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出生在新西兰的女作家,创作时间不长,产量不高,却因其作品的非凡艺术魅力而蜚聲于世。其短篇小说《花园茶会》讲述了一个单纯而执拗的富家女子萝拉,在经过“成人礼”一般的茶会之后,勇敢地接近外面的世界,接触贫穷、直面死亡,进而引发了她对人生的思考。本文旨在从淡化情节、场景对比、多样象征三个方面探讨曼斯菲尔德在《花园茶会》中所表现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花园茶会》;淡化情节;场景对比;多样象征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是英国短篇小说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位出生在新西兰的女作家,虽英年早逝,却因其作品的非凡艺术魅力而蜚声于世。在长篇小说大为流行的时代,曼斯菲尔德仅靠短篇小说在英国文坛占领一席之地,故被称为“英国短篇小说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
1922年短篇小说《花园茶会》发表,讲述了一个单纯而执拗的富家女子萝拉,在经过“成人礼”一般的茶会之后,勇敢地接近外面的世界,接触贫穷、直面死亡,进而引发了她对贫穷、死亡和人生的思考。清新隽永的文字,细腻入微的描写,发人深省的主题吸引读者一步步走进小说,走进人物,陷入沉思。本文旨在从淡化情节、场景对比、多样象征三个方面探讨曼斯菲尔德在《花园茶会》中所表现的艺术手法,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1.淡化情节
《花园茶会》讲述了富家千金萝拉在兴奋地筹备茶会的过程中得知一个年轻车夫意外死亡的消息,并在茶会结束后直面了贫穷、死亡,开始思考人生的故事。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情节并不强烈的故事,却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曼斯菲尔德在这篇小说中精心安排了三个事件。阳光明媚的清晨,薛立丹一家吃过早饭开始为今天的花园茶会忙碌。少女萝拉尤为兴奋,安排着茶会的事项,因为“她乐意管事”(1)。萝拉先和搭帐篷的工人商讨放帐篷的地方,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工人阶级,这些工人是那么的友好随和,甚至比上层阶级“傻头傻脑的青年们强多了”(3)。接着高德伯糕点店的人来送茶会上的点心。糕点店的伙计告诉大家一个吓人的消息,一个年轻的车夫今天早上遭了难。在大门外死了人,萝拉十分震惊,希望可以停止茶会。母亲和乔丝得知萝拉的想法后,表现出一模一样的行为。她们都认为萝拉很不通情理。说不过乔丝,更拗不过母亲,萝拉就此作罢,一场完美的茶会还是如期举行了。茶会结束后,薛太太看着桌子上没有动过的点心“灵机一动”,让萝拉把这些东西送到那个可怜人的家中。萝拉走进马路对面的胡同,走进车夫破旧、狭小、低矮的房子。这是萝拉第一次面对死亡,她眼中“酣睡”的车夫是“奇妙的、美丽的”(17)。逃到屋外的萝拉还是哭了,她问前来接她的哥哥劳利人生是什么,但终究没有说出自己的答案。这就是故事的最后一个事件,也是故事的结尾。
淡化情节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使得其短篇小说“更加注重对人物,事件,场景的细腻描写”(康晓婷 61)而非说教,从平淡的事物中引出深刻的含意。结尾曼斯菲尔德选择沉默,而非借助萝拉或劳利之口说出人生的真谛。
2.场景对比
一部结构严谨的小说其场景的设定与故事发展的脉络始终保持一致(白凤欣 44)。《花园茶会》中的场景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当中,故事也跟着场景的变化从花园来到了厨房,最终走向了马路对面烟熏火燎的胡同。花园和厨房都属于薛立丹家的豪宅,而被穷人占据的胡同则是一个与豪宅格格不入的所在。曼斯菲尔尔德通过场景的对比引发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对生活进行反思,从而揭示了她关于人生意义这一小说主题的看法。
茶会当日的天气真是恰如人意,刚修整过的草坪和玫瑰形花坛中的矢车菊 “都似乎在发光”(1),好一派热闹欢愉的景象。在这样欢快的气氛中,萝拉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工人。商讨中工人们一个个都在微笑,让这个早晨都变得美妙多了。这是萝拉第一次亲密接触来自家门外面的工人,他们似乎和母亲形容的不一致。正当萝拉沉浸在当女工的欢欣中时,一通电话把她拉回了屋内。接完电话,萝拉帮母亲把三明治口味的单子送到厨房,好让厨娘照着准备。在厨房,萝拉从糕点店伙计的口中听说了那件吓人的事情。这是萝拉第二次接触外面的事情,它不怀好意地侵入到这座豪宅,打破了茶会准备中欢愉的气氛。接着,曼斯菲尔德把视线从花园转到了马路对面,山坡下面的那条胡同。那么多“简陋的漆成巧克力色的小房子”挤在一个胡同里,和薛宅隔着一条马路,“那么刺眼,根本没有权利来作邻居”(10)。茶会结束后,萝拉终于有机会走出自家的豪宅,走进杂乱的外面世界。在那里,她不仅直面贫穷,还直面了死亡。
萝拉连华丽的衣帽都没来得及换,就从欢闹盛大的花园茶会来到了贫穷胡同。从富有到贫穷,从明亮到昏暗,从欢乐到悲伤,萝拉受到了巨大的震动。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她不禁要问什么是人生。曼斯菲尔德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使得萝拉和读者随着小说的结束开始思考人生。
