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本病属中医学的“口眼歪斜”、“卒口噼”等范畴,中医认为是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口眼歪斜。
关键词:面瘫;火针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061-01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贺氏针灸“三通法”的关键在于“通”和“调”,“通”是方法,“调”是目的。“通”和“调”体现了“三通法”的理论基础,反映了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为通经络、调气血。面瘫不论虚实,皆可用“三通法”。
1面瘫急性期
多采用“微通法”。所谓“微通法”,是采用毫针进行轻微刺激,取其毫针细小,刺激量轻,可微通其气之意。微者,《中华大字典》云:“小也,细也”。贺普仁教授将临床最常用、最基本的毫针刺法命名为微通法,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其一,从微通法所选用的针具看,毫针在古代有“微针”、“小针”之称,《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后世《标幽赋》也指出“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又说“众穴主持”,“微”在此有细、小之意,说明针尖如“蚊虻喙”,针身细巧的毫针,可以针刺全身各部的穴位,应用广泛。其二,“微”字的深刻内涵还在于毫针刺法的微妙。应用毫针,从持针、进针、行针、补泻直到留出针名个环节都要求运用正确针法,掌握气机变化的规律,从而真正把握针刺的精微奥妙之用。贺普仁教授认为,面瘫早期,患者多起病突然,一侧面部麻木瘫痪,舌淡暗,苔薄白,脉浮紧或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其发病原因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邪犯少阳、阳明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筋脉、肌肉失于荣养,纵缓不收而引发。病情初起时多与风邪有关,风为阳邪,且面部属于阳明、少阳经循行之处,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循经取穴,激发经络之气,鼓舞阳明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黄帝内经》云:“刺阳者,浅而疾之”,故局部应浅刺;采用浅刺法也源于《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因面瘫起因是脉络空虚,外邪侵袭,病邪在表,病位较浅,故采用浅刺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以疏风驱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穴以手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穴为主。穴取风池、阳白、瞳子髎、攒竹、地仓、颊车、四百、颧髎、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浅刺,0.5分,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或不留针。隔日一次。面部取穴每次选用患侧5-6个,肢体穴位双侧必取。此为贺氏“三通法”之微通的含义及在治疗面瘫急性期的应用方法。另,若面瘫急性期还伴有面部或耳后疼痛,中医辨证属风热、风痰瘀血阻络,经脉不通者,还可采用强通法,采用三棱针粗大,放血决气,以达到宣通泻实的作用。
2面瘫恢复期
多采用温通法。所谓温通法,是以火针和艾灸施于穴位或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温热刺激,激发经气,疏通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温通法包括火针和艾灸两种方法,贺普仁教授临症之时,较艾灸更多用火针,因其火针有针有热,故集中了针刺艾灸双重优势,可借助针力与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邪。针具较一般毫针粗,所以可温通经脉,引邪外出,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诸疾自愈。火针除具有借火助阳、温通经络、以热引热等作用,借助火力,焯烙病处,出针后针孔不会很快闭合,如针灸聚英所云:“火针打开其孔,不塞其门。”加之针具较粗,又可加大针孔,故使瘀血痈脓等有形之邪直接排出体外。火针同时还可治本排邪,同时借火助阳鼓舞血气运行,促使脏腑功能恢复,有事半功倍之效。面瘫恢复期,患者口眼歪斜未痊愈,出现面部肌肉板滞、发紧、麻木、怕冷、阴雨天加重或额纹平坦,局部肌肉萎缩,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弱。此时邪气已衰,正气亦虚,正邪相恋,此时若以毫针,功效则微;若以三棱针,只有刺络排邪而不能温经助阳、鼓舞气血运行,故以温针或艾灸,以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若以火针疗法,以手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穴为主,如阳白、瞳子髎、攒竹、地仓、颊车、四白、颧髎等,每次选用5-6个,以细火针(直径0.5mm)交替选穴进行快针速刺治疗。(之所以选用细火针,是因为面部神经、血管比较丰富,痛觉敏感,使用细火针可以减少痛苦,另由于面部直接影响美观,使用粗火针如处理不当,易留有疤痕)。若久病、年老体弱者等虚证、寒症、面瘫顽症者,还可选用艾灸疗法,艾灸施与穴位,以间接灸为主(隔盐或隔姜),每穴灸5-7壮,也可艾条灸,以温经助阳、散寒通络。
3面瘫后遗症期
情况较为复杂,多病情缠绵难愈,若属虚属寒,多用温通法,若瘀血阻络,则多用强通法。“强通法”即放血疗法,用三棱针或其他针具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根据不同病情,放出适量血液,调理气血,祛瘀通滞,以达治疗病痛的针刺方法。临床治疗多选耳尖、完骨、风池、十宣等穴位为主,施术时先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着应刺的穴位,右手持三棱针或毫针可速刺入半分或一分深,立即敏捷的将针退出,然后用手挤压局部使血液尽快地流出,“血变而止”。通过决血调气,使气血调和,经脉通畅来治疗疾病。
4总结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三通法”的关键在于“通”和“调”,“通”是方法,“调”是目的。“通”和“调”表达了“三通法”的理论基础,反映了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为通经络,调气血。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各种疾病的共同机制,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通过不同的渠道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三种方法有机结合,对症使用,称为“法用三通”。面瘫不论虚实,皆可用“三通法”,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结合应用是针灸治疗面瘫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先琼.产钳助产手术后会引发的并发症概述[J].湖南医药,2010,(12).
[2]武汉港.浅谈剖腹产手术孕妇的自身准备[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2):216-217
[3]韦辉梁.产钳助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医学,2010.11.
