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学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因而,职业学校的发展关系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建设和谐职业学校至关重要。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建设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来建设和谐职业学校。
【关键词】建设;和谐;职业学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时期职业教育包括全日制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包含在职人员技能提升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等,因此职业教育任重道远。职业教育的重任由职业学校来承担,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谐职业学校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建设和谐职业学校非常重要。建设和谐职业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改善办学条件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基础
校舍、教学设备、教材、教师是一所学校的基本条件,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基础。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改善办学条件,使校舍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达标,保证教学、生活、体育活动的正常运行。
依据职业学校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趋势,要及时添置并更新教学设备,建设各专业实训基地(中心),确保学生实习、实验正常开展。
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及实践技能,同时改善教职工办公条件,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段现代化。
二、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前提
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愉悦,就会更加积极的工作和学习,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前提。
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更重要的是满足师生的精神需求。首先,学校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真正掌握本专业的技能技巧。以人为本还要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形成上,让他们在交往中成长,并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达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同生活”之目的。
其次,要体现教师主导性,保护教师合法利益。根据马思洛的需要层次论,在满足教师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教师的自我实现要求。要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建立合理、公开、公正、公平的管理机制,扩大教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切实实行校务公开,尤其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干部任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入党、工资晋升等方面,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样才能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向心力、凝聚力,使学校发展有无穷的精神支撑。
三、协调好与社会各部门的关系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关键
新时期学校教育与社会各部门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灵活性、专业性、开放性特点,以及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要求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围绕市场办学。
要加强与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联系,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吸收企业、行业、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理事单位,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实现五个对接,即学校与企业对接、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企合作,从而实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学生到企业实习,掌握操作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意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新工艺、新方法,应用新设备。
学校领导到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用人单位搞调研,预测用人动向,为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提供科学根据,使职业教育适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学校领导要锻炼协调社会的能力,学会开发领导层,赢得政府的支持;学会开发社会知名人士,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开发生源市场,各类职业教育并举,使职业教育面向人人。
四、建设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有效途径
学校文化是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对师生道德情操的陶冶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讲,学校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类。
(一)物质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动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卫生环境等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设施、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等。
校园布局合理、楼群错落有致、绿化新颖别致、卫生洁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催生学生文明向上的思想。就像天安门广场雄伟壮观、宽广洁净的环境,使游人油然产生敬仰、爱恋、心旷神怡之感,谁也不舍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洁净优雅的校园也会产生同样的教育效应。
建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设施,对师生起着激励作用,能使大家获取优秀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同时,鞭策自己奋发向上。建设德育工作展览室,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展示中华民族的辉煌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展示为国捐躯的英雄和为祖国建设建功立业的模范人物的事迹。建成英雄模范人物雕塑园,其结构上部为人物雕像,下部為事迹介绍,使师生进入园区见景生情,对英雄模范人物敬仰和热爱,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建设师生文化休闲园,文化休闲园内建设亭阁、长廊、坐凳、荡椅、甬路,点缀历史文化典故、感恩故事、名言警句、文人墨客及经典作品,使师生在园内休闲中领略文化。
(二)组织和制度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到规范作用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也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学校要建立健全领导机构,特别是工会、纪检监察机构要完善。而后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制订制度要结合实际,倡导生态化管理,以人为本,注重教师利益,体谅教师疾苦,关心教师生活,解决其后顾之忧,使教师喷发出无限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激励机制,实行优教优酬,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状态,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教师的智慧和潜能。
学生管理有健全的学生会、团委会,两会干部要竞聘上岗,即通过学生层层推选、竞聘演说、确定后选人,然后由学校党政工团机构决定,这样产生的学生干部,受学生信赖,又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他们能以身作则,处处起到带头作用,能带出良好的校风。有了健全的组织,还要制定《学生管理规范》,从学生日常行为、学习活动及道德修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学生管理制度》将“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贯穿始终,体现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使学生做事做人有章可循。
(三)精神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主导作用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从本质上讲,不论是物质形态的学校文化,还是制度形态的学校文化,所承载或表达的都是精神或观念形态的文化。精神文化直接影响学校办学的方向和活动方式,制约着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因而是整个学校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加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使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乐学、教师爱教,把校园建设成学习型校园。
通过多种途径建设学校精神文化。通过各科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既教书又育人。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校(班)会,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坚持升国旗制度,每周一早晨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唱国歌。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五、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核心
学校和谐核心是人际关系和谐,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群体之间、个体之间都需要团结和谐,和谐出效益,和谐就是生产力。
人的心理上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在校园里,要倡导爱心奉献,在爱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领导要有服务意识,教师要有团队精神、组织观念、服从领导,使上下和谐、团结一致、政令畅通,工作效能不断提高。师生之间建立新型关系,民主、平等,學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师生之间其乐融融,使校园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新时期教师角色需重新定位,教师在学生中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执行官”。那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更新观念,善于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首先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中学习知识,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且每个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都有独到之处,况且学生的思想观念比较新,他们接触网络知识比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必要时向学生学习,正像毛泽东同志讲的那样,“先向学生学习七分”,然后“再拿三分教给学生”,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其次博学众采。教师要当好“平等者中的首席”,熟练驾驭教学工作,必须博览群书。传授学生知识的观念也要更新,正如陈永明所说:“信息时代的关键在于如何教会学生识水性,探索水源,认准水质,‘授人以鱼’,只能使人受用一时,而‘授人以渔’,才能让人受益终身。”教师知识的增加,观念的更新,除博览群书外,还要博学众采,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行学习。
