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曲梦何处 不在梅边在柳边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dj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杜丽娘和林黛玉两位女性形象光彩照人,她们共同追求着“至真之情”,渴望着“至真人性”,努力冲破封建礼教和封建等级的桎梏。在反封建礼教、追求真正爱情的道路上两位角色有着同样理想的至情爱情观,但在爱情的追求和表现中也有着许多差异。
  【关键词】:杜丽娘;林黛玉;至情;爱情观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一本《牡丹亭》道尽了“情”之至者,到了清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里面也直白了表现出受到汤显祖的《牡丹亭》的影响。《牡丹亭》和《红楼梦》都谱写了真挚动人的爱情绝唱,其中杜丽娘和林黛玉的爱情皆是挣脱时代枷锁,为爱倾尽一切的理想之爱,其中又有许多可以比较的不同之处。
  一、理想的至爱爱情观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的“至爱”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论”,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他认为情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应出生人死去追求。情又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世总为情,……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了梦中的男子而病死,死后又为爱而复活正是汤显祖“至情论”在传奇里面的体现。在这一点上,《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是如此。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写到《牡丹亭》,《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标题就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
  而且描写出了林出玉聆听《牡丹亭》曲文与自己的情感达到共鸣的状态。黛玉看到宝玉读《西厢记》,于是也读了起来,两个人“连饭也不想吃了”。后来老太太找宝玉,于是林黛玉一个人闷闷地回潇湘馆,路过梨香院,恰好里面正在排练《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两句曲文传入黛玉耳朵,感到“感慨缠绵”。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点头自叹”。又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黛玉“不觉心动神摇”。再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她已经“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反复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红楼梦》虽然没有像《牡丹亭》一样让林黛玉生生死死,但是林黛玉为了爱流尽眼泪,最后红颜魂断,也是至情的体现了。
  《牡丹亭》和《红楼梦》在挣破礼教的束缚,歌颂美好的爱情,鞭挞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表现出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上也是一致的。《牡丹亭》中处处描写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制,然宋代还不及作者所生存的年代对女性要求苛刻。封建社会要求个个女人说话、行动都得严守周公之礼,在婚嫁问题上必须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代统治阶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高唱“女德”,表彰贞节,对妇女从肉体到精神进行严酷的摧残。汤显祖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又形成自己的理论。把“情”作为反封建的“理”的对立面提出来。他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谈真情就要反理学,因此《牡丹亭》是汤显祖宣布以“情”反对程朱灭“欲”之“理”的宣言书,也是他在言“情”上独树一面对封建礼教叛逆的旗帜。《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没有直白的写出“情”对理学的突破和反抗,而是通过写儿女之真情,明确指出杀死林黛玉、杀死晴雯、杀死那许多聪明美丽的女孩子的是理学这把“风刀霜剑”。因此,“写男女之真情”,是曹雪芹从美学角度向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的勇敢的挑战,同时也是比《牡丹亭》中的爱情进步的地方,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有意识地针对着“理”来谈情,写情,曹雪芹不但继承了这种观点,而且还写了男女之真情,《红楼梦》既歌颂了纯洁深挚的爱情,同时也揭露了理学的虚伪与残酷。
  二、不同层次的爱情
