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的语文课,我正与同学们讨论练习题,忽然,从墙角处传来“蜗牛、蜗牛”的声音,同学们都转过头,好奇地说:“在哪?在哪?”我急忙上前,发现一位男同学抓了好多蜗牛,好几个已经爬出了昆虫盒。“是把蜗牛请出教室,还是……”我正犹豫着,只见同学们一个个羡慕而又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我放弃了原来的打算。“我们班今天来了稀客,老师对蜗牛的了解是个门外汉,你们能帮助我吗?”
别开生面的表白,使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最吸引孩子们的莫过于我合情合理的求助。学生们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一边讨论,一边记录,及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不时,还有同学模仿蜗牛的爬行,一串串有趣的动作牵动了所有同学的笑神经,快乐的氛围在教室里弥漫开来。我知道,孩子们的心境此时定是快乐的,无所顾忌的。
原本打算在一番细致的观察后就带领学生写作,也不知从哪里来的灵感,使我撇开了预设,干脆让学生探究一下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帮助我这个外行的老师成为“蜗牛专家”。
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虽然老师已过而立之年,但对昆虫的了解,特别是蜗牛,是知之甚少,现在请大家帮助我,让我迅速进步。”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请求激起了学生的表现欲。
一位矮个儿的男生说:“老师也有不懂的时候,那我可要当一回老师了,让老师当一回学生了,不知孺子可教否?”教室里一阵大笑,该学生调皮地做了一个鬼脸后,便正色大声地说:“蜗牛的身体很柔软,外面生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右旋或左旋,壳内贴着一层外套膜。头部有触角两对,前面一对比较短,后面一对比较长,顶端有眼,身体的腹面扁平,肌肉很发达,形成腹足,这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蜗牛在墙壁、桌面等处爬过以后,总是留下一条清晰的痕迹。”
我虚心地听着,等学生说完,连声说:“你教了我好多知识啊!”并带头鼓起掌来。更多的学生发言了,一个个“发现”接踵而来。
——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在墙角、树下、草丛、菜叶上,常常能够找到蜗牛。
——蜗牛爱吃植物的茎和叶,是害虫。
——蜗牛的腹足先伸长,再收缩,一伸一缩前进,身后会留下一条痕迹。
——蜗牛的腹足真神奇,在光滑的玻璃上,在粗糙的枝干上,它都能爬行,甚至在一根细绳上,蜗牛也能顺绳而上。
——蜗牛虽然爬得慢,但我们进行了蜗牛赛跑,真有趣。
——我们还进行了蜗牛爬“钢丝”比赛呢!
……
学生们不住地说着,我也不停地将关键词写在黑板能上能下,不到一刻钟,竟有二十一种发现“诞生”。在宽松的课堂情境中,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收获着成功。
平时,我们总说习作难教,学生不知从何下笔,习作水平难道是靠几本作文集能提高的吗?习作来自生活,对生活的细节观察,从平凡中见真知,经验的积累才是写作的素材。我蓦然觉得,今天的课堂已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轻松观察,愉悦交流,快乐动手的习作平台。为了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契机,我跟学生讲:“大家的发现都是一流的,现在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的发现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没有更多的诸如布局谋篇的老生常谈的指导,我告诉他们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习作就是我发现我来写。学生们竟文思泉涌,飞笔疾书,教室里只听到钢笔在稿纸上的“刷刷”声。半小时后,同学们纷纷收笔,一篇篇视角独特,活灵活现的文章展现在我的眼前。同学们笔下有的蜗牛栩栩如生,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活泼可爱,有的机智勇敢,形形色色的蜗牛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为烙印,成为孩子眼中的明星。
反思: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最大困难就是学生无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凭着手中几本作文集,绞尽脑汁,闭门造车,七拼八凑写成文章,完成任务交差。这样的文章哪谈得上真实,更别说有感情了。怎样才能“无中生有”呢?
