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傲岸的人生追求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w2d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寒三友之一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因“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帧)而被誉为花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以凌霜傲雪、清新脱俗、孤傲高洁的品格,赢得了不少诗人的钟爱。他们或寻梅,或探梅,写下了一首首咏梅佳作,情思隽永,广为传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堪称千古绝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代伟人毛泽东借梅表达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现代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曾在他的一幅漫画中题“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表现自己以梅为友、脱俗高雅的情怀。当代诗人张作梗,对梅也心仪已久,并于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去探访梅花——
  我所要探访的女子深藏闺中
  她叫梅
  她靠第一场雪滋补身子
  靠第二场雪喂养爱情
  第三场雪
  她妩媚地开了
  雪夜仿佛是她蓄谋已久的
  阴谋。白色的阴谋
  铺天盖地的阴谋
  她通过雪夜叙说自己
  通过雪夜,把一缕高洁的
  情感,缀上枝头
  哦,幽暗的谜底,幽暗的火
  当你把谜一样的雪夜说破
  我仿佛成了迟到的第四场雪
  雪夜访梅,是我从天而降的
  惟一缘由
  张作梗,男,本名张海清,偶用笔名庞贝。生于1966年,祖籍湖北京山,高中文化。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随笔、评论。诗作散见于《诗刊》、《扬子江诗刊》、《长江文艺》、《绿风》、《诗潮》等多家期刊,部分被《青年文摘》、《中华文学选刊》、《诗选刊》等杂志转载,入选《中国·星星四十年诗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诗歌年选》等多种选本。曾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已出版诗集多部,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全诗17行,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将梅花比喻为女子,并人格化。“我所要探访的女子深藏闺中/她叫梅”,起笔直截了当,指明要探访的对象。“女子”,象征美好;“深藏闺中”,可理解为没受世俗污染,为清纯之意。“她靠第一场雪滋补身子”,补充营养;“靠第二场雪喂养爱情”,抚慰心灵;“第三场雪”之后,“她妩媚地开了”,开得格外好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啊,好像不在尘世里,而在仙界,超凡脱俗,与众不同。读者自然而然地想到,被探访者如此不同凡响,那探访者也一定是一位不同凡响的人。
  如果说第一小节是写梅在雪中开放,那么第二小节就是写梅乘着雪夜高洁。“雪夜仿佛是她蓄谋已久的/阴谋。白色的阴谋/铺天盖地的阴谋”。在这里,诗人对“雪夜”进行诗意解读,不仅是个“阴谋”,而且还“蓄谋已久”。“白色”、“铺天盖地”是雪的特征,也是“阴谋”的状态。诗人蓄势待发,读者惊疑不定。“她通过雪夜叙说自己/通过雪夜,把一缕高洁的/情感,缀上枝头”,诗人娓娓道来,读者恍然大悟。原来“阴谋”是个反语,梅花的行为光明磊落。不过,诗歌暗含着高洁来之不易,是梅花坚持不懈追求的结果。
  第三小节,诗人以雪自喻,说自己是梅的第四场雪。“哦,幽暗的谜底,幽暗的火”,承接上文,“幽暗”的“阴谋”是一团“幽暗的火”,点亮了读者的心灵,也点燃了诗人的情感。“当你把谜一样的雪夜说破/我仿佛成了迟到的第四场雪”,梅与雪为伍,雪与梅为伴,相互映衬,相互渲染。“雪夜访梅,是我从天而降的/惟一缘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缘由,诗人表达得十分干脆。前三场雪各有其用,那第四场雪呢?恐怕就是与梅为友、为高洁鼓掌助威了。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目的和本质就在于表现生活。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在诗人笔下,梅,已不只是一枝单纯的梅花,也不只是一位清纯的女子,她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的象征。诗人雪夜访梅,正是他鄙弃世俗、崇尚高洁情怀的形象写照,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深切向往和不懈追求。
  张作梗是一位语言的高手,他的诗歌常常出奇制胜,新意迭出。他的每一首诗总是带给读者超越、独特之感,并能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他热爱诗歌,对诗歌始终不离不弃,练就多种为诗的本领和手段,并以卓越的创作实践实现着他的诗歌主张。他说:“词是黎明熹微的萌芽;它勾画出大地的坚实轮廓,让天空回到它圆润的弧形深处。”他还说:“写作首先要保持心灵的和谐。千万别让外界的纷争来打破它内在的平静。对于写作者来说,唯有宁静能穿透肉体的屏障,看到人生的真实之境。”这是他的写诗体会,更应该成为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写作要领。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小小说《一个少年英雄的诞生》的出彩点在于其对题材处理的巧妙。  巧妙之一在于小说不动声色的讽刺。作者对讽刺手法的运用,一方面体现于小说主题本身。火灾中不幸丧命的少年被事发单位打造成一个救火英雄,这一荒诞故事本身即是一场绝妙的讽刺,英雄的诞生如此顺利,英雄的意义被荒诞消解,灾难竟然成了造就英雄的沃土。另一方面,讽刺体现在作者零干预的小说叙事态度。小说中没有出现任何明确表达作者态度的评论话语,正是这种
