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文学梦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mar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过了60岁,我们姐弟就坚决不让他种地了。
  他闲不住,就天天打电话纠缠我:“你能不能买两瓶黄山头的酒到你们校长那儿说说,让我去你们学校当门卫。”要么就是半威胁我:“我准备到水泥厂去扛包去。”我很烦,有一天突然灵机一动就骗他说:“你写小说吧,你看,你教过民办,有点文学的底子,又经历坎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你写小说肯定成。”其实我的潜台词就是:“别没事想出去当门卫,就在家待着,但总得有个事做吧,写写小说动动脑筋还不会得老年痴呆。”没想到我就这么一说,却像一粒火种瞬间把他点亮了。
  他首先就去买书看,用他的话说:“要了解当今文坛动向。”看来他是想知己知彼啊,我在心里暗暗发笑。可过了一段时间母亲就不高兴了,连连向我告状:他买了多少多少书,花了多少多少钱。我是挑事的人,这事我得管啊。我对母亲说:“你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我爸有一天得了茅奖,那奖金就是几十万,你天天打麻将莫说输赢三十,就是一百你也敢上啊。”母亲酷爱麻将,但如果一天输了30元就是她的底线了,听我这么一说,母亲异常兴奋:“有这么好的事?”仿佛明天茅奖就被我父亲得了,她就可以去打100元钱的麻将了,母亲激动地“呀”了声挂了电话。
  父亲写作的地位暂时通过了我家总管这一关,至少可以有一个写字的地方了。
  “我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我把提纲给你说说,你看行不行。”我一听头都大了,这是典型的初学写作者的状态,还没学走就要跑,每个人以为一出手都可获诺贝尔奖。“先写短的吧,慢慢地写,不着急。”我心不在焉地说,我的目的就是不想让他得老年痴呆,还指望他真能有什么作为啊。
  一个星期后,他给我寄来了一封十几页纸的稿件,第一页还写着:请彩燕斧正。可把我吓坏了,也让我实在忍俊不禁。我翻了一下书稿,这么厚,一个星期?我赶紧打电话问我妈:“他是怎么写的?”“熬夜写的呗!”我可生气了,我本来是让他不得老年痴呆,现在倒好,又天天熬夜了,身体怎么受得了!我必须和他约法三章,我严肃地说:“让我爸接电话!”他接过电话可能希望我表扬他两句,在那边傻笑着,我说我要提几个条件,如果你违反了,我就不帮你打字投稿了。“好,好!我找笔来记一下。”他还算听话,“一、不许熬夜;二、每天要锻炼不得少于一小时;三、不能到处送礼。”“好,我记住了,我都写在本子上了。”父亲很是小心地回答着。
  约法三章第三条很多人不理解。父亲写了一点稿子后,就在老家找编辑帮他发稿,每次就送点鸡蛋,或者买两包10元钱的烟到处去散,别人不接的时候多。有一次一个在外打工的人回村说他和作协的金主席是哥们,他非常高兴,就送了一篮鸡蛋给他,可很长时间音讯全无。巧的是,我有一天和金主席见了面,他就眼巴巴地让我去问问金主席,有没有收到他的稿件。我委婉地向金主席问起认不认识他说的这个人,金主席一脸茫然,我就知道是什么结果了。
  不许他送礼,可我得麻烦我的这一帮朋友。
  我首先托一个朋友走后门帮他办了一个小报记者证,朋友还交代:这是不能当真的。我笑笑,也没当回事,只要让他高兴就可以了。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却把这记者证当回了事,到处去炫。买火车票他拿着记者证从队伍后面一路狂奔过去,边跑边喊:“我有记者证。”引得一路人像看把戏,他也不在意。有好多次他居然拿着这个记者证既能不排队又能打半价,这让他觉得很有面子,在村里就放豪言:“我有记者证,你们买火车票我包了。”我听得是心惊胆战。