3.多样象征
曼斯菲尔德对象征手法十分重视,象征在她看来不仅是对作品人物性格的隐喻,更是人所处环境的一种暗示(徐晗 22)。在《花园茶会》这部短篇小说中,曼斯菲尔德也使用了丰富的象征。花园里的玫瑰花、卡拉卡树以及茶会本身,都被曼斯菲尔德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花园茶会》中,一开头的玫瑰意象即象征着天国之富丽堂皇。花园里种植了茶会上最引人瞩目的玫瑰一夜之间竟开放了几百朵,被压弯的绿色花茎,“仿佛接受过仙人的拜访”(1)。花园中除了娇艳欲滴的花朵,曼斯菲尔德还花费了一些笔墨描述了高大的卡拉卡树。那些可爱的树拥有宽大、发亮的叶子,如同“长在荒岛上的树,骄傲,孤独,在沉默的辉煌里把树叶和果实举向太阳”(3)。可曼斯菲尔德在注释中写到,卡拉卡树是一种新西兰树木,种子蒸熟干燥后可食,生时有毒。在卡拉卡树高大光辉的形象背后却隐藏着危险,这是否也预示着喧闹盛大的花园茶会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变数。《花园茶会》中最大的象征就是这个“园会”。薛宅花园中种植的玫瑰一夜齐放,犹如仙人拜访过,不禁让人想到花团锦簇的伊甸园。不幸的是在花园里长着棵“智慧树”,卡拉卡树,萝拉心里也长着棵卡拉卡树,时刻威胁天真者的快乐,要将她拉向事实与真相。小说最后,萝拉吃下智慧果,她知晓了人间的痛苦——贫穷与死亡。她痛苦地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人生是不是——”(10)。萝拉在花园茶会后走入了社会,了解了社会残酷的另一面,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花园茶会》中表现的淡化情节、场景对比以及多样象征与所叙述的故事完美地融为一体。她那不露痕迹的叙述将主人公和读者引入另一个世界,利用场景的对比引发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通过“成人礼”一般的花园茶会实现了主人公的成长。
参考文献:
白凤欣:《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早秋>之叙事手法探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6期,第43-5页。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选》,陈良廷,郑启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康晓婷:《由<莳萝泡菜>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60-2页。
徐晗:《论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2年。
【关键词】:《花园茶会》;淡化情节;场景对比;多样象征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是英国短篇小说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位出生在新西兰的女作家,虽英年早逝,却因其作品的非凡艺术魅力而蜚声于世。在长篇小说大为流行的时代,曼斯菲尔德仅靠短篇小说在英国文坛占领一席之地,故被称为“英国短篇小说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
1922年短篇小说《花园茶会》发表,讲述了一个单纯而执拗的富家女子萝拉,在经过“成人礼”一般的茶会之后,勇敢地接近外面的世界,接触贫穷、直面死亡,进而引发了她对贫穷、死亡和人生的思考。清新隽永的文字,细腻入微的描写,发人深省的主题吸引读者一步步走进小说,走进人物,陷入沉思。本文旨在从淡化情节、场景对比、多样象征三个方面探讨曼斯菲尔德在《花园茶会》中所表现的艺术手法,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1.淡化情节
《花园茶会》讲述了富家千金萝拉在兴奋地筹备茶会的过程中得知一个年轻车夫意外死亡的消息,并在茶会结束后直面了贫穷、死亡,开始思考人生的故事。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情节并不强烈的故事,却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曼斯菲尔德在这篇小说中精心安排了三个事件。阳光明媚的清晨,薛立丹一家吃过早饭开始为今天的花园茶会忙碌。少女萝拉尤为兴奋,安排着茶会的事项,因为“她乐意管事”(1)。萝拉先和搭帐篷的工人商讨放帐篷的地方,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工人阶级,这些工人是那么的友好随和,甚至比上层阶级“傻头傻脑的青年们强多了”(3)。接着高德伯糕点店的人来送茶会上的点心。糕点店的伙计告诉大家一个吓人的消息,一个年轻的车夫今天早上遭了难。在大门外死了人,萝拉十分震惊,希望可以停止茶会。母亲和乔丝得知萝拉的想法后,表现出一模一样的行为。她们都认为萝拉很不通情理。说不过乔丝,更拗不过母亲,萝拉就此作罢,一场完美的茶会还是如期举行了。茶会结束后,薛太太看着桌子上没有动过的点心“灵机一动”,让萝拉把这些东西送到那个可怜人的家中。萝拉走进马路对面的胡同,走进车夫破旧、狭小、低矮的房子。这是萝拉第一次面对死亡,她眼中“酣睡”的车夫是“奇妙的、美丽的”(17)。逃到屋外的萝拉还是哭了,她问前来接她的哥哥劳利人生是什么,但终究没有说出自己的答案。这就是故事的最后一个事件,也是故事的结尾。