期刊
据《北欧时报》报道,由于暴风雪影响,中国作家莫言没能按计划在12月5日抵达斯德哥尔摩,而是在6日凌晨及时赶到,所以准时参加了诺贝尔奖周安排的活动。莫言首先出席了12月7日的诺奖发布会,回答了记者的提问。12月10日,莫言出席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在王室乐曲“国王之歌”的歌声中拉开帷幕,莫言身着黑色燕尾服缓缓走入,与其他领奖人逐一登上领奖台就坐。诺
期刊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谈到马尔克斯,大家更容易联想到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马尔克斯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其艺术特色:神话与现实的交织,荒诞与精辟的辉映,象征与写实的结合。在这篇短篇小说中,马尔克斯秉承了这种艺术特色,用简洁的语言营造了一个与现实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荒诞世界,引人入胜,更发人深省。  小
期刊
图文转换,即根据图表中的人物、事物、数据等具体材料,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发掘出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或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等。图文转换题综合性较强,涉及语言准确、简明、得体等考点,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理解、概括能力。  下面, 针对图文转换题的类型,结合实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技巧。  类型一:画文转换  画文转换,以漫画为试题材料,或要求简要介绍漫画的内容,或要求概括漫画的寓意。  【典型例题】欣赏
期刊
只要有人提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海子;只要有人提及中国当代诗歌,我们不能不想到海子。海子,带着对诗歌的热爱,带着破碎的理想,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他的离去,预示着一只飞往理想主义时代的雄鹰,在物化的现实天空悲剧性地突然坠落。在诗人短暂又辉煌的生命里,他凭着卓越的才华、非凡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先后创作了包括抒情诗在内的近200万字的作品。诗歌就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
期刊
今年高考过后,我们发现有三道漫画语用新题非常醒目,也非常有意思,不仅时新、鲜活,而且设计的角度巧妙、灵活,具有较强的检测功效。这启示我们,加强对漫画的欣赏、解读训练,是来年高考语言运用题备考的新内容之一。先让我们一睹新题再论。  一、(2012年湖北卷)欣赏下边这幅漫画,请为其题诗或配文。  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鲜明生动;③字数不超过40字。  【解析】看漫画,写诗歌——这道题出得非常好。
期刊
这是一篇意境高远、感人肺腑的小小说。作品以“白云”为线索,叙述了一位牧羊老人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他终生以牧羊为业,悠闲自适,经验丰富。他每年都养58只羊,不多不少。越冬时,别家的羊都瘦骨嶙峋,他家的羊却滚瓜溜圆,羊贩们都爱收购他的羊。他省吃俭用,默默地资助着58个城市孤儿五六年,却不为人知……文章刻画了一个仙风道骨、不慕名利、具有博大爱心和悲悯情怀的老牧人形象,讴歌了他令人敬仰的高贵品质和纯朴善良
期刊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初读吴万夫先生的作品《端坐在阳光下的女人》,既为作家的精湛笔墨而喝彩,也为女主人公的遭遇而深感同情。  忆莲不动声色地端坐在阳光下。小说在开头就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位女性,这个与世无争、安然静好的人物形象——忆莲,以在阳光下静静晒暖的方式贯穿全文。这好像只是写作者的轻轻一提似的,但在全文中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此乃无韵之笔。  “午后的冬日,仿佛女人的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一个人独自饮泣总有那么一点私底下的感觉,尤其是对一个男人而言,这很可能成为他的一个羞于公布的秘密。  孩时的眼泪是不值得说的,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声嘶力竭的哭声,哭声里藏足了反抗和祈求,眼泪是不屈斗志的流露,也是缴械投降的诏书。但我的怪异是,母亲说我哭大了就会犯病,手脚抽筋,口吐白沫,跟犯癫痫病似的,叫人害怕。父亲脾气暴躁,经常把我的哥哥、姐姐打得哭声动天。母亲看见了,视而不见。
期刊
文学是人学,对于人性的深刻揭示,是优秀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小说《仇恨》就是这么一篇深刻揭示了人性丑的佳作,读后先是令人唏嘘不已,转而让人深思良久,继而催人自问:我会不会是他们中的一个。  小说讲了一个实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两个好人袁五谷和袁丰登,并且还是亲兄弟,做了一辈子的仇敌,至死都不能原谅对方。如果是真的有仇,用一生的對抗作为代价,似乎还能让人理解,中国不是有很多词语来描述这种情况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