  上半年他和母亲到我这儿来,一到家就叫腿酸,我就纳闷:不是买到了座位票吗,怎么腿还会酸?“我把座位让给别人了,我站过来的。”我非常惊奇,我不能说父亲是一个多么高风亮节的人,但他也应该是老年人的行列了,只能是别人给他让座才对的啊。“我看一个抱孩子的母亲没买到座位票,我就把座位让给他们了,一个作家应该有点担当才对啊!”他很庄严地说完,我差点喷饭。这又是初学写作者的第二忌:整日里端着,煞有介事地以为作家是一份多么神圣的职业,要尽可能地显出与众不同来。可是谁封他为作家的?有个小报记者证就是作家吗?只要他高兴,做女儿的只能配合,我笑眯眯地拍拍他的肩膀说:“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得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才能为祖国为人民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啊,你现在这么大年纪了,作为作家,你要呼吁别人让座,再不要自己让座了!”他似有所悟,很郑重地点了点头。
  每隔一个星期我都会收到他的一篇稿件,稿件全部是用方格稿纸写的,他写得一手好正楷,稿纸上没有一处涂改的痕迹,非常漂亮,他是先打的草稿再认真誊上去的。他的勤奋实在让我佩服,但我让他写作的初衷只是让他不要老想当门卫,不得老年痴呆就可以了,至于其他,实在意义不大,所以那些稿件我根本没发给任何一家杂志。
  可是他很着急,隔几天就打电话来问我:“稿子发了没有?”我搪塞多次:“还没有,编辑审稿要一个过程呢。”问得多了,我知道总有露馅的一天,只得央求一个朋友:“帮我发篇稿子吧。”朋友禁不住我的哀求,将他原作删了三分之二,又大刀阔斧改了,这才发了一个小豆腐块,我请朋友用印有报社字样的大信封给他寄几十份回去。这下他可是彻底沸腾了,“我的文章发表了!”他打电话来告诉我,我装作不知情:“发到哪儿了?我来看看,老爸,你真行!”“对,我要以此为动力,继续写,好好写,争取多出佳作。”我听得冷汗直冒,他多出“佳作”,就意味着我要多去求人,我赶紧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爸,我们要追求精品,不要贪快求多。慢慢地写,不着急啊,要不你还是写长篇吧。”写长篇总得要个两三年一篇吧,慢慢拖呗,这才是我心里的话。
  就是这几十份小报,在我们村的轰动效应决不亚于莫言获奖,这效应都是父亲一手制造的。他拿着这份有他一个小豆腐块的报纸,再拿着一包十元钱的烟到小卖部,那里是一村老小集合的地方,给每个人都递烟,一边递一边说:“你们看,我的文章发表了!”母亲又向我汇报:现在只要别人想烟抽,就会无话找话地来问他:“让我看看,你的文章发在哪儿了。”他马上就恭敬地递上烟再打上火,可是别人只接烟,并不看他的报纸。   我气不打一处来,拷问他:“这一个星期你用了多少烟了?”“一条烟吧!”他嗫嚅道。我知道他一向是只抽四元钱的红梅的,这十元一包的烟对他来说就是奢侈品了。“都给别人了,那你抽什么?”“我戒烟都三个月了!”他似乎不好意思地回答。怎么可能?几十年的烟如何说戒就能戒得了?“你们也不宽裕,我买书买稿纸也要花钱,再说戒烟对身体也有好处啊。”说得我的眼睛涩涩的。
  我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可是在父亲面前,我经常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神通广大的人。他曾告诉我他喜欢湖北三个作家的作品,用他的话说:刘醒龙写的民办老师像,陈应松写的底层人物像,何存中写的农村那些事像。他评价作品就是“像”!其实他这两年也只看了这三个老师的作品,这三个老师写的都是他经历过熟悉的领域,所以他喜欢读。我拍着胸脯说:“我跟他们三个老师都熟得很,我一定请他们三人都给你题词鼓励你。”上次参加省第二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陈应松老师刚好是我们的老师,我把省文学院给我们发的笔记本留着了(因上面有省文学院的字样,够他炫的了),请陈老师给他题了一句话,拿回家给他看,他激动极了,拿着本子让我给他拍照,正面一张,侧面一张,还要一张特写。“什么时候把刘老师和何老师的题词也拿回来,我就把它们洗成大照片都挂在这里。”我乐不可支,可是又有一忧:看来他一刻也没忘我的承诺,“放心,我给他们都说了,他们都答应了,叫我下次就去拿。”我还把胸脯拍得震天响,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可把我的肠子都悔青了,我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再想办法吧。
