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数学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注意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活动的组织尚不充分,使得数学脱离现实生活.其中很重要一点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数学知识与解题技巧的反复操练,学生很难将学校学习的数学与他的生活、他今后的职业联系起来,因此,一旦中学毕业,意味着解脱了数学的学习. 那么怎样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下面就谈谈我对这方面的体会.
一、合理组织教材,把生活问题带进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为此,老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我们不能把概念放在教学的最前面,这不符合认识规律,要把问题背景放在前面,即在呈现概念之前,首先应呈现与之相关的足够的生活素材,使数学概念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从生活中自然地产生出来,而不是教师和课本强加给学生的.
二、精心设计问题,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1. 处理数学问题,使之更融合于生活
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到所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 在新课传授时,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的过程,同时更需要让学生将数学模型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练习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老师对练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给学生以不同寻常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數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 呈现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这些. 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老师就是一面镜子.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的练习拓展中,教师呈现了这样一个题目,1幢楼的四户人家,一个月的用电量如下表:
户名 102 202 302 402 合计
人数 3 5 3 5 16
用水量 40吨 50吨 15吨 55吨 160吨
总水表用水量是192吨.
“总水表上的用水量吨数和实际用水量相差的32吨水,应该由哪一户人家来承担呢?”“老师居住的302室分摊到几吨水呢?”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案“平均分、按人数分、按用水量分”,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的自主探究,最后得出按用水量的比例来分是最合理的.
3. 数学概念的教学从生活原型入手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形成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模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概念变得鲜明生动、通俗易懂. 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从生活原型入手. 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老师以证券中选择一只股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即时行情,认识到股价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时间的取值范围就是开市的四个小时来讲解函数概念,课堂活跃,学生兴趣盎然,觉得函数概念并不那么深不可测、抽象难懂,并对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函数的图象会有较深层次的理解.
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一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积极创新习题形式,补充、替换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让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数学不等于生活
生活中没有纯粹的数学问题,而数学也不仅仅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现在有一些教学设计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关于“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把现实生活中的商场购物、旅游、运动会等情境引入数学,确实以前是吸引不少学生的视线,但是再好的情境要是没有新颖性也会让学生厌烦,所以说,创设情境是要考虑它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并不一定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案例: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投影照片),他是谁啊?
生:姚明.
师:对,大家都知道姚明的身高为2. 26米,谁知道2. 26米的长度单位是?
生: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米”,关于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我知道谢霆锋的身高是1. 74米.
生2:我知道吴彦祖的身高是1. 86米.
生3:我知道宋祖英的身高是1. 68米.
师:注意,老师说的是关于米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师:(无可奈何地)哦,那么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尺子,仔细观察一下,看你能发现什么?
从表面上课题引入与学生认识单位“米”息息相关,而实际上,为了长度单位“米”,教师却拐了好多的弯,甚至把学生带转题了. 真的有必要把精力放在生活情境吗?其实并非如此.只要能使学生对你所教的感兴趣那又何必在乎是不是用生活来引入呢. 这样看来,“生活情境”不是每节数学课所必须的教学环节.
“数学”与“生活”是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的两个侧面. “生活”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若干问题,教学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实现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要求.
一、合理组织教材,把生活问题带进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为此,老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我们不能把概念放在教学的最前面,这不符合认识规律,要把问题背景放在前面,即在呈现概念之前,首先应呈现与之相关的足够的生活素材,使数学概念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从生活中自然地产生出来,而不是教师和课本强加给学生的.
二、精心设计问题,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1. 处理数学问题,使之更融合于生活
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到所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 在新课传授时,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的过程,同时更需要让学生将数学模型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练习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老师对练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给学生以不同寻常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數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 呈现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这些. 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老师就是一面镜子.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的练习拓展中,教师呈现了这样一个题目,1幢楼的四户人家,一个月的用电量如下表:
户名 102 202 302 402 合计
人数 3 5 3 5 16
用水量 40吨 50吨 15吨 55吨 160吨
总水表用水量是192吨.
“总水表上的用水量吨数和实际用水量相差的32吨水,应该由哪一户人家来承担呢?”“老师居住的302室分摊到几吨水呢?”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案“平均分、按人数分、按用水量分”,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的自主探究,最后得出按用水量的比例来分是最合理的.
3. 数学概念的教学从生活原型入手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形成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模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概念变得鲜明生动、通俗易懂. 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从生活原型入手. 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老师以证券中选择一只股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即时行情,认识到股价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时间的取值范围就是开市的四个小时来讲解函数概念,课堂活跃,学生兴趣盎然,觉得函数概念并不那么深不可测、抽象难懂,并对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函数的图象会有较深层次的理解.
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一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积极创新习题形式,补充、替换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让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数学不等于生活
生活中没有纯粹的数学问题,而数学也不仅仅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现在有一些教学设计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关于“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把现实生活中的商场购物、旅游、运动会等情境引入数学,确实以前是吸引不少学生的视线,但是再好的情境要是没有新颖性也会让学生厌烦,所以说,创设情境是要考虑它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并不一定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案例: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投影照片),他是谁啊?
生:姚明.
师:对,大家都知道姚明的身高为2. 26米,谁知道2. 26米的长度单位是?
生: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米”,关于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我知道谢霆锋的身高是1. 74米.
生2:我知道吴彦祖的身高是1. 86米.
生3:我知道宋祖英的身高是1. 68米.
师:注意,老师说的是关于米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师:(无可奈何地)哦,那么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尺子,仔细观察一下,看你能发现什么?
从表面上课题引入与学生认识单位“米”息息相关,而实际上,为了长度单位“米”,教师却拐了好多的弯,甚至把学生带转题了. 真的有必要把精力放在生活情境吗?其实并非如此.只要能使学生对你所教的感兴趣那又何必在乎是不是用生活来引入呢. 这样看来,“生活情境”不是每节数学课所必须的教学环节.
“数学”与“生活”是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的两个侧面. “生活”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若干问题,教学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实现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