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喜爱客家山歌的缘由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客家山歌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娱乐、审美价值。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本文认为客家山歌流传发展至今,一直受到中外乡亲父老的厚爱,成为独树一帜的民间音乐,主要原于它的三个特点: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的流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是客家乡亲情感联系的纽带。
  [关键词]历史渊源 群众性基础 情感纽带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歌曲,是客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为丰富, 具有极高的娱乐、审美价值。历史上,客家人的文娱生活主要以唱山歌为主,现在依然是客家乡亲文娱生活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本文认为客家山歌流传发展至今,一直受到中外乡亲父老的厚爱,成为独树一帜的民间音乐瑰宝,主要源于它的三个特点1、深厚的历史渊源;2、它的流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3、是客家乡亲情感联系的纽带;以下从这三方面详细剖析客家山歌的发展特点。
  一.客家山歌深厚的历史渊源
  客家山歌的发展史与客家民系的发展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原汉族因为战乱、灾害等原因而发生过多次迁徙。南迁而来的中原汉人与赣、闽、粤交界地区的土著畲、瑶民族以及疍民等长期在一起生产、生活、通婚,逐渐融合而成为具有独特文化(以客家方言为主要特徵)的一个汉族支系——客家民系。在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大迁徙而来的中原汉人带来了祖籍腹地的文化层次较高的中原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较为显著的现象,而且也是汉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吐故纳新的重要动力。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中,他们与当地的土著人一起,创造了熔铸南北文化于一炉、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先进的中原文化、吴文化,包括诗词和民歌,与本地的歌谣相融合而成为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它的赋、比、兴手法可溯源至先秦十五国风,歌词近似竹枝词,保存了许多古代中原文化,有十五国风和吴歌的古韵,融合了广府文化内容,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交流感情、娱乐身心、鼓舞斗志,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生动传神,流畅自然,世代相传。客家山歌剧《挽水西流》、《等郎妹》,中国首部客家山歌剧电影《啼笑冤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著名剧目。客家山歌大师级人物——编剧:夏浓、罗锐曾、廖武、林文祥;作曲:蔡英辉、滕仲英;传承人:汤明哲、余耀南;表演艺术家:张振坤、熊丽梅、蓝小田、胡电明、徐秋菊、田丽梅、赵文有、王映楼,击乐大师李曾,年轻一代的有李莉、杨苑玲、潘倩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都是客家山歌发展长河中耀眼的明星,为山歌艺术的发扬和传承留下浓墨重彩的笔迹。
  二.客家山歌的流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
  客家人不分农村城市、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高兴就唱,民众既是歌者也是听众,演唱形式自由多样,形成城乡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下面主要以客家地区、海外地区、广州地区三个地方开展客家山歌活动的情况进一步体现客家山歌在流传中广泛的群众性基础。