  我上次去省作协高研班学习,他可高兴了。没去之前,他就几次三番地央求我说:“你带我去听听吧!”我不想带他去,就推托说:“到了之后给领导请示再说吧。”等我到长阳的当天,他的电话就来了,“你跟你们领导请示一下吧,我不在你们那儿吃住,我只来听课,我带点面包,就在屋檐下挤都可以的。我又不是没睡过屋檐,再说,我还有钱呢。”哪有屋檐可睡?我们住的是四星级宾馆。我被他逗乐了,不对啊,他怎么可能有钱呢,他身上不会超过十元钱的,这是我妈历来的规矩。“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你妈啊,我去水泥厂扛了半个多月的包攒了五百元呢,就想去和你一起听听课。”我的心疼得厉害。
  其实我不想让他去是因为我的私心。他是个见着写文章的人都要躬着腰请人指教的主,我太了解他了,他去年到学校见到我两个发表了文章的学生都是一副崇敬样,我说他不该,他还说:“别人能够发表文章就是我的老师。”我是怕同学们笑话我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所以一直找理由拒绝。
  看我实在不愿意让他去,他就求我:“你把老师讲的都帮我记下来,回来告诉我,行吗?”我没有想到他是如此地执着,再不答应我就真伤了他的心了。我向他保证,我把老师的讲课全部录音,回来向他一字不漏地传达。
  为了给他传达上课的内容,我专门回家一趟。他坐在我的面前,很认真地将我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还时不时问我几句,很是虔诚。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我坐在他的面前,听他给我讲唐诗三百首,我的文学梦就是那时种下的,而今隔了几十年,他坐在我的面前,也在做着一个文学的梦。
  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想,谁都没有理由轻视一颗对文学有着单纯热爱的心,哪怕这颗心卑微,哪怕这个梦遥远。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清明节快到了,又常常梦见父亲。长在农村,一辈子都把父亲叫爹。爹2007年农历九月十六离开我们,已经八年多了。八年来,从未停止过对爹的思念,感觉爹时刻都在自己身边,保佑着我!但每每想起爹,总有一种情结压抑着我,那就是对不起爹,欠爹太多!  爹娘都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虽然活到了本世纪初,也享受过现代文明,但总归是受苦的一生,劳作的一生!我们姊妹六个,我是长子,在孝敬赡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想起过
期刊
我站在莽莽的大巴山深处,楮河的岸边,面对它,面对这棵两千年的神树,这棵饱经沧桑、震撼古今的神树,我心潮起伏,我虔诚膜拜。  一河乱石,苔藓密布,野草丛生,溪水横流。而树,无数的麻柳,胡狸,泡桐,橡树,青冈,它们伴随着从远古走来的青檀,在闷热而斑斑点点的丛林阳光下,一棵不小的青檀树干,不知何年何月何时横倒在泉壑鸣响的河流之中,枝叶腐朽,皮开肉绽,但树皮的白嫩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河流,这样的丛林,这样的
期刊
它的头高昂着,追逐着阳光,向着前方不断地伸展。而每前行一步,就向大地深深地扎下一簇根系。它的身体始终匍匐在大地上,一步一节,节节生根,执着而虔诚。  这就是爬蔓儿草。在我的家乡昌潍大平原上,每到夏季,一场大雨过后,大路边,沟壑旁,特别是玉米地、大豆地、高粱地里,爬蔓儿草像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整个大地,都成了爬蔓儿草的舞台,爬蔓儿草像疯了一样狂欢。刚刚锄过的草根,不几天就又生出了新芽;看着要晒死的蔓
