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民主生活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举模范儿童
  解放以后,北师大二附小举行了第一届模范儿童的选举,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参加竞选演说时的几个场景。
  各年级都推选了候选人,我当时是高年级的代表。候选人都要轮流到台上去发表竞选演说。那时候都没有讲稿,也没有人督促检查,演讲人一律是自己打好腹稿,再到台上去自由发挥。
  印象最深的是一年级的候选人,是一个小姑娘,黑黝黝的脸庞,梳着油光光的小辫儿。她一上台就说:“我学习好,身体好,大家都管我叫铁蛋儿。”台下立刻响起一片笑声和掌声。接着,她讲了几件自己想干的事情,立刻赢得大家的喜爱。
  接下来是中年级的候选人演说……高年级轮到我了。我清楚地记得,迈上高高的水泥台,往下一看,好家伙,全操场一片人,一双双骨碌碌的眼睛全望着我。心里多少有点慌乱,只记得我先说了收集废铜烂铁捐献的事情,当我说到“我的各门功课都很好”的时候,下面第一排的一个中年级男同学,当即发出“嗬”的一声,我当时感到这“嗬”声后面的潜台词就是“吹牛”。我听到这个声音时,心中立刻后悔为什么这么骄傲,把自己说得这么“满”。其实自己并不是门门功课都好,更没有达到“很好”的程度。
  过了些日子,宣布模范儿童名单时,“铁蛋”和我都在其中,每人还发了一枚证章。
  成立学生会
  在其他学校纷纷建立少年儿童队(后来改名叫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时候,二附小可能是因为解放前是“贵族”学校,所以没有参加第一批建队。
  不过,我们学校却有了一个让别校学生十分羡慕的事情——建立学生会。我被推选为第一届学生会干部。有一天,在自然教室里,在校长的主持下开会,进行分工。看得出来,校长既想把事情办好,又尊重我们这些认识水平有限的孩子。
  校长宣布学生会干部分工的建议,共有学习部、体育部、宣传部、图书馆部……记得是先宣布我为学习部部长,然后宣布五年级的雷公炎为图书馆部部长……校长接着征求我们的意见。这时,还没有全局观念的我,只是感到自己非常喜欢到图书馆,不想整天管学习,就举手表示:“我想当图书馆部部长,不当学习部部长。”校长可能没有思想准备,显得有些尴尬,短暂沉默之后,只好转问雷公炎:“你愿不愿意改当学习部部长?”雷公炎可能来不及考虑,没有反对,就算同意了。
  散会以后,走在路上,班主任李老师忍不住对我说:“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不同意校长的安排,多不好啊。”我反驳说:“是校长说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说嘛。”李老师说:“那是人家领导谦虚,发扬民主。”我听不懂李老师的意思,只好默不作声,心想,让人家提意见,可是真提了意见又说不妥。
  小组合作
  我上六年级的时候,受到新思潮的启发,极力主张在课堂上多进行辩论,并且建议老师将课桌重新摆放,变成八个人一组。同学中何震是积极支持这个建议的,因为我们俩平时就最爱辩论。后来连我都没有想到,带来这么大变动的建议,居然能得到办事情极其慎重的李老师同意。同学们当然非常高兴,立刻行动起来,转眼间桌椅排列成八个人一組,面对面坐着。其实,我们当时最热心的并不是组内的讨论、合作,而是两个组之间的辩论,有点类似现在电视上的PK。
  第一次辩论,到现在我还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是我连续几天挖空心思,想好了一个问题,提出来让别的组来回答,当时多少有点想难为别人、显摆自己的动机。
  上课了,老师询问哪个组先提出讨论的问题,我立刻将手高高举起,得意地说出我的问题:“氢气是容易燃烧的,氧气可以助燃,可是它们化合成水以后,反而不能燃烧,还能够灭火,这是为什么?”问题刚刚提出,正如我预料的那样,何震立马举着手跳了起来,“我来回答!”他说,“氢和氧化合以后就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不再是原来的氢和氧,当然不能燃烧了。”
  这个发言虽然不算精彩,可是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因为我也只是前几天刚刚在课外书中看到这个知识,不可能再往深里说。其他同学也是“大眼瞪小眼”,一言不发。眼看着我所盼望的辩论也无法进行下去,第一次小组合作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它可能是我们课堂上第一次出现的“小组合作”,竟然是由小学生自己发起的!
