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中的体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x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爱德华·艾比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自然文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对六七十年代的环保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他的著作《孤独的沙漠》等,了解其所持自然观。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探讨解读艾比的自然观,将有利于进一步唤醒民众关注环保、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 自然观 自然 环保
  
  生于二十世纪的自然文学家爱德华·艾比,以梭罗为偶像,继承并发展了梭罗关于自然的思想,也采用散文体的形式写成《孤独的沙漠》、《漂流而下》等记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游历。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孤独的沙漠》,“以其有关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新论,独特而壮美的文学魅力,在美国现代文化及美国国民中引起了重大反响”。(程虹,2001:219)
  1948年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一文标志着生态学时代的到来,1962年的《寂静的春天》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而在随后的波澜壮阔的环保运动中,爱德华·艾比高举自然保护的大旗,承袭利奥波德关于土地健康标准的观点,奋臂疾呼保护自然,保护荒野。
  爱德华·艾比是荒漠的迷恋者与探索者。从早年开始艾比就关注一些自然文学家,特别是梭罗,艾比视他为自己的偶像。上大学期间艾比大量阅读梭罗的著作,同时进行着他的西部探险之旅,使得艾比最终找到了值得自己一生来研读的自然,那就是这里的峡谷和沙漠。在1956年和1957年,艾比分别两次只身来到犹他的拱石公园,成为季节性管理员,并以散记的形式记录下大自然的精彩,以“召唤人们来这里欣赏”。(爱德华·艾比,2003:2)
  六七十年代,艾比继续在西部不同的自然保护区服务,他的许多作品就是记述这样的经历的,除了《孤独的沙漠》外,还有《与鲍威尔少校一起顺流而下》等文。艾比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西部的沙漠和峡谷,他告诫人们警惕现代工业文明的危害,提醒人们荒野对于自由社会之不可取代的价值。艾比一生共出版著作二十余部,其中有以西部荒野为背景的小说,如《痛苦的猴群》、《山火》;也有自然散文集,像《回家》、《阿比之路》等,而出版于1968年的《孤独的沙漠》第一次充分展现了艾比的写作才华,该书更因其呼吁保护荒野,关注环保而使艾比名声大噪。
  
  一、艾比的自然观
  
  艾比是散文家、文学家,他描写的自然趣意盎然,富有活力。受超验主义代表爱默生、梭罗的影响,艾比认为自然是精神的象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吸收奥尔多·利奥波德土地伦理的思想,艾比主张从生态伦理角度保护自然,保护荒野完整健康的生态环境。
  (1)钟情西部荒漠,回归精神家园。
  还在艾比当拱石国家公园管理员时,他就开始观察捕捉自然,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艾比眼中,那片沙漠是“世界的中心”,“阿比的国度”。(爱德华·艾比,2003:4)燃烧的刺柏香味,雨后清亮的蛙声,夜晚大型食肉动物的造访,这一切都让艾比感到了沙漠的生机与活力。(爱德华·艾比,2003:13)
  艾比渴望全身心地接触自然。所以晚上躺在沙漠环顾群山,艾比写道,“我感觉我的整个人都溶化在天空之中,并逐渐消失在远方的群山之外”。(爱德华·艾比,2003:115)同样的狂热可以在另一位自然爱好者身上发现,他就是19世纪的文学家约翰·缪尔。当他在约塞米蒂遇到爱默生时,缪尔建议与年事已高的爱默生进行一次深入约塞山地的旅行,为的是更真切地倾听自然的声音。像梭罗一样,为了体味远离人类文明的孤寂宁静,艾比经常一人在沙漠中漫步,因他发现“一个人最好的伙伴是自己”,“在凝视这个自然世界时,我会获得更大的快乐”。(爱德华·艾比,2003:234)
  无论是梭罗,缪尔,还是艾比,他们都深受超验主义大师爱默生的“在自然中寻求精神财富”思想影响。而艾比的视野比超验主义先辈们更为开阔,在实践与行动方面比他们更激进了,他选择沙漠为自己的居住地点,并在这片“与荒野更贴近的自然环境”中寻求且感受到了自然那足可慰人心灵的宁静之美。(程虹,2001:219)
  (2)保护荒野,力主和谐生态环境。
  艾比继承了梭罗关于保护荒野的思想,他认为自然是文明的基础,“荒野补足了文明”这一观点在《孤独的沙漠》一书中反复出现。与梭罗一样,艾比也认为荒野可使人身心得到彻底放松,从而精力充沛地走回城市。艾比的这一观点也与缪尔如出一辙。经过在荒野中数次愉悦的经历后,缪尔坚信走向森林就是回归家园。(约翰·缪尔,1999:249)《孤独的沙漠》一书中,艾比着重提出,当人类文明破坏余下的荒野时,它是在把自己与自然隔绝,也就是逐渐脱离自己的根基。