一、 从学生的喜好出发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情境、经历情境、体验情境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方式。如教学时,我选择了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蜗牛爬出来了”这一事件,推翻了原来的计划,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小动物的热情,引发学生争相表述有关“蜗牛”知识的欲望和激情,唤醒学生已储备的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写作奠定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学实践促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真谛。
二、循序渐进,从“帮”到“让”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还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歇。”孩子自有孩子的生活,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微不足道,但那也是生活啊。可是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已经习以为常,没有新奇感,根本谈不上感悟生活。常常对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视而不见,导致很多同学只能把过程记录下来,像是“流水账”似的,干巴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尝试进行了一些“材料创生”活动,如让学生去种大蒜,买西瓜讨价还价,帮妈妈买蔬菜,养小金鱼,替爷爷洗脚……不少同学通过细致地观察,交上了满意的习作,但仍有不少学生收获甚微,再后来,大家只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对作文又开始厌倦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次,一位学生出了个动作哑谜,关键处他放慢动作,还时不时将重点动作重复表演,学生马上猜到了。笔者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他一边模仿动作,一边讲解。另外同学及时补充自己的发现,居然毫无遗漏地再现了同学的表演。后来大家写作文时不但写出了看到的,听到的,还把想到的也写上去了,而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令人惊喜的是,平时作文平平的同学的作文居然也精彩起来了。
于是,我“顿悟”——故事情节需要放慢镜头,也需要回放!平时光是让学生整体去观察,那只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不去分解了看,还是写不出好作文的。于是我又找到新的办法,那就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技巧。
如上“蜗牛”的作文课,我首先请同学说说想观察蜗牛的哪些方面,并及时板书,而且提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针对性观察,如蜗牛的外表、活动、吃食物等,时不时告诉大家,注意记住自己的想法。事后还进行及时采访:看到同学模仿蜗牛爬行时,你心里想些什么?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蜗牛走“钢丝绳”出现险象时,你有怎样的反应?同学们又有什么表情动作呢?猜猜他此时会想什么?你的蜗牛获得赛跑比赛成功或失败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老师的提醒与提问,起到了帮助学生回忆,帮助学生观察的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三、 其实“准备”,有时就是“不准备”
很多老师在课前总是精心设计,刻意准备。可一到了课堂,不是发现准备的内容不想宜,就是准备的材料或项目不够,要么就是准备的材料使用的效果不好。其实,我们老师的准备也得学会“留白”,就像思维一样,给它一定自由变化的空间,以留在课堂中去即时应对。课堂中的很多随机变化是我们无法准备的。我们老师必须凭借一写的教学机智去随机处理,而此时此刻迸发的教学灵感与处理机智是你所无法准备的,也是更有价值的。我们的“准备”有时就得“不准备”,要在“不准备”间去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教学经验。
附:学生作文
蜗牛走“钢丝”
杭州市余杭区仓前镇中心小学程璐
大家都看过走钢丝的节目,有没有看过蜗牛走钢丝呢?
我们给蜗牛走的钢丝其实是一根细棉线。我们第一次把蜗牛放在“钢丝”上,它马上掉下来,一连几次都没有成功,怎么办呢?
我突然有了好点子,在“钢丝”的一头系上苹果片。果然蜗牛在“钢丝”上站住了,只见它探出了小脑袋,两对触角一伸一缩,顶端的眼睛东张西望,四处侦探敌情。它见四处没有情况,便不紧不慢地沿着“钢丝”爬向苹果。
“啊!”旁边的女同学发出一声尖叫,只见蜗牛成了“倒挂金钟”,险些从“钢丝”上摔下来,我也急出了一手心的汗,但蜗牛却不慌不忙地一边调整自己的身体,一边缓慢地前进。我们不禁为其加油。虽然途中好几次险象环生,蜗牛总是处事不惊,不紧不慢地应付解决。倒是我们担心得好几次都把心堵到了嗓子眼。
终于,蜗牛战胜了困难,到达了目的地。我们也长吁了一口气,“胜利啦!”教室里一片欢腾。
别开生面的表白,使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最吸引孩子们的莫过于我合情合理的求助。学生们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一边讨论,一边记录,及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不时,还有同学模仿蜗牛的爬行,一串串有趣的动作牵动了所有同学的笑神经,快乐的氛围在教室里弥漫开来。我知道,孩子们的心境此时定是快乐的,无所顾忌的。
原本打算在一番细致的观察后就带领学生写作,也不知从哪里来的灵感,使我撇开了预设,干脆让学生探究一下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帮助我这个外行的老师成为“蜗牛专家”。
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虽然老师已过而立之年,但对昆虫的了解,特别是蜗牛,是知之甚少,现在请大家帮助我,让我迅速进步。”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请求激起了学生的表现欲。
一位矮个儿的男生说:“老师也有不懂的时候,那我可要当一回老师了,让老师当一回学生了,不知孺子可教否?”教室里一阵大笑,该学生调皮地做了一个鬼脸后,便正色大声地说:“蜗牛的身体很柔软,外面生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右旋或左旋,壳内贴着一层外套膜。头部有触角两对,前面一对比较短,后面一对比较长,顶端有眼,身体的腹面扁平,肌肉很发达,形成腹足,这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蜗牛在墙壁、桌面等处爬过以后,总是留下一条清晰的痕迹。”
我虚心地听着,等学生说完,连声说:“你教了我好多知识啊!”并带头鼓起掌来。更多的学生发言了,一个个“发现”接踵而来。
——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在墙角、树下、草丛、菜叶上,常常能够找到蜗牛。
——蜗牛爱吃植物的茎和叶,是害虫。
——蜗牛的腹足先伸长,再收缩,一伸一缩前进,身后会留下一条痕迹。
——蜗牛的腹足真神奇,在光滑的玻璃上,在粗糙的枝干上,它都能爬行,甚至在一根细绳上,蜗牛也能顺绳而上。
——蜗牛虽然爬得慢,但我们进行了蜗牛赛跑,真有趣。
——我们还进行了蜗牛爬“钢丝”比赛呢!
