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学科,技术和艺术是永远密不可分的音乐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中的美育因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意象的流动性、感知过程的听觉性、内在情感的直接性、审美创造的再现性、艺术欣赏的理解性。音乐教学中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内容要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體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
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将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上。不应是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很少参与,成为被动的听众,并机械地模仿,丧失自主学习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存在差异。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民主方式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如:我让学生欣赏音乐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手舞足蹈甚至离开座位,这时且慢呵斥他的随意,不妨以赞许的眼神欣赏他的表演,待他心满意足后自会上座位。当遇上喜欢唱的歌时,总有学生激动得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尽管喊唱有损声带且不好听,但一味强调 “轻点再轻点”只会令学生情绪受到抑制,演唱变得无精打采了。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生活环境及阅历,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个性,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信心、勇气,激发学习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各样的情境,把“趣”作为引擎,激发学生浓厚的音乐兴趣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情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真实的音乐情境,营造审美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与教学目标一致的氛围, 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生对美的感觉是直观的、具体的、因此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暗示,引发情感变化,帮助学生而准确地理解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的。
(1)创设语言情境。语言也是音乐课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 在备课时还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使情感得到层层推进。
(2)创设生活情境。“音乐源于自然”。 只有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才能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得到情感的启发。如我在教学《闪烁的小星星》时,预先布置学生在晚上观察天空上的星星,上课前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所见过的星星,一边播放歌曲,一边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回忆所见过的星空,听着“一闪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的歌声,同学们都露出了陶醉的微笑,学习的兴趣培增。
(3)创设角色扮演情境。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歌曲中的角色不再是音乐书上,而就是同学们自己。这样,孩子们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很自然的结果。如教学《保护小羊》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歌曲中的小动物,同学们都很积极的参与,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自己的动作表达出内心的种种感受和想象。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不仅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乐曲中的意境也有了更深的感受,而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真正成为了音乐审美活动的主体。
三、加强实践,促进美的创造
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并从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歌曲内容,进行表演创作。同样的一首乐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内容和方式。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学生通过表演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培养了他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实现审美的再创造。例如: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在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能熟练演唱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往过年时所看到的热闹场景,根据音乐,创编一个舞蹈,用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过年时欢快、热闹的气氛。音乐响起,学生们按照自己的音乐感受,去表现音乐:有的学生扭起了大秧歌,有的学生随手拿出了自己的小手帕或小围巾,随音乐跳起来,还有的同学模仿耍狮子、舞龙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不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运用。
(2)结合歌曲旋律,进行歌词创作。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歌曲都非常的贴近生活,尤其是低年级的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比较简单,我就以此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创编歌词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比如我在教学《两只老虎》这首歌曲,在教学生学会歌曲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编,将“两只老虎”创编成各种小动物,这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就调动起来民,很多学生把歌词编成了“两只小羊,两只小羊,咩咩咩,咩咩咩……”、“两只小鸡,两只小鸡,叽叽叽,叽叽叽……”等等。此外,在学生创编歌词的同时,还鼓励学生创编动作,即唱到哪种小动物时就要表演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通过这种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并且使学生在创编和表演过程中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也加深了记忆。
音乐教学是一个感知美、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的美感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和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领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趣,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
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将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上。不应是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很少参与,成为被动的听众,并机械地模仿,丧失自主学习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存在差异。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民主方式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如:我让学生欣赏音乐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手舞足蹈甚至离开座位,这时且慢呵斥他的随意,不妨以赞许的眼神欣赏他的表演,待他心满意足后自会上座位。当遇上喜欢唱的歌时,总有学生激动得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尽管喊唱有损声带且不好听,但一味强调 “轻点再轻点”只会令学生情绪受到抑制,演唱变得无精打采了。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生活环境及阅历,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个性,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信心、勇气,激发学习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各样的情境,把“趣”作为引擎,激发学生浓厚的音乐兴趣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情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真实的音乐情境,营造审美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与教学目标一致的氛围, 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生对美的感觉是直观的、具体的、因此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暗示,引发情感变化,帮助学生而准确地理解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的。
(1)创设语言情境。语言也是音乐课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 在备课时还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使情感得到层层推进。
(2)创设生活情境。“音乐源于自然”。 只有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才能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得到情感的启发。如我在教学《闪烁的小星星》时,预先布置学生在晚上观察天空上的星星,上课前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所见过的星星,一边播放歌曲,一边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回忆所见过的星空,听着“一闪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的歌声,同学们都露出了陶醉的微笑,学习的兴趣培增。
(3)创设角色扮演情境。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歌曲中的角色不再是音乐书上,而就是同学们自己。这样,孩子们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很自然的结果。如教学《保护小羊》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歌曲中的小动物,同学们都很积极的参与,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自己的动作表达出内心的种种感受和想象。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不仅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乐曲中的意境也有了更深的感受,而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真正成为了音乐审美活动的主体。
三、加强实践,促进美的创造
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并从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歌曲内容,进行表演创作。同样的一首乐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内容和方式。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学生通过表演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培养了他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实现审美的再创造。例如: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在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能熟练演唱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往过年时所看到的热闹场景,根据音乐,创编一个舞蹈,用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过年时欢快、热闹的气氛。音乐响起,学生们按照自己的音乐感受,去表现音乐:有的学生扭起了大秧歌,有的学生随手拿出了自己的小手帕或小围巾,随音乐跳起来,还有的同学模仿耍狮子、舞龙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不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运用。
(2)结合歌曲旋律,进行歌词创作。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歌曲都非常的贴近生活,尤其是低年级的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比较简单,我就以此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创编歌词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比如我在教学《两只老虎》这首歌曲,在教学生学会歌曲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编,将“两只老虎”创编成各种小动物,这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就调动起来民,很多学生把歌词编成了“两只小羊,两只小羊,咩咩咩,咩咩咩……”、“两只小鸡,两只小鸡,叽叽叽,叽叽叽……”等等。此外,在学生创编歌词的同时,还鼓励学生创编动作,即唱到哪种小动物时就要表演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通过这种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并且使学生在创编和表演过程中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也加深了记忆。
音乐教学是一个感知美、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的美感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和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领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趣,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