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等方面的看法与认识,结合当前历史教学中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讨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下面是本人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来看:
首先,探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其次,探究学习离不开教师指导。
第三,探究学习从问题或任务出发。
第四,探究学习必须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
此外,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关键点。爱因思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难。它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为主体学习式。
1.创设质疑氛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换角色,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如讲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以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2.把握质疑时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正是引导学生质疑时机。学生初学一个新知识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由于他们有着个别的差异,提问水准就参差不齐。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梳理,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继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质疑,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形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使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以解决。当学生学完新知识后,通常还会产生新的疑问,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指导课外延伸活动,使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有浓厚的兴趣,渴求对它有更多的了解。此时可将此课题向课外延伸,引导他们查找有关资料、阅读课外读物,自己寻求答案,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得以不同程度的培养。
3.鼓励独立释疑。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我们要不断地分析学生质疑质量的高低,掌握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再把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教师仅作适时指导,得出正确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又什么?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我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由表及里,逐渐学会释疑,培养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合作、观察、探究、讨论
讲《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一章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较为轻松地掌握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而美国却坚持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回答辅之以教师引导,使学生能够从历史渊源、当时的国际形势、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走上不同道路的根源,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必须把矛盾、问题引入课堂。经常地把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就能够使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发展。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让学生交流比较,对比英国、美国、法国革命的根本原因、目的、意义等展开讨论。但我们在教学实践当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确保讨论的时间;全体参与讨论。分组讨论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教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不合作讨论就不能解决问题,合作是解决的关键,这样长期有意识地反复训练,增强合作意识,合作能力逐步得到培养,在他们领略到参与学习的成就时,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四、引导学生自我课末阶段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和效果进行反馈,并做简明扼要的小结。如学完《日本、俄国历史大转折》这一节后,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知识反馈评价。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①得到了以时间顺序先将俄国和日本的社会性质的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②我课堂上能积极思考问题,并能勇跃大胆发言;③我为能更好的学习,敢向老师提提上课的要求。这样,学生通过谈收获、谈体会、谈建议……及时调节了自己的学习行为,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新时代老师共同追求的目标。生物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也曾有过许多顾虑。首先,让学生读、议、思,增加了教学环节,是不是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结构松散,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性差。其次,教师系统讲述可以通过补充史料、联系现实等等多种方法激发兴趣,而让学生自学,是不是可能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经过半年多的对比试验后,发现,教师的系统讲述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由于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随时间的推移,这种兴趣将会减弱。而让学生读、议、思,把他们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逐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学情,加强个别指导,督促他们自觉学习。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实际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以全面发展学生为教学宗旨,多联系学生实际,大胆探索研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更乐于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 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下面是本人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来看:
首先,探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其次,探究学习离不开教师指导。
第三,探究学习从问题或任务出发。
第四,探究学习必须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
此外,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关键点。爱因思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难。它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为主体学习式。
1.创设质疑氛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换角色,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如讲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以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2.把握质疑时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正是引导学生质疑时机。学生初学一个新知识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由于他们有着个别的差异,提问水准就参差不齐。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梳理,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继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质疑,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形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使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以解决。当学生学完新知识后,通常还会产生新的疑问,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指导课外延伸活动,使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有浓厚的兴趣,渴求对它有更多的了解。此时可将此课题向课外延伸,引导他们查找有关资料、阅读课外读物,自己寻求答案,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得以不同程度的培养。
3.鼓励独立释疑。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我们要不断地分析学生质疑质量的高低,掌握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再把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教师仅作适时指导,得出正确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又什么?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我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由表及里,逐渐学会释疑,培养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合作、观察、探究、讨论
讲《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一章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较为轻松地掌握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而美国却坚持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回答辅之以教师引导,使学生能够从历史渊源、当时的国际形势、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走上不同道路的根源,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必须把矛盾、问题引入课堂。经常地把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就能够使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发展。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让学生交流比较,对比英国、美国、法国革命的根本原因、目的、意义等展开讨论。但我们在教学实践当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确保讨论的时间;全体参与讨论。分组讨论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教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不合作讨论就不能解决问题,合作是解决的关键,这样长期有意识地反复训练,增强合作意识,合作能力逐步得到培养,在他们领略到参与学习的成就时,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四、引导学生自我课末阶段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和效果进行反馈,并做简明扼要的小结。如学完《日本、俄国历史大转折》这一节后,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知识反馈评价。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①得到了以时间顺序先将俄国和日本的社会性质的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②我课堂上能积极思考问题,并能勇跃大胆发言;③我为能更好的学习,敢向老师提提上课的要求。这样,学生通过谈收获、谈体会、谈建议……及时调节了自己的学习行为,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新时代老师共同追求的目标。生物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也曾有过许多顾虑。首先,让学生读、议、思,增加了教学环节,是不是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结构松散,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性差。其次,教师系统讲述可以通过补充史料、联系现实等等多种方法激发兴趣,而让学生自学,是不是可能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经过半年多的对比试验后,发现,教师的系统讲述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由于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随时间的推移,这种兴趣将会减弱。而让学生读、议、思,把他们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逐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学情,加强个别指导,督促他们自觉学习。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实际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以全面发展学生为教学宗旨,多联系学生实际,大胆探索研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更乐于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