期刊
老黄是在酗酒后撒手人寰的,我得到这消息时,怔了好久,脑海中全是老黄那熟悉的尴尬笑容。  认识老黄时,老黄已近不惑之年,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刚从师范毕业的我被分在湘南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教书。那天,我刚走出教室,老黄找到我,说跟我有亲戚关系。我愣了一下,一个跟我有亲戚关系的人在我教书的镇上,以前咋没听我爹娘提起过?  老黄就尴尬地笑了,说是若干年前,他任生产队长,我大姨父作为知青下放在他所在的生产队。因
期刊
锄头是一种普普通通的种庄稼农具,农民种粮、务菜离不了它。  母亲的小锄头,可不同于一般的锄头,其特点有两个:一是小而精。先说其小,小到什么程度——仅有巴掌那么大。精到啥样子,母亲量体裁衣专门让铁匠按自己特殊要求打出来的,薄而轻、钢火好,用起来灵泛,锄把选择上等的檀木。上百户的一个生产队,就母亲这个锄头与众不同。二是作用大。一个小锄头养活一个家。  母亲生于上世纪30年代,个子4尺有余,重不足百斤,
期刊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又到了一年中吃杨梅的季节,禁不住乌紫杨梅的诱惑,我携妻契囡又来到九龙湖西岙的门前山上吃杨梅。  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稽山杨梅世无双,深知风味胜他乡”的诗吟。家乡西岙曾是这一带少有的杨梅产地,也是杨梅之乡。西岙杨梅曾一度鼎名远扬,惠及乡邻。记得小时候,一到杨梅季节,西岙山上人山人海。而杨梅采摘的季节,也恰是我放暑假的时候。记得有些年我住在同学的家里,边做暑假
期刊
我听说富阳的时候,富阳很遥远,遥远得根本不知道有郁达夫这么一个人,更没听说过什么《富春山居图》了。富春江也是我妈告诉我的,当年她从梅城流浪到临平,估计也是顺水流下来的,她说上游是新安江,下游是钱塘江,其实是同一条江。  我和富阳的缘分,更多起自于文学。  上大学后阅读沈从文,得知沈从文闯荡北京时郁达夫对其有知遇之恩,得知郁达夫是富阳人,一下子就把我和富阳的距离拉近了,渐渐就进入了一个圈。沈从文的表
期刊
妻子怀孕数月,行动开始出现迟钝,最不能自如是晚上睡眠,必须仰面朝天,不能侧转,更不能“倒趴”。据说妻子做姑娘时,睡觉最不安分,经常蹬被子踢蚊帐的,有时翻身之际落空了还被摔到地上。自从妻子怀上宝宝之后,她就给自己定下一条戒律,一定要一个姿势睡到天亮,以保护宝宝不受挤压。  婴儿诞生的那一刻,令我刻骨铭心!  妻子隐隐阵痛了一夜,她还以为体内患了什么意外的疾病呢!因为是怀第一个孩子,妻子完全没有什么经
期刊
从西环路左拐进到克塔高速路,车子立马变得轻快。这条穿山路段直接凌空架设,和同样穿山的老路——省道201比,少了没完没了的弯道和上下坡,又无须会车,实在是跑得惬意。一个小时左右,就从托里县转道乡间公路,直奔裕民县而去。  还没到裕民县,忽然看到天空有大群大群的鸟。赶紧喊停,我家司机先生靠路边停车。我提着相机站在路边看天空飞鸟。来回变换队形的,不消说是大雁了,还有许多我辨识不出名字的鸟儿,它们一群一群
期刊
在办公室看报纸,窗外忽然飘来炸茴片、炸豌豆的香味。忽浓忽淡,熟悉亲切,沁人心田。寻“味”暗问,才知窗外家属楼里居然有人返璞归真地在“炸锅”。这久违的芳香,不仅撩得我垂涎欲滴。  小时候因为穷,平时想吃什么都很难。哪怕是茴片、豌豆和糯米泡块都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因此,小孩一年到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前的“炸锅”。  说到炸锅,技术性很强。在我们路北,大人们不管有多忙,古历年以前总会抽出一天时间炸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