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型”下属遭遇“工作型”老板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cat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 / 张维
  
  Hi, Kayleen, 我是一名职业母亲。好在这是一份松散型的工作 ,在八个月前经过协商 , 老板同意我从早上 7 点工作到下午 4 点即可。但是近来他好像忘记了当初是他同意的时间表 , 仍然会把会议时间定在下午 3 点半。所以有时候他会要求我尽量晚点儿离开 ,因此我不得不托人去接女儿。但有几次我实在没有办法 , 当我拒绝留下来之后 , 他的脸色就明显难看。
  他没有孩子 , 不需要为了生活的艰辛而打拼。但剔除这个因素不说 , 我的工作还是很出色的 , 我也不想离开。问题是 : 当我想说“不”的时候 , 应该如何表达?
  Mary
  
  Hi, Mary, 我想你的问题也许正是很多人在遭遇的 :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 我请教了好几个专家。
   专长于研究工作冲突的夏威夷大学心理学教授 Stephen Worchel 指出 :“如果你一心想获得这份平衡 , 那么你完全可以拥有跟女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 但你也必须明白 , 自己正在做一个对工作前途产生负面影响的决定。”
  你的问题在于 , 你出于“感觉”到老板想让你留下而产生了压力。
  很显然 , 当你在办公室按照你的步伐工作的时候 , 你的老板和同事并不是按照你的时间表来进行的。如果他们需要举行一个会议而你恰巧不在那里 , 他们仍然会如期举行。
  “压力往往是随着那些不可控制和不可预期的事件而来 ,”Worchel 博士说 ,“而 Mary 的压力是因为她不知道那些非常规的会议将在何时突然召开 , 或者她得延时加班到什么时候。她不知道如何去把握这些不可预期的事件和不确定性。”
  或许你可以这样对你的老板说 :“我对事情如此处置感觉有点不适 , 我在要么错过会议、要么延时恭候之间不知所措 , 我们是否能就这个问题谈一谈 ?”
  一旦你争取到了交谈的机会 , 最好不要喋喋不休地质疑和强调女儿的重要性 , 我们不该把个人碰到的问题和他人的生活态度争个是非曲直。“她也不必抱怨 ,‘你为什么要违反约定 ?’或者‘你光知道工作 , 并不是每个人都和你一样的’。”研究工作压力的资深临床心理学家 Kris Ludwigsen 如此建议。
  换一种思路想想看 , 你的老板是否对你达成工作生活的平衡给予了其他方面的支持 ? 如果有 , 别忘记真诚地道谢。要知道他是对你足够重视才容许你跟其他同事工作时间不一样。
  “是否还有其他一些时间 , 他也是容许松散的 ?”心理咨询家Maynard Brusman 在平衡工作和生活领域碰到过许多事例 ,“尝试寻找其他松散的可能。”
  你们可以在你想要的“松散型”工作时间和他想要的会议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 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比如 , 你的老板同意固定在每周三进行一个晚点儿的会议 , 那么你当天可以从早晨 8点工作到 5 点。但是 , 如果周三不进行会议 , 那么你就可以提早离开。这样 , 你就可以根据老板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安排 , 而他也会在自己的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 给你更多的空间去处理自己的事情。
  
  为家庭暂时离开工作?
  
  无独有偶 ,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 · 凯拉韦 ( 也是我们的专栏作家 ) 最近也碰到了询问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读者。该读者是位 37 岁的父亲 , 身份为一家小型投资公司的三个董事之一 , 他热爱工作 ,但又为工作时间长、到处出差而无法陪伴两个年幼的儿子而产生苦恼。现在他决心给自己每年放一个六周的无薪假期 , 但苦于不知道该如何说服另外两位董事并告之他的工作热情未减。
  露西回答这位读者说 , 不要再试图让另外两位董事相信他的奉献精神没有改变 , 因为事实上他已经为孩子而分心了。
  但露西真正质疑的是 , 这六周假期是否真正物有所值 , 因为一年集中举行一次亲子行动很难保证效果 , 而且还会引发父亲和孩子双方的不适应。此外 , 公司在现阶段的进展非常迅速 , 一年六周暂时离开工作 ,只会让他错过公司发展中的许多事情。
  如果真的决心要这个假期 , 露西建议他和另外两位董事真诚地交谈 , 提出一些让步。比如 , 到最后大家成为富豪时 , 这位父亲所要的那份分红可以少一些——与投入的减少成正比。更灵活的做法是 : 他可以每周有一两天早点儿回家。这样既可以常常跟孩子在一起 , 也能在他们上床睡觉后继续做自己的工作。
  