  尽管《牡丹亭》与《红楼梦》中的两位女主角的爱情都是真挚动人的,但是深究这两种爱情的本质,二者又是不同的。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爱情发生深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长久被压制的人性一发不可收拾的觉醒之后的毫无理智的爱,是爱与欲的结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是上辈子芝草报恩的缘分,是青梅竹马相处下来的深情厚谊,是“宝玉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闺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些心事”,这种经过互相了解而建立的爱情,是不同于偶然相遇中产生的一见钟情的。
  杜丽娘的爱情萌发来自于少女怀春,是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情欲的萌芽。从小被养在深闺的杜丽娘,一直到青春動人的时刻都未曾去过自家的后花园,更不用说出自家大门,见识年轻的异性男性,她见过的男性除了自己的父亲之外就是年迈酸腐的老师。因此她有强烈的情欲本能“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少女怀春做了白日梦之后不惜“自荐枕席”,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来杜丽娘在现实世界中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只有在梦幻行为中,才突破超我的压制,摆脱了人间礼教的束缚,大胆接受柳梦梅的爱情,也是满足了自己的本能欲望。这种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很难说杜丽娘单纯爱的是柳梦梅本人,还是夹杂了自己对于爱情的幻象,对于爱情本身的爱和追求。
  《红楼梦》中林黛玉对于宝玉的爱和杜丽娘的爱是完全不同的,在《红楼梦》前期,尽管可以看到林黛玉和宝玉之间青梅竹马式的暧昧感情,看到二人耳鬓厮磨,同坐同卧,但是也看到二人的感情试不试的有摩擦,甚至许多人觉得林黛玉过于小心眼儿,使小性子,但是认真研读小说,可以看出林黛玉内心怀揣着对宝玉的感情,却没人可以倾诉,无法知道时刻被姐姐妹妹包围的宝玉心中自己的位置。在“风霜刀剑”的贾府,她也无人可以依靠,没有娘家人可以给黛玉一丝丝依靠,强烈缺乏安全感的黛玉只能不断地猜疑,从宝玉的反应获得安全感。而这种情感在二人有了真正的交流之后彻底得到了升华。《红楼梦》中这样写到: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二人彼此明白对方的感情,二人也是知己,在大觀园里面,所有人都劝宝玉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只有黛玉从来不逼宝玉,不认为他是胡闹,两个人相知相爱。二人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美好的品格,充满相知的甜蜜与幸福,是互相平等,是没有外来条件的纯粹的爱,这种爱情的纯粹还在于它脱离了郎才女貌的传统窠臼,真实、完美地表现了至真美好的爱情本身。
  三、真情中的爱与欲
  如上文所说,《牡丹亭》是汤显祖宣布以“情”反对程朱灭“欲”之“理”的宣言书,也是他在言“情”上独树一面对封建礼教叛逆的旗帜。因此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是爱与欲的结合,《牡丹亭》中细致地写出了杜丽娘在明媚的春光前青春觉醒以及以后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大胆地追求,她不顾封建礼教“自荐枕席”,在梦中与书生尽欢,“妾千金之躯,一旦付与郎矣。勿负奴心,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与之相对的柳梦梅,“玩真”时充满色欲骚动,“幽媾”时带着侥幸心态。所有这些,都说明他们的“爱情”里面,欲望的成分是非常重的,尽管这是汤显祖借此宣扬情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肯定人的欲望的存在和存在的合理性,尤其是对女性作为人的欲望存在的合理性的肯定与尊重。但是不能否定这种一见钟情便托付终身的爱情确实是爱与欲交缠。
  《红楼梦》里的婚姻,大都是失败的、残缺的,尤其少有与爱情的结合。最典型的是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是真爱,爱得如醉如痴,但就是不能结合。只好镜花水月,咫尺天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是追求精神上的知己,即追求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精神气质。黛玉喜欢读《牡丹亭》、《西厢记》却未必欣赏杜丽娘和崔莺莺,当宝玉用《西厢记》中的话语和她开玩笑(不无调情之意)的时候,黛玉表现出了“嗔怒”甚至“愤怒”,因为在黛玉的爱情中排斥“美色”和“性欲”,与她强烈的人格独立意识相比,美貌对她并不重要了,她期待的是宝玉对她“人格价值”的认同。她在大观园内结诗社咏诗、对诗联诗,才华横溢、锋芒毕露,是因为她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要追求与宝玉的心心相应,灵魂相融。因为她要宝玉平等待她,她要宝玉爱她、敬重她。她“不再充当失意男性精神补偿的价值物”。她要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她要宝玉欣赏其人格价值,尊重她的人格价值,成为她的人格知己。她要宝玉走进她的灵魂深处,成为她的精神知己。因此二人的爱情之中,是更为纯粹的精神上的契合,而不是欲望的宣泄和满足。
  杜丽娘和林黛玉在爱情中尽管有着不同的倾向,但是二人为了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人性价值和人格价值的追求,在男性话语的社会里,已经是非常不易的了。
  参考文献:
  [1].周传家.牡丹亭[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2].曹雪芹,高鹗.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王俊德.试论红楼梦的理想婚爱模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
  [4].刘梦溪.牡丹亭与红楼梦——他们怎样写“情”[J].中华读书报.2004.7.
