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回族形成与成长过程中与中华民族大家庭凝结成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他们心系中华,并且在民族成长过程中具有开放、沟通、兼容的民族特点,使得这一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具有善于沟通的对外交往的亲合力。
关键词: 回族 亲和力 发展历程
回族是中华大地上一支独特的具有许多优良传统和文化习俗的民族,他们形成于唐宋元时期,是西方的阿拉伯民族与华夏民族(主体是汉族)不断融合而成长起来的民族,这一民族经过一代代融汇了西方的阿拉伯文化与东方的儒家文化的智慧,形成了两种文化形成互补的优势。在其形成和成长过程中,这一民族心向中华,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紧紧与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命运和前途结合,而且,这个民族的开放、兼容性,在与包括与汉族其他民族兄弟交往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交往、团结的经验,表现出了这个民族善于沟通的对外交往的亲和力。
一、回族融入中华大家庭的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时期与世界史上的阿拉伯帝国时期是同一时期存在的文明帝国,也是两种文化交流、交融的鼎盛时期。从大唐开始,西亚、中亚的阿拉伯商人、传教士、学者、使者、能工巧匠就连绵不断地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后来不断迁徙到中国各地。宋元时期,随着中国对外交往对外贸易的增多,阿拉伯人迁徙到中国的现象越来越多。他们所到之处,马上就能与当地的汉族和谐相处,相互帮助。很快,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商人与当地的汉族女子通婚,繁衍后代,这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回族。他们经过世代的繁衍成长,融会贯通了阿拉伯文化和东方的汉儒文化,使得回族秉承了两种文化的优势,他们既从父辈们那里继承了善经商、善贸易、善科技、数学、天文、医学的基因,当然还有伊斯兰教精神,又从母辈们那里得到了汉儒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天地宽广之胸怀。
《古兰经》教导人们要去恶从善、要亲爱他人。它宣传人要尊重天下尊重自然,善意待人、要诚信、要宽容……从回族形成后,穆斯林们在中国不传教、不攻击包括汉儒思想在内的其他文化思想。
中国的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和为贵”,人要以诚信为本,仁者爱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两种文化有很多相同,都是教导人们如何在精神道德方面进行修养,这是回族与中华大家庭能够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原因所在。
由于回族的形成是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的结果,他们的父辈与母辈相结合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因此回族形成时就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命运体。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强大,回族有极其重要的贡献。
二、回族的开放、兼容性
由于回族的文化得到来自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双重浸润,因此这个民族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包容性。
由于回族的祖先是从遥远的阿拉伯帝国迁徙而来的,他们原本是阿拉伯的游牧民族、一个善经商的民族,但他们到达的中国却是一个固守家园的农耕民族,在与汉女子通婚后,赖以生存的经商的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可能行不通,随着不断迁徙、定居,他们亦农亦商、亦农亦工,很快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因此,他们在本民族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兼容并蓄,吸收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的文明,因此使这个民族得以在祖国各地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友好共生,从来没有发生一起分裂民族、分裂国家的事件。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基金的繁荣及城镇化的发展,各民族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各地都能看到回族同胞参与市场经济的活跃身影。在笔者所在的城市沈阳,回族是最早参与市场经济的群体之一,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就下海经商,最早进入广州深圳,现在有的人在国外建起了实体。在城市,中华老字号熠熠生辉,回族经营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家店铺,浓郁的穆斯林特色吸引着祖国各地的群众。
在乡村,回族群众亦农亦商。凭借着距离沈阳市郊的便利条件,成为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地。他们与汉族一起,实行集约化大生产,源源不断地进行粮食、蔬菜、牛羊、乳制品的生产、供应、销售服务。
回族的亲和力还表现在与其他民族兄弟交往时热情大方,秉承着伊斯兰的“散给”精神,与人交往不吝啬、以诚待人,并好客大方。
在民族观念上,基本认同“天下回回是一家”的观念,但在现今的民族交融和交往中,在信守伊斯兰教义的同时,他们认为自己是穆斯林,却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下的一个家庭成员,56个民族之一。
回族的开放兼容,使回族善于沟通、善于交往,具有亲和力。