  栏目编辑:莫海燕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晚间12点,我趴在桌上醒来。灯熄着,麻木感从体内一直延伸到指尖,房间里的黑暗如油一样钻进耳朵。有人正在用巨大的铁锤企图把地球凿开,铁锤敲了12下,地球没有裂,只现出一点点断纹。  此刻我就似《寻羊冒险记》里的“我”,像找寻“鼠”那样执拗地找寻安妮宝贝。连日来耗损心力发出的超长短信石沉大海,其MSN又一直病怏怏地显示脱机状态,邮件自是不必再发,也按捺着从未试图直接拨打手机电话。这点灵犀是要有的,她是
期刊
专栏 Lucy 的大都会  露西· 凯拉韦(Lucy Kellaway)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的专栏作家 , 整整 10 年 , Lucy 都在每周一准时为大家贡献办公室的谈资和话题 ,她时髦和诙谐的大都会语录 , 是建立在牛津大学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学位的基础上的 , 是建立在多年《金融时报》的记者身份上的 , 是建立在现在多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职位上的。  
期刊
“装熟”是职场菜鸟的通病。听着非常不熟悉甚至没见过面的工作伙伴一口一个“亲爱的”, 或者自己冲着不熟悉的陌生人叫“亲亲” 而不起鸡皮疙瘩 , 都是近一两年才有的事。我们变得很习惯于在职场中“装熟”,跟客户、跟同事、跟见 面但是叫不上名字的朋友 ——此前未必觉得这样的场面有什么不好。 但是最近发生在同事身上的一件事却让我发现 , 一些根本不熟的工作伙伴硬跟你“套磁”, 其实还是挺让人反感的。在职场里
期刊
专栏 刘润的微观察  刘润    30岁的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高级经理。去年一不小心因为一篇《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 课》而低调不再 , 这让他很后悔 ,以至于我们费了很大劲儿才以“分享”为名说服他“抛头露面”。我们预言 ,今后企业更需要的是刘润这样善于微观察、精提炼和多分享的人 , 你可以比照一下 , 在这个众生平等的平台上 ,他的眼里有什么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 :“古
期刊
专栏 李倩玲的恒动力  李倩玲    生长在台湾的李倩玲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传播专业硕士毕业后 , 就加入中国台湾智威汤逊任媒介策划。从1990 年 8 月 1 日到今天 , 她一直在WPP 集团各个分公司工作。从媒体购买策划专员到副总经理、总经理 , 直至成为包括传立、迈势、灵立、尚扬、宝林五家公司在内的群邑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李倩玲每天都在告诉自己 :“运气总有一天会过去 , 我一直要准备
期刊
古人云 :“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元。”前辈们希望用这句话告诉后人每一个行业、每一种职业都可以成为“英雄”。然而古训一代一代传诵下来 , 人们的思想中仍然对不同职业保留着一些既定的偏见 , 诸如“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      速录师就是这样被“误读”的职业之一。在人们的脑海中他 / 她只是一个办公室里的“蓝领”工作者。但是如果我们走近一步看 , 会发现其实他们和翻译一样 , 走在距
期刊
安妮·莱博尼茨  今年 58 岁的安妮 · 莱博尼茨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20 岁还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时 , 即为《滚石》杂志拍片。34 岁成为《名利场》杂志首席摄影师 , 并长期为《VOGUE》杂志供稿。到去年为止 , 莱博尼茨三次入围《美国摄影》“100 位摄影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 并且都排在第二位。除了盛名之外 , 她还是全球 5 位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 , 单是请她工作一天 , 价值
期刊
在鼠年以一部“鼠题电影”做开场似乎是应了天时地利的景,尤其是当这只老鼠充满了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执行力、对理想百折不回的赤子之心以及人与老鼠之间实现的那种难以想象的默契又使电影本身多了一分人和的意味。  一只老鼠被权威苛刻的食评家赞为法国最棒的厨师,这种貌似不合时宜但又大快人心的情节设置也许是迪斯尼和皮克斯最为擅长的励志桥段——尽管单纯的讴歌梦想、信仰、诚实、互助容易显得浅薄,但它们两家又的确有这个本
期刊
见到佟大为的时候,他还在进行上一个没有结束的采访,我跟他远远地四目相对,彼此无声地打了一下招呼,他便又一头扎进那些像永远都回答不完的问题里。  此刻他就在眼前。或许是因为连日轰炸采访,问题都免不了有极强的重复性(比如奋斗,奋斗……),所以他显出有那么点儿漫不经心,但又必须振作精神、做出有滋味的样子。  我坐在离他不远的椅子上,边听他们聊天边想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之前看他上李静的《超级访问》,出场那
期刊
专栏 Michael 的 E-mail 秘籍  Michael Song    MichaelSong 是Cohesive Knowledge Solution(CKS) 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CKS 是一家电邮技巧培训公司 , 向顾客提供关于电邮效率和电邮礼仪的培训讲座 ,客户包括惠普、诺华、第一资本金融公司等。他及公司另外两位专家所著的《仓鼠革命——如何管理好你的电子邮件 , 在你被它控制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