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观点:话语背后的价值观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中学时,遇到好几位有特点的老师,至今难忘。
  一位是语文老师,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下一个”。那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语文课一半以上排在下午。春天,最困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讲台前讲课文,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语文老师不动声色,忽然问出一个问题,指名请第一排的一名学生回答。慌乱间,那名学生报了一个答案,老师轻轻摇摇头,轻轻吐出三个字——“下一个”,然后,又是“下一个”。最长的一次,全班半数学生站在那里,直到有人回答正确。
  另一位是政治老师,为了强调所讲的东西很重要,他常说“这道题一定会考的”,语气是那样斩钉截铁。只是,他押的题常常落空,于是他的强调便受到轻视,直到最后他咬着牙说:“这次如果不考这道题,我就从楼上跳下去!”
  还有一位是数学老师,他的口头禅是“不知道你们以后怎么办哦”。那个年代,考大学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学生如果老是不用心学习,未来的确是让人揪心啊!
  最后一位是英语老师,“你们以后会感谢我的”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位老师很有想法,会在课上放原版录音给我们听,他非常注重英语的应用。在那个年代,这是不多见的。可是,由于应试成绩不佳,时间不长,他就被换掉了。
  后来,我也做了教师,观察到身边的教师常常不经意地重复一些话语,而自己也有被学生熟记的口头禅。有一年做班主任,和班里学生开了一个座谈会,学生无意中讲的一番话让我受到震动:物理老师上课喜欢说“是吧”。有学生统计了一下,她一节课最多说了63次“是吧”。我当时就想,学生们都在不约而同地数数,这是一种怎样的课堂状态?
  教师常说的话里包含什么样的信息?一节课40分钟,说了60多次“是吧”,基本可以判定,教师是整节课一讲到底,而且,教师笃信她讲的内容一定正确;“这道题一定会考的”,反映了教师以考定教的思路,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考试不好,平时成绩再棒,也是白忙;“不知道你们以后怎么办哦”,是教师发自内心的担忧,是教师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学生的未来;“你们以后会感谢我的”,多少是对当下不自信的一种掩饰;而那句不动声色的“下一个”,则显示了教师的淡定从容、不怒自威——上课要认真听讲,起码得知道问题是什么吧,开小差就得付出代价。
  我们每天都要说很多话,做很多事。其中有一些话是经常说的,有一些事是经常做的。这些言语和行为都包含着很多信息,看起来杂乱,实际上都有因果。深居其后的是两个关键因素:情绪与价值。
  “这次如果不考这道题,我就从楼上跳下去!”这明显是气话。各种矛盾、争执和摩擦之所以升级,原因常常只有一个——情绪失控。因为一些突发的情况导致当事人失去理智,任性而为。青年教师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并不是教育无方,而是情绪失控状态下的言行无状。因此,心理学家常常提醒我们,要时刻觉察自身情绪的变化,并感受内心对于这种情绪的态度,是快意、痛苦还是后悔?控制情绪,提升情商,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
  比情绪更深一层的是价值。遇到同样的事情,有人淡定,有人暴躁,有人乐观,有人悲观。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说,甲同学和乙同学都在看书的时候睡着了,老师评论甲同学:看书的时候竟然睡觉!评论乙同学:睡觉的时候还在看书!
