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下面我对语文语感培养的一些看法。
一、训练朗读能力,体会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抑扬顿挫之中,没有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境。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地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训练学生。
(一)加强表情朗读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讲述朱自清的文章《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体会文章的优美的句子。
(二)注重朗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第一,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第二,要注意停顿。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课中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情景和豪迈思想情感。第三,要注意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内容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迅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第四,要注意语调抑扬顿挫。“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平静如水。
(三)提倡自由品读欣赏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我们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四)倡导形式多样化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分组读、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出师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文章所体现的历史年代,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指导背诵,领会语文语感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多种,尤其要重视“情境寄托背诵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要背诵的内容寄托在一件事物上,通过联想的方法,在头脑中反映出来。课后练习中以这段文字为例写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有所拓展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机械背诵,而要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三、挖掘教学内容,品味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上挖掘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一)体味语境
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比如鲁迅的《故乡》,若脱离时代背景去分析,怎晓得作品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的景象、所揭示的社会根源及作者的强烈愿望。
(二)品味语言
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时,教师变读有关句子,让学生对照课文,比较少掉了什么,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蹒跚”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这感人的父子深情。
四、通过抄写、积累,转化语感
语感不但要重视“写”,更要重视抄写和积累,因为它们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写的重要环节。所以有了写作,也就是让学生学于应用,只有能表达出来,才说明了你真正体会到了语感。抄写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优美的句子照抄下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增強其鉴别能力。“写”不仅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的转化。
五、丰富课外阅读,强化语感
语感的培养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外,还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新闻或时政热点,既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语感。
总之,加强语感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更重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训练朗读能力,体会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抑扬顿挫之中,没有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境。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地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训练学生。
(一)加强表情朗读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讲述朱自清的文章《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体会文章的优美的句子。
(二)注重朗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第一,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第二,要注意停顿。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课中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情景和豪迈思想情感。第三,要注意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内容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迅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第四,要注意语调抑扬顿挫。“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平静如水。
(三)提倡自由品读欣赏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我们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四)倡导形式多样化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分组读、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出师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文章所体现的历史年代,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指导背诵,领会语文语感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多种,尤其要重视“情境寄托背诵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要背诵的内容寄托在一件事物上,通过联想的方法,在头脑中反映出来。课后练习中以这段文字为例写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有所拓展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机械背诵,而要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三、挖掘教学内容,品味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上挖掘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一)体味语境
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比如鲁迅的《故乡》,若脱离时代背景去分析,怎晓得作品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的景象、所揭示的社会根源及作者的强烈愿望。
(二)品味语言
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时,教师变读有关句子,让学生对照课文,比较少掉了什么,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蹒跚”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这感人的父子深情。
四、通过抄写、积累,转化语感
语感不但要重视“写”,更要重视抄写和积累,因为它们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写的重要环节。所以有了写作,也就是让学生学于应用,只有能表达出来,才说明了你真正体会到了语感。抄写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优美的句子照抄下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增強其鉴别能力。“写”不仅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的转化。
五、丰富课外阅读,强化语感
语感的培养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外,还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新闻或时政热点,既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语感。
总之,加强语感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更重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