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探究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321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初中学生的年龄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从小学步入中学正处于少年时期,他们心理变化快,心理困惑、心理冲突多,学校以升学质量为目标而缺乏心理疏导,家庭以打工务农为借口没有时间缺乏关心,社会复杂现象他们又不能准确分辨,使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并日趋复杂,成为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一、学习心理问题
  不少农村学生家境贫困,进入中学理想远大,很想改变家里的状况,学习自信心强又用功,学习的认知内驱力足。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习认知能力水平较低,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活动和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不能总结学习的成败,不会学导致学不好,学不好发展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弃学。
  二、情感心理问题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五彩缤纷、各具特色,情绪、情感体现出他们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定性,容易出现高度的兴奋、激动,极端的愤怒、悲观。
  受社会、家庭大环境的影响,有的学生情绪变化很快,稍稍遇到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冲动性强情绪不稳定,理智性差情绪自控能力弱。有的学生生长在单亲家庭、特困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和留守学生家庭,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情感冷漠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
  三、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农村初中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自我意识高涨常有反抗心理,有一种“失败者”、“多余人”的心态,觉得自己被淘汰或被遗弃,认为没有出息、难有作为,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大部分独生子女,由于受到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社会适应能力弱。
  四、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一些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们来自农村感觉被人瞧不起,常听到指责,常看到的歧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情绪,表现出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自卑心理严重。
  有些学生长期以我为中心,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实际情况他们又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就试图通过逆反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来突出自我的存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心,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和关心别人,自私自利。
  五、人际心理问题
  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没有提问交流的机会,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对老师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远感或压抑感,怀疑老师与自己有意过不去,一旦老师在处理或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不够恰当时,便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不配合老师的工作甚至当面顶撞老师。一些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困难,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轻视父母的存在和价值,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甚至产生严重的行为冲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要当好良师益友,通过尊重、信任、沟通和交流,为其减压解除焦虑、帮其卸掉沉重包袱,树立自信心。家庭困难而表现自卑的同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他们,诉说自己艰苦的求学历程,引起学生的共鸣,以一些名人事迹影响他们,也可以从他的切身利益出发来鼓励他们,如“既然现在家里经济这么困难都还支持他,那么我们就要用功去读书,而不能有弃学的念头”,“我们要克服困难,用功读书,考上好的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父母报答”。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表现自卑的学生,引用名言名句“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不努力就一定没有回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失败是成功之母”来教育感化。我们要经常观察、探索和研究学生学习成长的各种心理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并获取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针对中职生的思想特点,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用符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理论来武装学生,结合德育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明辨力。一
期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化的奇葩。他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中华民族特征的形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认真钻研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礼义道德的等等。这些选文无不
期刊
好习惯益终身。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抓住教育的契机,长期坚持训练,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  那么如何抓实养成教育呢?  一、抓开头——为养成教育扬帆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一次开头很重要,头开得好,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连第一次都没有强化好,以后想要养成好习惯就难了。只有严格强化这关键的第一次,学生的心里才会形成一种约束力,以后每到这种时候,他都会不自
期刊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传递的是博爱;闻鸡起舞传递的是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过分沉溺于网络世界, 在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方便与优越时,却似乎淡忘了这些传统文化与美德的存在。语文教学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的
期刊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渗透、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  根据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望同仁共勉。  一、利用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弘扬共产主义
期刊
动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实践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尽快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理念,转变教学策略。本人就通过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总体上看,目前很大一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旧比较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运用。新课程的课时教学
期刊
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和品德都未定型,作为小学老师和学校的管理者,应时时事事抓紧实施诚信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道德好品质诚信。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切合实际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小学生诚信教育,要求每位老师要从每件小事抓起,从细节做起,做好点点滴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但诚信教育,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而展开的诚信教育,要
期刊
一、理清并熟悉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班主任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了解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质、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才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等。在了解学生个人的基础上,加上研究班集体的发展情况、干部状况、传统作风、主要特点和倾向,就能了解和驾驭
期刊
一、让孩子牢固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一簇火种,能点燃拼搏进取的火焰;理想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生奋,斗的历程。理想是我们的强大精神动力,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是中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根本保证。古人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容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锐兵精甲不能御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要让孩子树立什么样的远大理想呢?许多优秀中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融合在一起才更
期刊
英国著名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指出:“人们的思想大半取决于他们的倾向,他们的言谈话语取决于他们的学识和所吸收的见解。但是他们的行动却遵循平日的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无疑,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这一学期上课总感到时间不够用,以前在自习上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可以集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