  从长远来说,教师的只言片语如同天上的浮云,对学生成长不会有多大的作用。真正产生影响的是教师的价值观,我们要挖掘和反思的是言语背后的价值观。那些不经意间的言语透露出的,恰恰是我们内心的秘密: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的修养、视野、胸怀等是什么样,只要一开口,就会暴露无遗。
  今天,基础教育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校的教育价值与学生生命成长所要追求的价值之间的矛盾。学校要控制,学生要自由;学校要分数,学生要成长。教师则成为生活在夹缝中的一群人。
  对那些教了一辈子书、临近退休了却对教育越来越迷惑的老教师来说,其职业生涯必定是充满遗憾的。教育是探寻价值、发现价值、追求价值的旅程,不仅对学生,对教师同样如此。
  (本栏责编 卢丽君)
其他文献
追问写评语的目的  岁岁年年“事”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每到期末,自然又是班主任的评语季。  每年这个时候,我总能想起一位教师朋友写给她班孩子的一则评语:  你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大大的眼睛,让我感觉到你是多么机灵!读课文时你表情丰富;讲故事时你绘声绘色;参加集体劳动你也总是一马当先,赢得了不少人的喜欢。只是,我多么希望你能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下来啊,那样你将会更好!  这是一则在很多人看来再正常
所谓养成教育,主要指对幼儿行为的指导及良好习惯的培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考量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前时期要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内容,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积极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是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的重要场所之一,  幼儿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幼儿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编者按: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印发,宣告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完成了本次修订,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本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其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更加重视德育”“更加关注能力”“更加体现时代特
高一新生开学后的第一节课上,我请学生逐一走上讲台作自我介绍。学生们开始都有点害羞,经过我的鼓励,大家按照座次顺序纷纷上台展示自己。但是,当轮到王明明时,他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头也埋得很低。  这时候,班上的学生开始起哄了,有几个人高呼:“上去!上去!”我赶忙制止,并快步走到王明明的座位前,提醒道:“王明明同学,该你上去作自我介绍啦!”,他还是默不做声。我关切地问,“你能告诉老师你不愿意上台去的理由
少年期,大致是指10岁到15岁这个阶段,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期。不过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由于信息丰富、人际交往频繁和营养增加等原因,少年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提前到来的趋势。  人们眼中的少年期  人们对少年期的认识,最普遍的提法是逆反期,最耸人听闻的评价是人生的危险期。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有时候竟然会出现谈“少”色变的情况,可见,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一种莫名的压力。其实,这些认识是片面的,反映了大
今年“两会”又有不少提案、议案和建议成为舆论热点,比如民富优先、财政公开、公车改革、严打拐卖儿童、农民工权益、异地高考等。代表、委员不断增强着自身“积极代表”民意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也对公众的长期期待做出“积极回应”,提出了教育领域的多项重点工作。  在这样一种官民互动中,越来越活跃的媒体时评(时政评论)同样在释放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影响力。它们以姿态开放、直面积弊、凝聚共识的鲜明
淮滨县地处淮河岸边,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有一年夏季,淮河洪水泛滥,造成沿淮学校大部分校舍倒塌,我当时正好在淮滨县采访,灾后很多学生在临时搭建的“大棚教室”上课,记忆非常深刻。今年7月,我再赴淮滨县采访,被眼前的校园新貌所震撼。  “我是2010年的特岗教师,报到后直接分配到台头乡大营小学。我们最怕淮河涨水,心里总不踏实。2014年搬离‘大水窝’后,大家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好了很多,当年我就在县
“共生”一词原属于生物学概念,本指不同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结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从而保持生态平衡。生物共生学研究指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揭示出事物之间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关系。本文所讲的共生,是指在我校课堂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独特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  一、共生教育,时代发展的要求  共生教育的思想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则关于制定教师惩戒权实施细则的报道,内心感慨万千。记得小时候,如果回家说“老师今天打我了”,那我媽肯定得再打我一顿——“你闯什么祸啦?惹老师生气!”今天学生如果说“老师打我了”,家长就得去学校要说法了。  原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老师和家长很多都是街坊邻里,彼此熟识并信任,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一个“陌生人”社会,家长和老师都遵从同一个社会规则,所以,就造成了今天的现实:老
在点评之前,我还是先讲一个真实的课程故事,相信聪明的你不难发现它与马泽东老师的课堂叙事之间的联系。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还是课程元老黄显华教授。一看到这个名字,细心的读者可能就会想起来,在本刊2012年第6期的《问诊新课堂》栏目里,我们就已经讲过他在香港五育中学“不改作业”的故事。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在香港的金禧中学有过“不再教书”的惊人之举了。当时,黄先生执教的学科是经济与公共事务,因为觉得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