  转眼间,我们要毕业了。在毕业前夕,我们互赠留言。几乎每一个同学都给我在一个小本子上写下留言。我记得上面写的多是一些刚刚听到的新鲜名词,如:“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一切!”“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到底!”也有的由于对这些名词没有真正理解,闹出一些笑话。比如张春霖给我的留言:“挣扎吧!挣扎吧!挣扎就是你的一切!”听起来很时髦,想起来也很可怕。我给同学杨天佑的留言是“准备吧!准备吧!准备向大社会出兵”,署名是“你的‘战友’冉乃彦”。
  我们是解放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既接受了二附小深厚的文化熏陶,又经历了火热的时代洗礼。在我们身上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其他文献
所谓养成教育,主要指对幼儿行为的指导及良好习惯的培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考量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前时期要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内容,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积极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是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的重要场所之一,  幼儿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幼儿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编者按: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印发,宣告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完成了本次修订,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本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其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更加重视德育”“更加关注能力”“更加体现时代特
高一新生开学后的第一节课上,我请学生逐一走上讲台作自我介绍。学生们开始都有点害羞,经过我的鼓励,大家按照座次顺序纷纷上台展示自己。但是,当轮到王明明时,他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头也埋得很低。  这时候,班上的学生开始起哄了,有几个人高呼:“上去!上去!”我赶忙制止,并快步走到王明明的座位前,提醒道:“王明明同学,该你上去作自我介绍啦!”,他还是默不做声。我关切地问,“你能告诉老师你不愿意上台去的理由
少年期,大致是指10岁到15岁这个阶段,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期。不过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由于信息丰富、人际交往频繁和营养增加等原因,少年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提前到来的趋势。  人们眼中的少年期  人们对少年期的认识,最普遍的提法是逆反期,最耸人听闻的评价是人生的危险期。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有时候竟然会出现谈“少”色变的情况,可见,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一种莫名的压力。其实,这些认识是片面的,反映了大
今年“两会”又有不少提案、议案和建议成为舆论热点,比如民富优先、财政公开、公车改革、严打拐卖儿童、农民工权益、异地高考等。代表、委员不断增强着自身“积极代表”民意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也对公众的长期期待做出“积极回应”,提出了教育领域的多项重点工作。  在这样一种官民互动中,越来越活跃的媒体时评(时政评论)同样在释放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影响力。它们以姿态开放、直面积弊、凝聚共识的鲜明
淮滨县地处淮河岸边,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有一年夏季,淮河洪水泛滥,造成沿淮学校大部分校舍倒塌,我当时正好在淮滨县采访,灾后很多学生在临时搭建的“大棚教室”上课,记忆非常深刻。今年7月,我再赴淮滨县采访,被眼前的校园新貌所震撼。  “我是2010年的特岗教师,报到后直接分配到台头乡大营小学。我们最怕淮河涨水,心里总不踏实。2014年搬离‘大水窝’后,大家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好了很多,当年我就在县
“共生”一词原属于生物学概念,本指不同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结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从而保持生态平衡。生物共生学研究指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揭示出事物之间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关系。本文所讲的共生,是指在我校课堂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独特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  一、共生教育,时代发展的要求  共生教育的思想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则关于制定教师惩戒权实施细则的报道,内心感慨万千。记得小时候,如果回家说“老师今天打我了”,那我媽肯定得再打我一顿——“你闯什么祸啦?惹老师生气!”今天学生如果说“老师打我了”,家长就得去学校要说法了。  原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老师和家长很多都是街坊邻里,彼此熟识并信任,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一个“陌生人”社会,家长和老师都遵从同一个社会规则,所以,就造成了今天的现实:老
在点评之前,我还是先讲一个真实的课程故事,相信聪明的你不难发现它与马泽东老师的课堂叙事之间的联系。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还是课程元老黄显华教授。一看到这个名字,细心的读者可能就会想起来,在本刊2012年第6期的《问诊新课堂》栏目里,我们就已经讲过他在香港五育中学“不改作业”的故事。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在香港的金禧中学有过“不再教书”的惊人之举了。当时,黄先生执教的学科是经济与公共事务,因为觉得教科
我读中学时,遇到好几位有特点的老师,至今难忘。  一位是语文老师,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下一个”。那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语文课一半以上排在下午。春天,最困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讲台前讲课文,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语文老师不动声色,忽然问出一个问题,指名请第一排的一名学生回答。慌乱间,那名学生报了一个答案,老师轻轻摇摇头,轻轻吐出三个字——“下一个”,然后,又是“下一个”。最长的一次,全班半数学生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