  艾比保护荒野的许多主张主要来自奥尔多·利奥波德。利奥波德提出了生态共同体的理论,认为在同一个生物圈内所有生物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所以作为共同体中普通的一员,人类应善待土地,应与其他成员和谐相处。在这方面,艾比持相同的看法。吸收利奥波德关于土地伦理的思想,艾比坚决从生态伦理角度保护野生生物。这在《孤独的沙漠》一书中得以体现:他让天敌牛蛇赶走响尾蛇,而不是直接干涉。(爱德华·艾比,2003:18)
  艾比在保护荒野方面,比他的先驱们表现得更积极,更坚决。他认为随意破坏科罗拉多河就是在摧残西部之魂,在毁灭美国精神的源泉。《河流下游》一文中,想到即将建成的大坝会造成的危害时,艾比非常渴望奇迹的发生:水坝永远完成不了……或者这些都行不通时,出现一个无名英雄……制造一起人们见过的最完美的爆炸,将水坝变成河上的一堆碎石。(爱德华·艾比,2003:192)艾比的这一幻想在他的小说《痛苦的猴群》中变成了现实。在艾比看来,20世纪的美国西部,珍贵的荒野连同它所赋予的自由正在遭受破坏,他决定竭尽全力阻止这种破坏,而美国民众也需行动起来保护土地,为了最终保护人类自己。
  (3)保护环境,反对工业文明。
  艾比根本不信任现代工业化带来的生活方式,早在1968年,当大多数美国人对发生在西部边远地区的悲剧浑然不觉时,艾比已经在他的《孤独的沙漠》一书中感叹:保护西南部的事业可能要失败了,“这不是一本旅游指南,而是一首挽歌,一个历史纪念”。(爱德华·艾比,2003:4)他的许多作品都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一名男子,面对美国西南部工业文明的猖獗,义愤填膺。
  艾比由衷地憎恶现代工业文明,正是由于这种文明而使或者将使宁静的自然满目疮痍。在他的两部巨著《孤独的沙漠》和《痛苦的猴群》中,艾比运用大量笔墨指责工业文明和技术。在《孤独的沙漠》中,他用讥讽调侃的语调写道,“不要再让更多的汽车进入国家公园,……或者让他并且将所有的摩托化装备清除出国家公园”。(爱德华·艾比,2003:60)而在《痛苦的猴群》中,他想象出了一片未经工业文明染指的荒野。总之,艾比希望有一天工业化状态会在地球上消失。
  随着《孤独的沙漠》的出版,艾比被称为“激进的环保主义者”。许多荒野爱好者和活动家都成为他的忠实读者,其中包括安妮·迪拉德等著名作家。1970年4月第一个地球日之际,环保等话题首先被提到了国家议事日程。这时艾比应邀出席了在鲁根举行的“地球日”集会,积极倡议保护环境。在《孤独的沙漠》中,艾比建议汽车应被禁止出现在国家公园之内。不久,大峡谷公园起草相应计划禁止汽车入园,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案。此书不仅对艾比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而且也是美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1962年《寂静的春天》和1968年《孤独的沙漠》的相继出版,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闻名的《国家环保法案》,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巧合。因而可以说,与米歇尔·卡森一样,艾比对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环保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艾比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现在距离艾比生活的时代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日益得到改善的同时,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却有增无减。其结果是大自然千疮百孔,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威胁到人类自己的生存。工业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疏远,人们逐渐把自己与自然隔离开来,最终只能是破坏自己的精神家园。怎样使人类文明与自然协调发展,艾比的思考与尝试值得我们借鉴。
  崇尚自然,迷恋荒野是艾比生态思想的核心。他对荒野的关爱,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发展的生态思想,他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他的生命共同体的意识,都极大影响了美国的环保运动。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读艾比的作品对于我们认识和评价自身,找回我们在工业文明中丧失的自我,寻求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挖掘和解读《孤独的沙漠》等著作,对唤起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Cahalan,James M.Edward Abbey:a life[M].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2001.