本文是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散居回族社区文化变迁中的“三力”优势研究-以沈阳为例”,编号L14BMZ004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 回族 亲和力 发展历程
回族是中华大地上一支独特的具有许多优良传统和文化习俗的民族,他们形成于唐宋元时期,是西方的阿拉伯民族与华夏民族(主体是汉族)不断融合而成长起来的民族,这一民族经过一代代融汇了西方的阿拉伯文化与东方的儒家文化的智慧,形成了两种文化形成互补的优势。在其形成和成长过程中,这一民族心向中华,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紧紧与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命运和前途结合,而且,这个民族的开放、兼容性,在与包括与汉族其他民族兄弟交往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交往、团结的经验,表现出了这个民族善于沟通的对外交往的亲和力。
一、回族融入中华大家庭的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时期与世界史上的阿拉伯帝国时期是同一时期存在的文明帝国,也是两种文化交流、交融的鼎盛时期。从大唐开始,西亚、中亚的阿拉伯商人、传教士、学者、使者、能工巧匠就连绵不断地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后来不断迁徙到中国各地。宋元时期,随着中国对外交往对外贸易的增多,阿拉伯人迁徙到中国的现象越来越多。他们所到之处,马上就能与当地的汉族和谐相处,相互帮助。很快,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商人与当地的汉族女子通婚,繁衍后代,这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回族。他们经过世代的繁衍成长,融会贯通了阿拉伯文化和东方的汉儒文化,使得回族秉承了两种文化的优势,他们既从父辈们那里继承了善经商、善贸易、善科技、数学、天文、医学的基因,当然还有伊斯兰教精神,又从母辈们那里得到了汉儒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天地宽广之胸怀。
《古兰经》教导人们要去恶从善、要亲爱他人。它宣传人要尊重天下尊重自然,善意待人、要诚信、要宽容……从回族形成后,穆斯林们在中国不传教、不攻击包括汉儒思想在内的其他文化思想。
中国的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和为贵”,人要以诚信为本,仁者爱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两种文化有很多相同,都是教导人们如何在精神道德方面进行修养,这是回族与中华大家庭能够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原因所在。
由于回族的形成是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的结果,他们的父辈与母辈相结合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因此回族形成时就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命运体。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强大,回族有极其重要的贡献。
二、回族的开放、兼容性
由于回族的文化得到来自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双重浸润,因此这个民族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包容性。
由于回族的祖先是从遥远的阿拉伯帝国迁徙而来的,他们原本是阿拉伯的游牧民族、一个善经商的民族,但他们到达的中国却是一个固守家园的农耕民族,在与汉女子通婚后,赖以生存的经商的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可能行不通,随着不断迁徙、定居,他们亦农亦商、亦农亦工,很快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因此,他们在本民族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兼容并蓄,吸收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的文明,因此使这个民族得以在祖国各地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友好共生,从来没有发生一起分裂民族、分裂国家的事件。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基金的繁荣及城镇化的发展,各民族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各地都能看到回族同胞参与市场经济的活跃身影。在笔者所在的城市沈阳,回族是最早参与市场经济的群体之一,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就下海经商,最早进入广州深圳,现在有的人在国外建起了实体。在城市,中华老字号熠熠生辉,回族经营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家店铺,浓郁的穆斯林特色吸引着祖国各地的群众。
在乡村,回族群众亦农亦商。凭借着距离沈阳市郊的便利条件,成为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地。他们与汉族一起,实行集约化大生产,源源不断地进行粮食、蔬菜、牛羊、乳制品的生产、供应、销售服务。
回族的亲和力还表现在与其他民族兄弟交往时热情大方,秉承着伊斯兰的“散给”精神,与人交往不吝啬、以诚待人,并好客大方。
在民族观念上,基本认同“天下回回是一家”的观念,但在现今的民族交融和交往中,在信守伊斯兰教义的同时,他们认为自己是穆斯林,却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下的一个家庭成员,56个民族之一。
回族的开放兼容,使回族善于沟通、善于交往,具有亲和力。
本文是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散居回族社区文化变迁中的“三力”优势研究-以沈阳为例”,编号L14BMZ004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