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与竞争中成长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m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梅洪建老师在班级实行小组合作制,成立优势互补的学生小组,并且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让学生快乐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中,梅老师提出了提高班级小组凝聚力的具体做法,操作性很强,可以为广大班主任提供一条开创班级工作新局面的路径。
  “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群人走”,这几乎成为了时下所有人的共识。
  具体到班级而言,就是要实行小组合作制,打造班级成长共同体,让集体的氛围影响人,让集体的智慧提升人,让集体的情感温暖人。可分组之后,并非所有的老师都可以让小组健康运行,老师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不能让小组团结起来。
  我以为,提高班级小组的凝聚力需要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设计小组文化
  提高小组凝聚力不是口头要求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形成小组的共同文化,进而形成小组的共同信仰。这是提高小组凝聚力的基本前提。
  小组文化设计,可以包含以下三项内容:
  组名。这是把机械化的序号组名转化为精神意象的重要举措。我班的组名有“英雄联盟” “翠竹轩” “渔者”等。“渔者”组在解释自己的组名含义时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要死读书,要以探究规律、低负高效为基本原则。”
  组徽。对于别人来说,组徽就是一个符号,而对于自己小组的成员来说,组徽则是他们精神行走的图腾。例如“渔者”组的组徽表现的是人在三岔路口寻找出路的迷茫。局外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群迷茫者的精神外显,而对他们来说,这恰恰是他们不懈追求的直观体现——他们是一群勇敢的探路者。
  组诗。组诗是非常有意义的选择,它往往是小组精神的直接表述。例如“翠竹轩”的组诗是《树》。
  树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空中飞扬
  一半散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这首诗表达了他们乐观向上而又谦虚低调的精神追求。
  另外还可以有组口号、组训、组旗、组歌、组誓约、组风格、组学习计划等。不同的班级,可以有不同的设计,这里不再赘言。
  第二步:建立合作机制
  设计小组文化,是提高小组凝聚力的第一步。但小组文化设计出来之后,时间会让之成为静态的存在,很少会让它成为流淌在小组成员血管里的血液。为此,小组的进一步凝聚,还需要第二个步骤——建立明确的合作机制。
  例如我班第一小组(“英雄联盟”)的学习合作计划如下:
  钱嘉祎负责英语学科的学习安排和引领,职责包括组织小组内部成员分工,把生词、笔记要点、语法难点和易错点、错题整理落实到个人等;
  何旻宜负责语文背诵计划、规律分析、试题选择、错题整理、默写检查等;
  陆奕周负责数学错题整理、预习指导和计划等;
  朱立诚负责物理和化学的计划安排、错题整理、难题指导等;
  黄萌渝负责历史和政治的计划安排、错题整理和难题指导等;
  姚君彦负责生物和地理的计划安排、错题整理和难题指导等;
  陆奕周同时负责统筹组内主要事务,钱嘉祎同时负责计划落实监督。
  小组每天第一节晚自修前必须完成所有作业,第二节预习新内容,第三节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
  可以说,这个小组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他们小组平稳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诚然,这里展示的只是关于学习方面的合作机制,活动、生活等其他方面的合作机制在实际操作中也必不可少。
  小组合作,也不是班主任的口头要求就可以做到的,建立必要的机制是小组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第三步:开展特色活动
  由于班级有很多小组,如果每个小组的活动方式类似,那么小组的前进动力就会逐渐减弱。为了凸显每个小组的个性特色,需要开展特色活动,这是提升小组活动质量的重要途径。
  所谓特色活动,是小组独创的、不同于其他小组的活动内容。因为它的特殊,就成了小组的得意之作,成了组员自豪的“小秘密”,自然也就成了凝聚小组内部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例如我班“蘅芷苑”组就开展了一项“漂流史记”活动,由小组成员轮流书写小组中每天发生的重大的或者有爱、有趣的事件。
  1.今天(周六)我们小组一起学习,感觉心里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滋味。周五晚上我们就完成了大部分作业,周六的时候有两名组员收到了母亲一起去看电影的提议,但都拒绝了,因为我们要学习。我们小组到凤凰书城学习,做完了一个单元的《小题狂做》。在书城学习真不错,一股书香气,周围的人都在孜孜不倦地读书,学累了还可以看会儿书。总的来说,和大家一起学习很舒心,效率很高。
  2.周末两天,我们早上7点半都要到组QQ群里说一句“早安”以表示早起。我早早起床,感觉自己充满了动力与新鲜感,完全不像以往那样赖床。本来我以为我是第一个,结果很意外地发现有几个人不到7点就说了“早安”。
  上面两则就是该小组记录的“漂流史记”,文字间充满了对自己独特做法的自豪和与伙伴们一起学习的快乐。这不就是凝聚小组人心的手段之一吗?