  客家地区——梅州、河源以及韶关﹑惠州大部分地区居住的基本都是客家人。客家文化自从中原地区迁往南方以来,在音乐方面主要流传的是客家山歌,这些地区解放后每个县、区都成立了客家山歌剧团,地方政府还请民间老艺人到各个生产队或居民集中点进行客家山歌说唱和传颂,在宣传、普及、娱乐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民间,群众自发性的客家山歌歌会、比赛等活动此起彼伏,如每年八月中秋节举行的山歌大赛已成为当地的老牌音乐盛会。以前,老一辈山歌老艺人(有些出色的老山歌手是盲人)经常用山歌唱颂古代历史故事和民间趣事,非常吸引小孩子们模仿、学唱,山歌便自然地广泛流传下来。近年来,由于老艺人们已存世不多,这种流传方式日渐式微。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把客家文化教育列入客家地区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中,让客家山歌在下一代中得到普及。目前,通过现代的传播媒体和当代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客家山歌的推广和流传达到积极、明显的效果。
  海外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流的门户打开,在文化方面尤为突出。各地的客家山歌剧团出外访问、交流演出的足迹踏遍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毛里求斯以及港澳台等地。长居国外的华人当中,客家乡亲数量众多,他们对客家山歌这种优美动听的乡音尤为喜爱,思乡、爱国的热情在山歌动人的旋律感染下进一步升华,纷纷在国外组织众多的山歌社团,广泛开展客家山歌展演、联谊活动,为客家山歌在海外的传播、交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广州地区——清乾嘉第一批客家人从梅州地区辗转来穗一直至今,广东客家人聚集的地区(包括梅州、河源以及韶关、惠州)还不停向广州输送客家人,据统计,目前广州地区的客家人不少于200万,其中增城约50万,花都40万,客家山歌也随之传唱羊城,并融入广府文化特色。从活动场所看,在广州城区,客家山歌活动以公园为主要场所,包括越秀公园、烈士陵园、黄花岗陵园、十九路军陵园等,尤其以每月十二号的越秀客家山歌墟规模最大,人数上千。而在郊区的同和、联和、太和、柯木朗等地,每到歌日,活动中心歌声缭绕,此外,花都、增城、从化等地都有群众自发性的客家山歌传唱活动。从山歌内容看,除了继承原有的传统山歌外,新山歌反映了广州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时代变化。从腔调上看,在城区流行的山歌腔调主要是梅县、兴宁和五华等地的腔调,而在郊区、花都、增城和从化,主要是太和调和增城过山拉等。广州客家山歌现在拥有固定的山歌场和山歌日,参加的歌者涵盖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从五、六岁的孩童到百岁老人都兴致勃勃地哼着客家山歌与同乡对唱、斗歌……已逐渐成为广州新民俗。
  三.客家乡亲情感联系的纽带。
  一曲传乡音,山歌寄乡情,客家山歌已成为客家乡亲们情感联系的纽带,其人文价值主要体现于:山歌常常是客家人联谊的必备“见面礼”,素昧平生的客家人听到客家山歌就亲热起来,有浓烈的客家乡音的认同感。   在海外,凡有华人的地方几乎都有客家人,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被称为乡音,像一条海外华人与祖国家乡联系的情感纽带,对海外华人吸收中国文化传统、学习历史文明起到重要作用。
  “一碗仙人粄,牵动万颗心。客家乡音好,缭绕聚浓情。” 客家小吃名扬天下,“仙人粄”乃是传统美食,客家男女老少皆宜。2012年11月,笔者挑着“仙人粄”走进了东莞凤岗,参加在此举行的广东省客家山歌擂台赛暨第三届八省客家山歌邀请赛,一曲《卖仙人粄》,不仅让我们一行得到了此次邀请赛的金奖,更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往、重新品尝那清香四溢“仙人粄”,那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画面又浮现眼前。记得1994年春,由客家山歌大师汤明哲、滕仲英作词作曲的新作品《卖仙人粄》交给我排练演唱,随“中国客家文化演出团”赴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地区交流演出。当地客家人众多,每到一处“客”人云集,山歌一唱全场轰动,《卖仙人粄》一演“乡气四溢”,欢声雷动。舞台上:当清晨的一声鸡叫打破山村的宁静,小女孩推开大门,一群孩子在河边戏水……,“卖……仙人粄……啊!”第一声叫卖,观众高喊:“好!好!好!”掌声四起。当唱到“七七咄咄,嚯嚯呷呷,稀里哗啦,叽哩咕噜、舌嬷都会哎呀哎呀嘞吞落肚。” 观众竟然和我打拍和唱起来,气氛达到高潮。当演唱到“咁多(个)仙人粄(喏),咸巴揽卖帛哩(噢),卖帛哩(噢)。”突然有几个观众高喊:“再来一碗!再来一碗!”此时,剧场一片欢声雷动。有一次,我们去哥打巴鲁演出经过一座高山,下车休息时我随口唱《卖仙人粄》,路边小屋里走出一位客家老汉,边击掌边喊:“好!好!好!这是唐音啊!”我们觉得奇怪,问:“老伯,您怎么听得懂客家山歌?”“我爷辈是唐山客家,很久以前过蕃来到这山里,我都没回过唐山,等我赚足了钱,就回唐山看看。”我们说:“回了唐山寻我们嬲嬲。” 从1994年我第一次“卖仙人粄”到今天重新挑起仙人粄来到凤岗表演,已经走过近20年了,但我依然怀着浓浓的爱恋,依然希望仙人粄不仅能够带给人们丝丝清凉,更希望那悠悠乡情能使每个远在他乡的客家人感到家的温暖。