其他文献
【摘要】:《莺莺传》和《霍小玉传》在主角的身份和故事的情节发展上面都是十分相似的,这两个故事的结局也都是以悲剧告终,但是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舆论走向,这种相反的舆论既与作者本人有关系,同时也和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莺莺传》;《霍小玉传》;比较;舆论走向  唐传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富有魅力的文化宝藏,其中讲述缠绵悱恻的爱情篇章尤受人关注,例如《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
期刊
【摘要】:随着近代东西方文化、艺术、思想的不断碰撞,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也对东方当代书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影响力扩大到中国、日本、韩国等,从此便产生了一种新的书法形式“意象书法”,也被称为“墨象书法”。此类书法形式的出现可以说是从古至今书法史上的一大变革,一时间在整个东方书法界泛起层层波澜。然而如何去把握这两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的平衡点也随之成了书法艺术界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篇文章着重介绍西方抽象
期刊
【摘要】:《砖巷》是英国孟加拉裔女作家莫妮卡·阿里的处女作。该作品聚焦于1985到2002这十七年中,以纳兹奈恩在伦敦的生活为主线展开叙述。本文试图分析作品中的流散现象,解读流散问题,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追寻和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消解,从而说明坚持自我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砖巷》;流散;文化身份  1.引言  莫妮卡·阿里的代表作《砖巷》是将主人公个体的流散经验置于异国他乡所
期刊
【摘要】:我国的室内设计行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装修风格与内部装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上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家居装修结构也从最初的以解决实用性问题为主,逐步转型向以装饰性、艺术性为主。一种优秀的设计方案会令使用者在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双重方面獲得满足的效果,而水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合理运用正能够满足现代人对居住、工作环境复杂要求的重要节点。  【关键词】:现代;空间;水元素;  1 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
期刊
【摘要】:李碧华的中篇小说《青蛇》以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蓝本,将这一古老题材进行了现代化的“故事新编”,本文从“谎言与背叛”、“欲望与爱情”、“理智与情感”三个角度出发,揭示了人性欲望膨胀的阴暗面。  【关键词】:李碧华;《青蛇》;主题研究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的故事讲述了青白两蛇幻化为美女游戏人间,后来与许仙邂逅于西湖,因为雨中借伞白许结缘,结为夫妻后法海和尚以人妖殊
期刊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出生在新西兰的女作家,创作时间不长,产量不高,却因其作品的非凡艺术魅力而蜚聲于世。其短篇小说《花园茶会》讲述了一个单纯而执拗的富家女子萝拉,在经过“成人礼”一般的茶会之后,勇敢地接近外面的世界,接触贫穷、直面死亡,进而引发了她对人生的思考。本文旨在从淡化情节、场景对比、多样象征三个方面探讨曼斯菲尔德在《花园茶会》中所表现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花园茶会》;淡化情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游记》的深度剖析,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以下几个特性的论述: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相结合;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审美性的和协融合。  【关键词】:西游记;文艺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文艺这一载体表现出来并赋予文艺新的功能与发展方向的艺术理论。文学,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
期刊
【摘要】:当代著名评论家陈思和认为,“《呼兰河传》是萧红艺术上的精品,艺术上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状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最优秀的作家。”[1][P58]《呼兰河传》是萧红的经典作品,是萧红用时最长、寄情最深的作品,标志着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成熟。她的作品之所以有着经久不息的魅力,究其原因是她能够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和真诚情感出发,并且能够时时怀揣女性意识,关切女性命运。  鲁迅学生曾在《几乎无事的悲
期刊
【摘要】:认知语言学派主要认为隐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派,应当被广泛的引用。隐喻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隐喻是修辞手法之一,更是文体特点的表现。本文主要通过浅析英美文学中隐喻的含义、美学价值、文体效应三个方面,展现和领悟英美文学的美学价值和文体效应。  【关键词】:英美文学;隐喻;美学价值;文体效应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被人们认知的一种过程。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相同点和不
期刊
【摘要】:评价理论主要研究语篇中作者是如何表达主观态度。基于这些理论基础,本文着眼于小说《喧嚣与骚动》,从小说中词汇及语法层面所隐含的人际意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的复杂的立场和态度。  【关键词】:评价理论;《喧哗与骚动》;情感;判断;鉴赏;  一、引言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南方文学领军人物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康普生家族悲剧为视角,对南方没落世家中人生的无意义与深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