……
学生们不住地说着,我也不停地将关键词写在黑板能上能下,不到一刻钟,竟有二十一种发现“诞生”。在宽松的课堂情境中,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收获着成功。
平时,我们总说习作难教,学生不知从何下笔,习作水平难道是靠几本作文集能提高的吗?习作来自生活,对生活的细节观察,从平凡中见真知,经验的积累才是写作的素材。我蓦然觉得,今天的课堂已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轻松观察,愉悦交流,快乐动手的习作平台。为了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契机,我跟学生讲:“大家的发现都是一流的,现在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的发现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没有更多的诸如布局谋篇的老生常谈的指导,我告诉他们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习作就是我发现我来写。学生们竟文思泉涌,飞笔疾书,教室里只听到钢笔在稿纸上的“刷刷”声。半小时后,同学们纷纷收笔,一篇篇视角独特,活灵活现的文章展现在我的眼前。同学们笔下有的蜗牛栩栩如生,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活泼可爱,有的机智勇敢,形形色色的蜗牛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为烙印,成为孩子眼中的明星。
反思: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最大困难就是学生无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凭着手中几本作文集,绞尽脑汁,闭门造车,七拼八凑写成文章,完成任务交差。这样的文章哪谈得上真实,更别说有感情了。怎样才能“无中生有”呢?
一、 从学生的喜好出发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情境、经历情境、体验情境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方式。如教学时,我选择了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蜗牛爬出来了”这一事件,推翻了原来的计划,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小动物的热情,引发学生争相表述有关“蜗牛”知识的欲望和激情,唤醒学生已储备的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写作奠定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学实践促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真谛。
二、循序渐进,从“帮”到“让”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还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歇。”孩子自有孩子的生活,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微不足道,但那也是生活啊。可是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已经习以为常,没有新奇感,根本谈不上感悟生活。常常对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视而不见,导致很多同学只能把过程记录下来,像是“流水账”似的,干巴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尝试进行了一些“材料创生”活动,如让学生去种大蒜,买西瓜讨价还价,帮妈妈买蔬菜,养小金鱼,替爷爷洗脚……不少同学通过细致地观察,交上了满意的习作,但仍有不少学生收获甚微,再后来,大家只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对作文又开始厌倦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次,一位学生出了个动作哑谜,关键处他放慢动作,还时不时将重点动作重复表演,学生马上猜到了。笔者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他一边模仿动作,一边讲解。另外同学及时补充自己的发现,居然毫无遗漏地再现了同学的表演。后来大家写作文时不但写出了看到的,听到的,还把想到的也写上去了,而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令人惊喜的是,平时作文平平的同学的作文居然也精彩起来了。
于是,我“顿悟”——故事情节需要放慢镜头,也需要回放!平时光是让学生整体去观察,那只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不去分解了看,还是写不出好作文的。于是我又找到新的办法,那就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技巧。
如上“蜗牛”的作文课,我首先请同学说说想观察蜗牛的哪些方面,并及时板书,而且提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针对性观察,如蜗牛的外表、活动、吃食物等,时不时告诉大家,注意记住自己的想法。事后还进行及时采访:看到同学模仿蜗牛爬行时,你心里想些什么?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蜗牛走“钢丝绳”出现险象时,你有怎样的反应?同学们又有什么表情动作呢?猜猜他此时会想什么?你的蜗牛获得赛跑比赛成功或失败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老师的提醒与提问,起到了帮助学生回忆,帮助学生观察的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三、 其实“准备”,有时就是“不准备”
很多老师在课前总是精心设计,刻意准备。可一到了课堂,不是发现准备的内容不想宜,就是准备的材料或项目不够,要么就是准备的材料使用的效果不好。其实,我们老师的准备也得学会“留白”,就像思维一样,给它一定自由变化的空间,以留在课堂中去即时应对。课堂中的很多随机变化是我们无法准备的。我们老师必须凭借一写的教学机智去随机处理,而此时此刻迸发的教学灵感与处理机智是你所无法准备的,也是更有价值的。我们的“准备”有时就得“不准备”,要在“不准备”间去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教学经验。
附:学生作文
蜗牛走“钢丝”
杭州市余杭区仓前镇中心小学程璐
大家都看过走钢丝的节目,有没有看过蜗牛走钢丝呢?
我们给蜗牛走的钢丝其实是一根细棉线。我们第一次把蜗牛放在“钢丝”上,它马上掉下来,一连几次都没有成功,怎么办呢?
我突然有了好点子,在“钢丝”的一头系上苹果片。果然蜗牛在“钢丝”上站住了,只见它探出了小脑袋,两对触角一伸一缩,顶端的眼睛东张西望,四处侦探敌情。它见四处没有情况,便不紧不慢地沿着“钢丝”爬向苹果。
“啊!”旁边的女同学发出一声尖叫,只见蜗牛成了“倒挂金钟”,险些从“钢丝”上摔下来,我也急出了一手心的汗,但蜗牛却不慌不忙地一边调整自己的身体,一边缓慢地前进。我们不禁为其加油。虽然途中好几次险象环生,蜗牛总是处事不惊,不紧不慢地应付解决。倒是我们担心得好几次都把心堵到了嗓子眼。
终于,蜗牛战胜了困难,到达了目的地。我们也长吁了一口气,“胜利啦!”教室里一片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