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versk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变式进行灵活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的本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解答数学题目的能力。
  一、在数学教学中对问题变式的运用
  将变式教学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理解解题的规则,形成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
  (一) 类比变式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发现定理或者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说全等和相似、分数和分式、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变式方程,等等。对于这些概念若是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也无法真正地掌握知识的内涵;但若是运用变式教学,取得的效果往往比较好。在讲到图形的相似性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情境的创设,并问学生:若是图形本身的大小相等、形状也一样,那么这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学生一定会回答是全等,那么教师便可以抛出这节课要讲的问题——图形的相似。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组相似的图形,然后让学生分析相似和全等之间的关系,通过二者的类比,能够让学生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并反思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够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在进行数学内涵外延探索的时候也会更加的容易。
  (二) 阶梯变式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先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东西,然后再让其逐步地掌握难度比较大的内容,从三角形到多边形、从整数到分数、从正比例函数到难度比较大的函数问题都是如此。教师在进行二次函数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画出函数本身的抛物线,然后再研究不同函数抛物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定点的变化。比如说y=-■x2,y=-■x2+1以及y=-■(x-l)2+1这三个函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抛物线画出来并研究其关系,这样,学生在进行认知的时候会比较简单,学生的负担也会减轻,总结规律的时候也会更加轻松。
  (三)拓展变式
  数学本身的逻辑性比较强,并且知识点之间联系也非常的密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这样学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会更加的简单,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例:若学校体育场一周的长度是800米,小明的跑步速度是爸爸的■,两人是在一个起点同时起跑的,并且方向也是一样的,7分钟之后,爸爸第一次追上小明,求二人的跑步速度分别是多少。
  当学生解答出来之后,教师可以再次进行变式,比如说:当爸爸追上小明之后,马上向反的方向跑,那么多久之后小明能够再一次遇到爸爸?
  这样的假设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四) 背景变式
  背景变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的转变,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通过改变题目,让学生寻找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自身全方位思考的能力。
  如: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30度,那么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变式一可以是:若等腰三角形顶角是120度,那么其底角是多少?
  变式二则可以是:若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一个角是45度,那么它的另外俩角分别是多少?
  通过变化题目,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更加愿意进行思考,思维也会更加的严密和灵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上升。
  二、在数学教学中对解题变式的应用
  通过解答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将其串联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刻性以及科学性,求知态度也会更加的科学、严谨。
  (一) 解法变式
  解法变式指的是在解答同一个问题的时候用多种不同的办法,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思维发散方面的能力,学生也会掌握一个题目的多种解法,解题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 条件变式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将条件变式运用进去,能够更好地掌握条件的范围,对其层次进行改变,从而提高题目本身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 动态变式
  动态变式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变式教学的时候,根据规律对题目进行一定的变动,让学生不断地挖掘题目中的内容,从而找到更好的解答方式,这对于学生应变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运用变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这对于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此外,变式教学还能够提高问题本身的挑战性,学生在进行探究的时候,兴趣会更加的浓厚,创新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课堂教学领域的改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收获?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近期收获和长远收获?诸如此类问题,成为新课改的热门话题。在此,笔者就教学的三大要素:文本、方法与学生,探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问题。  一、文本  笔者这里所指“文本”是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之类的教学文字材料,也可看做是教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的科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在对学生学习行为方式、学习效果评定的同时,还具有导向、鉴定、改进、启发、激励等作用。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有些思考,现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原则作简要阐述。  一、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及时性  教学评价应当伴随
近几年来,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型的课堂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以为“高效课堂就是少讲,甚至于不讲”。于是有的教师常采用“课堂讨论法”或“课堂交流法”进行课堂教学,他们常常给学生一个问题,不管难还是易都让学生探讨,所以有的学生一看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就在讨论时混水摸鱼,自由聊天,如果问题难,学生无从下手,小组长也不知道如何组织学生讨论,讨论五分钟和一个小时的效果是一样的。一时间,课堂
初中阶段是培养初中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现代教育对人才的需求更侧重于科学知识素养的培养,而人的科学知识培养多半部分是靠课堂教学途径实现的。因此,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若要培养新型知识人才,就必须增强课堂的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是连接初中各个学科知识的重要桥梁,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大的现代以及古代文字阅读信息量,往往考验着初中学生的学习耐受性。有的学生产生无奈学习心理甚至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产生疑问的有效方式。学生没有质疑精神,不主动发问,是让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发问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实践谈一点初浅认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出来。在教师所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公开课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在一个数学教学情境中,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便很快地回答了出来,并且回答得很流畅,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是热闹过后我们重新来反思这节课,却发现并没给学生留下多少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在数学课堂上,是不是老师提出了问题,就等于设置了“问题情镜”?是不是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得学生踊跃发言就算是设置了有效的情境?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教学背景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技能性较强,本身就给人以“冰冷”的感觉,若处理不当,就容易落入单纯技法演练的教学套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人在课前指导学生复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了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习题,希望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片
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只有注重英语教学效果,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消化理解,才能避免课内损失课外补给的本末倒置的不良现象,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树立“功在课前、利在课中”的教学观念  1. 认真钻研英语课程理念和教材  英语教学内容具体体现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科学性的课程,数学课程的教学包含着方方面面。在数学教学上历来人们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数学教学从概念到判断;从推理到归纳,一步步都十分严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也总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无论是教学概念还是推导数学公式都完全是教师的事,学生则永远是观众,也永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课堂也永远和谐不起来的,学生没有思考和笑容,学生更没有属于自己的成功。笔者多年担任初中数学
文章学理论家刘勰说: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思是写作的人在平时,要积累知识,存贮有用的材料;分析事理,丰富思考才能;研究生活经历,洞察客观事物的本质;训练自己的情致,培养运用语言的技巧。然后,使写作者的心灵懂得深奥难懂的道理,把握语言写成文章,这是安排好篇章的重要道理。  一、初中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