔乙己》中也有一个重要的孩童视角,店里的小伙计——“我”。孔乙己教“我”写字时,“我”内心的鄙视从侧面突出了孔乙己的地位之低下,境遇之可怜。
在寫人的作文中,心理活动的刻画常常不是直接完成的,但适时的让“我”的内心说话,能对人物塑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鲁迅先生的三篇写人的文章中,我们领略了细节描写之美。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这些细节描写并不是作者凭空捏造的,它们符合生活的真实,符合人物的性格、精神、气质,是作者长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结果;第二,细节描写不是临时写就的,作者在构思之时就已经确定了人物的精神、气质,而细节只不过是为此服务的;第三,细节描写只有与人物的性格、精神、气质高度契合,才能放出独特的光辉,成为塑造人物的神来之笔。
【关键词】初中语文;鲁迅;写作手法;细节描写
与表现人物有关的细节描写一般指的是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一思进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刻画。此类细节描写常见的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路德庆在《写作教程》中指出,细节不同于情节,情节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细节是构成情节的要素。细节的“细微”并非不重要,可以忽略,相反,正是一些关键的、典型的细节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刻画了人物形象。
可以说,如果没有细节描写,人物的刻画是架空的,是没有说服力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有许多典型人物,都是因为细节的刻画而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脑海。
一、外貌描写定形象
外貌描写不仅仅是对人物外貌的简单描述,更是应该攫取人物外貌中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作者态度的典型细节,要做到惜字如金。
例如,鲁迅先生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往往简练、干脆,类似白描的手法,抓住人物最典型的特征,让人过目不忘。《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是“黄胖而矮”,四个字让一个其貌不扬的下层中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其间透着小鲁迅对人物的嫌弃与轻视。《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有着这样的描述:“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先生抓住了孔乙己的这样一些外在特征:高大、苍老、病态、邋遢。《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的形象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个清癯、严谨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由此看来,外貌描写并不需要长篇大段的文字,那些与普罗大众并无二致的内容可以大胆删去,只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两点来刻画即可。
二、神态描写露心声
神态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状态下的脸部表情。与外貌描写不同,神态描写往往是动态的,瞬时的,展现人物特定的内心活动。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有一段吃福橘的描写: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黄妈妈生怕“我”说出不吉利的话时的“惶急”和“我”终于说出“恭喜”时,她“十分欢喜”的神态描写形成一组对比,让文章有了小小的波澜和张力,也正是这一组神态描写,让读者对人物内心的渴望一览无余。
再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和“短衣帮”有这么一段对话: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面对“短衣帮”的调侃,孔乙己先是不理,直至调侃变成挑衅,孔乙己这样要面子的读书人自然也要反击,于是他“睁大眼睛”,以显示自己的清白。当挑衅变成人身攻击,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起来,这种恼羞成怒的神态加上“窃书不算偷”的狡辩,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这个读书人的卑微与可怜。
值得注意的是,神态描写不是孤立的,随意的,而是与人物的内心活动发展高度契合,可以说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在化,并常常伴随着语言描写。
三、语言描写现身份
语言描写让读者更直接的与人物对话,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
例如上文所提到的长妈妈和孔乙己的语言描写,正是他们身份的体现。从教材所选的几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妈妈语言多是短句,碎片化的,如“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孔乙己的语言是文绉绉的,“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藤野先生的语言描写不多,却句句体现了一个日本教师对清国留学生的关心。“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拿来我看!”“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
人物的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人物的外貌描写一样是这个人物独一无二的标志。
四、动作描写“活”人物
动作描写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精神状态的一个动态画面的展示,或者和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高度配合,完成对人物的刻画。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里写道:“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里的一组动词“说”“竖”“摇动”“点”刻画了一个爱讲闲话,无事生非的妇女形象。“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的一组动词“伸”“摆”“挤”则刻画了阿长不拘小节的一面。
再例如,“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的动作描写“递”是先于语言描写的,可见阿长迫不及待地想给“迅哥儿”一个惊喜。这里的动作描写配合语言描写,完成了对人物的刻画。《孔乙己》中,孔乙己不顾“短衣帮”的嘲笑,他不说话,只是“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让他的自尊与自负显露无遗。“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敲”“点头”两个动作则和他的语言一起,很好的表现了他的迂腐与可笑。
动作描写可谓无声的语言,将人物的动作分解刻画,让平面的人物活动起来,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心理描写“观”百态
受叙述视角的制约,中心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不是通过直白的方式传递的。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三篇文章中精彩的心理描写。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对“我”的心理描写,从最初的厌恶、瞧不起到稍许的敬意,到得到《山海经》之后的震悚,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在观察、反映中心人物。同样,《孔乙己》中也有一个重要的孩童视角,店里的小伙计——“我”。孔乙己教“我”写字时,“我”内心的鄙视从侧面突出了孔乙己的地位之低下,境遇之可怜。
在寫人的作文中,心理活动的刻画常常不是直接完成的,但适时的让“我”的内心说话,能对人物塑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鲁迅先生的三篇写人的文章中,我们领略了细节描写之美。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这些细节描写并不是作者凭空捏造的,它们符合生活的真实,符合人物的性格、精神、气质,是作者长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结果;第二,细节描写不是临时写就的,作者在构思之时就已经确定了人物的精神、气质,而细节只不过是为此服务的;第三,细节描写只有与人物的性格、精神、气质高度契合,才能放出独特的光辉,成为塑造人物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