总之,建设和谐职业学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校领导的积极运筹与管理,需要教职工的积极工作。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师生利益、协调好社会各方面关系、建设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方能使学校和谐发展、健康发展,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又好又多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3]赵中建.学校文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4]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关键词】建设;和谐;职业学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时期职业教育包括全日制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包含在职人员技能提升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等,因此职业教育任重道远。职业教育的重任由职业学校来承担,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谐职业学校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建设和谐职业学校非常重要。建设和谐职业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改善办学条件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基础
校舍、教学设备、教材、教师是一所学校的基本条件,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基础。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改善办学条件,使校舍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达标,保证教学、生活、体育活动的正常运行。
依据职业学校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趋势,要及时添置并更新教学设备,建设各专业实训基地(中心),确保学生实习、实验正常开展。
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及实践技能,同时改善教职工办公条件,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段现代化。
二、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前提
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愉悦,就会更加积极的工作和学习,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前提。
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更重要的是满足师生的精神需求。首先,学校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真正掌握本专业的技能技巧。以人为本还要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形成上,让他们在交往中成长,并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达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同生活”之目的。
其次,要体现教师主导性,保护教师合法利益。根据马思洛的需要层次论,在满足教师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教师的自我实现要求。要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建立合理、公开、公正、公平的管理机制,扩大教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切实实行校务公开,尤其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干部任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入党、工资晋升等方面,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样才能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向心力、凝聚力,使学校发展有无穷的精神支撑。
三、协调好与社会各部门的关系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关键
新时期学校教育与社会各部门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灵活性、专业性、开放性特点,以及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要求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围绕市场办学。
要加强与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联系,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吸收企业、行业、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理事单位,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实现五个对接,即学校与企业对接、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企合作,从而实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学生到企业实习,掌握操作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意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新工艺、新方法,应用新设备。
学校领导到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用人单位搞调研,预测用人动向,为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提供科学根据,使职业教育适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学校领导要锻炼协调社会的能力,学会开发领导层,赢得政府的支持;学会开发社会知名人士,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开发生源市场,各类职业教育并举,使职业教育面向人人。
四、建设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有效途径
学校文化是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对师生道德情操的陶冶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讲,学校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类。
(一)物质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动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卫生环境等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设施、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等。
校园布局合理、楼群错落有致、绿化新颖别致、卫生洁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催生学生文明向上的思想。就像天安门广场雄伟壮观、宽广洁净的环境,使游人油然产生敬仰、爱恋、心旷神怡之感,谁也不舍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洁净优雅的校园也会产生同样的教育效应。
建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设施,对师生起着激励作用,能使大家获取优秀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同时,鞭策自己奋发向上。建设德育工作展览室,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展示中华民族的辉煌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展示为国捐躯的英雄和为祖国建设建功立业的模范人物的事迹。建成英雄模范人物雕塑园,其结构上部为人物雕像,下部為事迹介绍,使师生进入园区见景生情,对英雄模范人物敬仰和热爱,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建设师生文化休闲园,文化休闲园内建设亭阁、长廊、坐凳、荡椅、甬路,点缀历史文化典故、感恩故事、名言警句、文人墨客及经典作品,使师生在园内休闲中领略文化。
(二)组织和制度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到规范作用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也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学校要建立健全领导机构,特别是工会、纪检监察机构要完善。而后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制订制度要结合实际,倡导生态化管理,以人为本,注重教师利益,体谅教师疾苦,关心教师生活,解决其后顾之忧,使教师喷发出无限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激励机制,实行优教优酬,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状态,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教师的智慧和潜能。
学生管理有健全的学生会、团委会,两会干部要竞聘上岗,即通过学生层层推选、竞聘演说、确定后选人,然后由学校党政工团机构决定,这样产生的学生干部,受学生信赖,又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他们能以身作则,处处起到带头作用,能带出良好的校风。有了健全的组织,还要制定《学生管理规范》,从学生日常行为、学习活动及道德修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学生管理制度》将“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贯穿始终,体现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使学生做事做人有章可循。
(三)精神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主导作用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从本质上讲,不论是物质形态的学校文化,还是制度形态的学校文化,所承载或表达的都是精神或观念形态的文化。精神文化直接影响学校办学的方向和活动方式,制约着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因而是整个学校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加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使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乐学、教师爱教,把校园建设成学习型校园。
通过多种途径建设学校精神文化。通过各科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既教书又育人。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校(班)会,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坚持升国旗制度,每周一早晨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唱国歌。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五、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职业学校的核心
学校和谐核心是人际关系和谐,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群体之间、个体之间都需要团结和谐,和谐出效益,和谐就是生产力。
人的心理上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在校园里,要倡导爱心奉献,在爱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领导要有服务意识,教师要有团队精神、组织观念、服从领导,使上下和谐、团结一致、政令畅通,工作效能不断提高。师生之间建立新型关系,民主、平等,學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师生之间其乐融融,使校园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新时期教师角色需重新定位,教师在学生中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执行官”。那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更新观念,善于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首先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中学习知识,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且每个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都有独到之处,况且学生的思想观念比较新,他们接触网络知识比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必要时向学生学习,正像毛泽东同志讲的那样,“先向学生学习七分”,然后“再拿三分教给学生”,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其次博学众采。教师要当好“平等者中的首席”,熟练驾驭教学工作,必须博览群书。传授学生知识的观念也要更新,正如陈永明所说:“信息时代的关键在于如何教会学生识水性,探索水源,认准水质,‘授人以鱼’,只能使人受用一时,而‘授人以渔’,才能让人受益终身。”教师知识的增加,观念的更新,除博览群书外,还要博学众采,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行学习。
总之,建设和谐职业学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校领导的积极运筹与管理,需要教职工的积极工作。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师生利益、协调好社会各方面关系、建设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方能使学校和谐发展、健康发展,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又好又多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3]赵中建.学校文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4]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