  第四步:搭建竞争平台
  外力往往是促进内部凝聚的重要条件,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总能创造出让小组之间开展良性竞争的平台。我之所以强调良性竞争,是因为竞争需要“善”的因素,当班级内部的竞争缺乏人性的温暖时,那将是可怕的事情。
  小组构建之后,它们不应该是平行的运作团体(也就是说,班级的一些公共事务,不是采取简单的分工来做),而应该构建起一种让所有的小组都动起来的竞争机制,让班级工作因为竞争而上新台阶,让小组内部因外部竞争而更加和谐。例如我们班的“九月生日会暨小隆中庆中秋”活动,一改大多数班主任安排专人来策划、主持等做法,采取的是小组出主意、竞争出方案的做法。先让每个小组提出小组方案,哪个小组的方案有创意,就采用哪个小组的方案。
  以下是第六小组(“羽翾”组)最终提出的方案(也是班级最终采取的方案):
  “九月生日会暨小隆中庆中秋活动”方案
  主题:让别人因我而幸福
  时间:9月24日
  地点:穹窿山小隆中会堂
  参加人员:全体同学及其家人,班级全体老师
  流程:
  1.介绍班级文化,讨论何为幸福。询问在场不同人员对幸福的看法,然后由主持人总结出班级文化的价值。
  2.现场游戏,体验幸福。做心理游戏,让每个人感受到来自家人、朋友、师长的力量。
  3.优点大展示。让小组代表谈“寿星”的优点,让家长谈自己眼中的孩子,为每个“寿星”提供正能量。
  4.创意礼品评选。评选3~5个最有创意(要求不花钱还能感动人)的礼品。
  5.午间加油站。切蛋糕,全体聚餐。
  6.访古惜今。饭后参观朱买臣读书台,了解朱买臣刻苦读书的故事,感受当下幸福。
  分工:
  主持:朱奕璇、问昊宇
  茶水:“英雄联盟”组
  布置:“翠竹轩”组、“蘅芷苑”组
  收费:“羽翾”组
  接待:“渔者”组
  后期卫生:“桃夭灼灼”组
  (注:此方案为简化版)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方案,尤其是“创意礼品评选”,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又避免了同学之间的攀比。竞争平台的搭建,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又可以让班级的每项工作都做得精彩,可谓一举两得。
  班级小组的良好运行,需要配套的评价机制。如果班主任按照这四个步骤来提高班级小组的凝聚力,同时配以恰切的评价机制,就可以使班级人心有效凝聚。各小组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会使班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责 编 卢丽君)
其他文献
高一新生开学后的第一节课上,我请学生逐一走上讲台作自我介绍。学生们开始都有点害羞,经过我的鼓励,大家按照座次顺序纷纷上台展示自己。但是,当轮到王明明时,他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头也埋得很低。  这时候,班上的学生开始起哄了,有几个人高呼:“上去!上去!”我赶忙制止,并快步走到王明明的座位前,提醒道:“王明明同学,该你上去作自我介绍啦!”,他还是默不做声。我关切地问,“你能告诉老师你不愿意上台去的理由
少年期,大致是指10岁到15岁这个阶段,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期。不过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由于信息丰富、人际交往频繁和营养增加等原因,少年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提前到来的趋势。  人们眼中的少年期  人们对少年期的认识,最普遍的提法是逆反期,最耸人听闻的评价是人生的危险期。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有时候竟然会出现谈“少”色变的情况,可见,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一种莫名的压力。其实,这些认识是片面的,反映了大
今年“两会”又有不少提案、议案和建议成为舆论热点,比如民富优先、财政公开、公车改革、严打拐卖儿童、农民工权益、异地高考等。代表、委员不断增强着自身“积极代表”民意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也对公众的长期期待做出“积极回应”,提出了教育领域的多项重点工作。  在这样一种官民互动中,越来越活跃的媒体时评(时政评论)同样在释放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影响力。它们以姿态开放、直面积弊、凝聚共识的鲜明