[4]陶维林编著.产钳助产并发症漫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关键词:面瘫;火针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061-01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贺氏针灸“三通法”的关键在于“通”和“调”,“通”是方法,“调”是目的。“通”和“调”体现了“三通法”的理论基础,反映了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为通经络、调气血。面瘫不论虚实,皆可用“三通法”。
1面瘫急性期
多采用“微通法”。所谓“微通法”,是采用毫针进行轻微刺激,取其毫针细小,刺激量轻,可微通其气之意。微者,《中华大字典》云:“小也,细也”。贺普仁教授将临床最常用、最基本的毫针刺法命名为微通法,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其一,从微通法所选用的针具看,毫针在古代有“微针”、“小针”之称,《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后世《标幽赋》也指出“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又说“众穴主持”,“微”在此有细、小之意,说明针尖如“蚊虻喙”,针身细巧的毫针,可以针刺全身各部的穴位,应用广泛。其二,“微”字的深刻内涵还在于毫针刺法的微妙。应用毫针,从持针、进针、行针、补泻直到留出针名个环节都要求运用正确针法,掌握气机变化的规律,从而真正把握针刺的精微奥妙之用。贺普仁教授认为,面瘫早期,患者多起病突然,一侧面部麻木瘫痪,舌淡暗,苔薄白,脉浮紧或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其发病原因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邪犯少阳、阳明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筋脉、肌肉失于荣养,纵缓不收而引发。病情初起时多与风邪有关,风为阳邪,且面部属于阳明、少阳经循行之处,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循经取穴,激发经络之气,鼓舞阳明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黄帝内经》云:“刺阳者,浅而疾之”,故局部应浅刺;采用浅刺法也源于《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因面瘫起因是脉络空虚,外邪侵袭,病邪在表,病位较浅,故采用浅刺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以疏风驱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穴以手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穴为主。穴取风池、阳白、瞳子髎、攒竹、地仓、颊车、四百、颧髎、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浅刺,0.5分,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或不留针。隔日一次。面部取穴每次选用患侧5-6个,肢体穴位双侧必取。此为贺氏“三通法”之微通的含义及在治疗面瘫急性期的应用方法。另,若面瘫急性期还伴有面部或耳后疼痛,中医辨证属风热、风痰瘀血阻络,经脉不通者,还可采用强通法,采用三棱针粗大,放血决气,以达到宣通泻实的作用。
2面瘫恢复期
多采用温通法。所谓温通法,是以火针和艾灸施于穴位或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温热刺激,激发经气,疏通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温通法包括火针和艾灸两种方法,贺普仁教授临症之时,较艾灸更多用火针,因其火针有针有热,故集中了针刺艾灸双重优势,可借助针力与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邪。针具较一般毫针粗,所以可温通经脉,引邪外出,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诸疾自愈。火针除具有借火助阳、温通经络、以热引热等作用,借助火力,焯烙病处,出针后针孔不会很快闭合,如针灸聚英所云:“火针打开其孔,不塞其门。”加之针具较粗,又可加大针孔,故使瘀血痈脓等有形之邪直接排出体外。火针同时还可治本排邪,同时借火助阳鼓舞血气运行,促使脏腑功能恢复,有事半功倍之效。面瘫恢复期,患者口眼歪斜未痊愈,出现面部肌肉板滞、发紧、麻木、怕冷、阴雨天加重或额纹平坦,局部肌肉萎缩,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弱。此时邪气已衰,正气亦虚,正邪相恋,此时若以毫针,功效则微;若以三棱针,只有刺络排邪而不能温经助阳、鼓舞气血运行,故以温针或艾灸,以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若以火针疗法,以手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穴为主,如阳白、瞳子髎、攒竹、地仓、颊车、四白、颧髎等,每次选用5-6个,以细火针(直径0.5mm)交替选穴进行快针速刺治疗。(之所以选用细火针,是因为面部神经、血管比较丰富,痛觉敏感,使用细火针可以减少痛苦,另由于面部直接影响美观,使用粗火针如处理不当,易留有疤痕)。若久病、年老体弱者等虚证、寒症、面瘫顽症者,还可选用艾灸疗法,艾灸施与穴位,以间接灸为主(隔盐或隔姜),每穴灸5-7壮,也可艾条灸,以温经助阳、散寒通络。
3面瘫后遗症期
情况较为复杂,多病情缠绵难愈,若属虚属寒,多用温通法,若瘀血阻络,则多用强通法。“强通法”即放血疗法,用三棱针或其他针具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根据不同病情,放出适量血液,调理气血,祛瘀通滞,以达治疗病痛的针刺方法。临床治疗多选耳尖、完骨、风池、十宣等穴位为主,施术时先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着应刺的穴位,右手持三棱针或毫针可速刺入半分或一分深,立即敏捷的将针退出,然后用手挤压局部使血液尽快地流出,“血变而止”。通过决血调气,使气血调和,经脉通畅来治疗疾病。
4总结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三通法”的关键在于“通”和“调”,“通”是方法,“调”是目的。“通”和“调”表达了“三通法”的理论基础,反映了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为通经络,调气血。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各种疾病的共同机制,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通过不同的渠道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三种方法有机结合,对症使用,称为“法用三通”。面瘫不论虚实,皆可用“三通法”,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结合应用是针灸治疗面瘫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先琼.产钳助产手术后会引发的并发症概述[J].湖南医药,2010,(12).
[2]武汉港.浅谈剖腹产手术孕妇的自身准备[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2):216-217
[3]韦辉梁.产钳助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医学,2010.11.
[4]陶维林编著.产钳助产并发症漫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