淡化情节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使得其短篇小说“更加注重对人物,事件,场景的细腻描写”(康晓婷 61)而非说教,从平淡的事物中引出深刻的含意。结尾曼斯菲尔德选择沉默,而非借助萝拉或劳利之口说出人生的真谛。
2.场景对比
一部结构严谨的小说其场景的设定与故事发展的脉络始终保持一致(白凤欣 44)。《花园茶会》中的场景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当中,故事也跟着场景的变化从花园来到了厨房,最终走向了马路对面烟熏火燎的胡同。花园和厨房都属于薛立丹家的豪宅,而被穷人占据的胡同则是一个与豪宅格格不入的所在。曼斯菲尔尔德通过场景的对比引发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对生活进行反思,从而揭示了她关于人生意义这一小说主题的看法。
茶会当日的天气真是恰如人意,刚修整过的草坪和玫瑰形花坛中的矢车菊 “都似乎在发光”(1),好一派热闹欢愉的景象。在这样欢快的气氛中,萝拉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工人。商讨中工人们一个个都在微笑,让这个早晨都变得美妙多了。这是萝拉第一次亲密接触来自家门外面的工人,他们似乎和母亲形容的不一致。正当萝拉沉浸在当女工的欢欣中时,一通电话把她拉回了屋内。接完电话,萝拉帮母亲把三明治口味的单子送到厨房,好让厨娘照着准备。在厨房,萝拉从糕点店伙计的口中听说了那件吓人的事情。这是萝拉第二次接触外面的事情,它不怀好意地侵入到这座豪宅,打破了茶会准备中欢愉的气氛。接着,曼斯菲尔德把视线从花园转到了马路对面,山坡下面的那条胡同。那么多“简陋的漆成巧克力色的小房子”挤在一个胡同里,和薛宅隔着一条马路,“那么刺眼,根本没有权利来作邻居”(10)。茶会结束后,萝拉终于有机会走出自家的豪宅,走进杂乱的外面世界。在那里,她不仅直面贫穷,还直面了死亡。
萝拉连华丽的衣帽都没来得及换,就从欢闹盛大的花园茶会来到了贫穷胡同。从富有到贫穷,从明亮到昏暗,从欢乐到悲伤,萝拉受到了巨大的震动。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她不禁要问什么是人生。曼斯菲尔德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使得萝拉和读者随着小说的结束开始思考人生。
3.多样象征
曼斯菲尔德对象征手法十分重视,象征在她看来不仅是对作品人物性格的隐喻,更是人所处环境的一种暗示(徐晗 22)。在《花园茶会》这部短篇小说中,曼斯菲尔德也使用了丰富的象征。花园里的玫瑰花、卡拉卡树以及茶会本身,都被曼斯菲尔德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花园茶会》中,一开头的玫瑰意象即象征着天国之富丽堂皇。花园里种植了茶会上最引人瞩目的玫瑰一夜之间竟开放了几百朵,被压弯的绿色花茎,“仿佛接受过仙人的拜访”(1)。花园中除了娇艳欲滴的花朵,曼斯菲尔德还花费了一些笔墨描述了高大的卡拉卡树。那些可爱的树拥有宽大、发亮的叶子,如同“长在荒岛上的树,骄傲,孤独,在沉默的辉煌里把树叶和果实举向太阳”(3)。可曼斯菲尔德在注释中写到,卡拉卡树是一种新西兰树木,种子蒸熟干燥后可食,生时有毒。在卡拉卡树高大光辉的形象背后却隐藏着危险,这是否也预示着喧闹盛大的花园茶会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变数。《花园茶会》中最大的象征就是这个“园会”。薛宅花园中种植的玫瑰一夜齐放,犹如仙人拜访过,不禁让人想到花团锦簇的伊甸园。不幸的是在花园里长着棵“智慧树”,卡拉卡树,萝拉心里也长着棵卡拉卡树,时刻威胁天真者的快乐,要将她拉向事实与真相。小说最后,萝拉吃下智慧果,她知晓了人间的痛苦——贫穷与死亡。她痛苦地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人生是不是——”(10)。萝拉在花园茶会后走入了社会,了解了社会残酷的另一面,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花园茶会》中表现的淡化情节、场景对比以及多样象征与所叙述的故事完美地融为一体。她那不露痕迹的叙述将主人公和读者引入另一个世界,利用场景的对比引发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通过“成人礼”一般的花园茶会实现了主人公的成长。
参考文献:
白凤欣:《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早秋>之叙事手法探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6期,第43-5页。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选》,陈良廷,郑启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康晓婷:《由<莳萝泡菜>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60-2页。
徐晗:《论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