淮滨县地处淮河岸边,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有一年夏季,淮河洪水泛滥,造成沿淮学校大部分校舍倒塌,我当时正好在淮滨县采访,灾后很多学生在临时搭建的“大棚教室”上课,记忆非常深刻。今年7月,我再赴淮滨县采访,被眼前的校园新貌所震撼。  “我是2010年的特岗教师,报到后直接分配到台头乡大营小学。我们最怕淮河涨水,心里总不踏实。2014年搬离‘大水窝’后,大家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好了很多,当年我就在县
“共生”一词原属于生物学概念,本指不同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结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从而保持生态平衡。生物共生学研究指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揭示出事物之间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关系。本文所讲的共生,是指在我校课堂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独特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  一、共生教育,时代发展的要求  共生教育的思想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则关于制定教师惩戒权实施细则的报道,内心感慨万千。记得小时候,如果回家说“老师今天打我了”,那我媽肯定得再打我一顿——“你闯什么祸啦?惹老师生气!”今天学生如果说“老师打我了”,家长就得去学校要说法了。  原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老师和家长很多都是街坊邻里,彼此熟识并信任,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一个“陌生人”社会,家长和老师都遵从同一个社会规则,所以,就造成了今天的现实:老
在点评之前,我还是先讲一个真实的课程故事,相信聪明的你不难发现它与马泽东老师的课堂叙事之间的联系。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还是课程元老黄显华教授。一看到这个名字,细心的读者可能就会想起来,在本刊2012年第6期的《问诊新课堂》栏目里,我们就已经讲过他在香港五育中学“不改作业”的故事。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在香港的金禧中学有过“不再教书”的惊人之举了。当时,黄先生执教的学科是经济与公共事务,因为觉得教科
我读中学时,遇到好几位有特点的老师,至今难忘。  一位是语文老师,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下一个”。那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语文课一半以上排在下午。春天,最困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讲台前讲课文,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语文老师不动声色,忽然问出一个问题,指名请第一排的一名学生回答。慌乱间,那名学生报了一个答案,老师轻轻摇摇头,轻轻吐出三个字——“下一个”,然后,又是“下一个”。最长的一次,全班半数学生站在那里,
选举模范儿童  解放以后,北师大二附小举行了第一届模范儿童的选举,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参加竞选演说时的几个场景。  各年级都推选了候选人,我当时是高年级的代表。候选人都要轮流到台上去发表竞选演说。那时候都没有讲稿,也没有人督促检查,演讲人一律是自己打好腹稿,再到台上去自由发挥。  印象最深的是一年级的候选人,是一个小姑娘,黑黝黝的脸庞,梳着油光光的小辫儿。她一上台就说:“我学习好,身体好,大家都管我叫
他是一个默默耕耘的辛勤园丁,诲人不倦、无私奉献;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儒雅学者,以德育人、治学严谨;他是一名奋发有为的小学校长,砥德砺行、敢于开拓;他阳光、有朝气、善学习、有魄力、有感染力,是教师们交口称赞的人。他就是周口市纺织路小学校长——梁辉。从教30年,从三尺讲台到管理岗位,梁辉用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一校之长的教育理想,给了孩子们充满希望的未来。他经常说:“教书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他便在这种幸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