  [2]Quigley,Peter.(ed.).Coyote in the maze[J]. Salt Lake City:University of Utah Press,1998.
  [3]Bishop,James,Jr.Epitaph for a desert anarchist[M].New York: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1994.
  [4]Abbey,Edward.Desert Solitaire:A Season in the Wilderness[M].New York:Ballantine Book,1971.
  [5]程虹.寻归荒野[M].三联书店,2001.
  [6]奥尔多·利奥波德著.侯文惠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8]约翰·缪尔著.郭名倞译.我们的国家公园.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9]爱德华·艾比著.李瑞,王彦生,任帅译.孤独的沙漠.海南出版社,2003.
  [10]唐纳德·沃斯特著.侯文惠译.自然的经济体系.商务印书馆,1999.
  [11]亨利·戴维·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红色旅游、自然景观旅游、乡村旅游等成了人们旅游的首选。而大学生旅游已经成为了一支新生力量,在乡村旅游中,大学生占相当大的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与乡村旅游的关系,并提出开发对策。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关键词: 大学生 乡村旅游 经济发展 开发对策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以及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
期刊
摘要: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它是促进学校有效运转的有力保证。对于班级管理的方法,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需要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以Z理论为立足点,来探讨有效的班级管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概述Z理论,再论述班级的特点及其局限性,最后讨论Z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Z理论 班级 应用    一、Z理论的内涵    古典管理理论学家泰勒、法约尔、马克斯韦伯等
期刊
摘要: 《何去何从》是欧茨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少女的悲惨命运。本文通过对文中“房子”象征意义的分析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其悲惨命运的根源。在该作品中,“房子”意味着无形暴力的空间以及禁锢灵魂的囚笼。通过这些分析,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该小说。  关键词: 悲惨命运 象征意义 房子 无形暴力的空间 禁锢灵魂的囚笼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20世纪极富盛名的女作家、戏剧家、评论家和诗
期刊
摘要: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的成功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笔者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谈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 C语言 启发式教学 高职教育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前大多数高校把C语言作
期刊
摘要: 民国时期,由于科学的文物观念尚未形成,考古学研究受到古董、古玩等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观念的掣肘。清末民初时期的几次大型的考古中发现,在传统观念和利益的驱使下,唯利是图的古董商在“古物即大利”的观念影响下,以寻宝、购宝为目的,对考古学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潜在破坏作用。  关键词: 民国 古玩 考古 掣肘    民国时期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滥觞时期,科学的文物观念尚未形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根深蒂
期刊
摘要: 本文在高职教育推进“2+1”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对以往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定位、师资结构、教学模式及手段和教学评估方面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看法。  关键词: “2+1”教学模式 高职英语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化,《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学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和“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即“会学”。学生“会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远胜于掌握一些现成的结论,所以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应是教“书”,即传授知识,而是教“学”,即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己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以下是我在初三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学法指导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学
期刊
摘要: 本文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提出了以“情”施教、用“情”促学的英语教学新思路来优化高职英语教学,阐述了情趣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情感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优势。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情趣教学 情景教学 情感教学    “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
期刊
摘要: 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的难点,也是教师用了很多心思却收效甚微的难题。本文从南京市进行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说起,对以前的诗歌鉴赏教学进行反思,以求从中发现问题,找到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诗歌鉴赏复习 反思 积累 典型例题的作用    2008年9月6日,南京市进行了高三年级的摸底考试,其中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是这样的: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
期刊
摘要: 在近几年的讨论中,对于何为素质教育,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人们提出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看法。本文从素质问题的提出切入,着重阐述了何为素质教育、为何要走向素质教育及如何走向素质教育这三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教育体制 终身教育    前言    人的素质问题是目前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教育界,从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到从事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几乎都在异口同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