  有一回,到台湾演出,“客家山歌环岛唱”活动路过梨山的时候,满山遍野金黄色的香梨使人垂涎欲滴。山歌王张振坤老师触景生情,山歌脱口而出“吃梨莫吃蜂叼梨,肚里有病冇人知,因为分梨故亲切,谁知亲切更伤梨。”卖梨姑娘说:“乡亲们,香梨任吃,我们不分梨了!”姑娘回头问我:“小哥,你唱什么的?”“‘卖仙人粄”的——”“我们都是做买卖的,是一家人啦,来!来!来!吃梨、吃梨!”一个香喷喷的香梨捧到面前,大家深深感受到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
  以上三个特点充分论证了客家山歌一直受到中外乡亲父老的厚爱,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民间音乐瑰宝的主要成因。客家山歌全面记录了客家人的生活,具有诸多功能、作用(如宣传教化、传授知识、明志壮胆、激励抗争、结交朋友、谈情说爱、抒发胸臆、娱乐身心等),对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都有宝贵的研究价值,保护客家山歌对于丰富客家人的文化生活和建设多元化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育文.客家山歌源流新探.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2].广州群文网:www.gz-arts.com/。
  作者简介:
  宋小平(1956—),男,国家二级演员,表演专业,现任广州市文化馆创作调研部部长。
其他文献
[摘 要]开平民歌是开平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音乐艺术种类,它的本质是俗文化。地域性、乡土性、通俗性、多元性是它的特征。在对其实施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关键是传承主体的保护。  [关键词]开平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价值 传承主体 保护与发展  开平民歌是中国民歌海洋中的一颗明日之星,也是岭南广府文化的代表性民歌。20世纪50年代以来,本地的文艺工作者分三次采集开平民歌2000多首,分
期刊
[摘 要]群众书法培训与学院书法教育教学对象不同,学院书法教育对象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有宽松学习时间和环境,有专业教师队伍指导;群众书法培训对象年龄层次不一、专业知识缺乏,学习时间有限,但是他们有学习兴趣,有社会经验,能对书法保持恒久的热情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群文书法培训工作者应从二者差异中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为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贡献力量。  [
期刊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它包括了先进的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1]作为一个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发展重要指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为了城市精神文明的荣誉桂冠。本文从分析东莞文化的现状、困惑入手,论述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并从创建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重大课题和现实任务。本文以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云浮市为例,就欠发达地区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进行探讨。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现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思考 
期刊
[摘 要]灰塑工艺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就已经流传,在明、清两代盛行,民国灰塑需求呈下降趋势,新中国成立以后,制作灰塑的艺人寥寥无几,面临绝境,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灰塑行业有了发展态势。广州灰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岭南建筑的兴盛和特有的文化内涵运用而生,薪火相傳。  [关键词]灰塑 流源 形成 发展  广州灰塑,民间称之为灰批,是岭南建筑传统的装饰艺术。灰塑工艺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
期刊
在新疆天山脚下的巴里坤草原上行走,你一定会看到一顶顶洁白的毡房,那便是哈萨克人的“白宫”——他们的民居。  这里就是了解游牧民族哈萨克人的窗口。  有人说,哈萨克人热情好客,有人路过家门,也要把人家强拉进屋喝奶茶,而且也不向人家要报酬。感觉像听故事。信不信由你,哈萨克族的传统就是这样的。  哈萨克人中流传着这样的话:“只要沿途有哈萨克,你哪怕走一年的路,也用不着带一粒粮食、一分钱。”现在,虽然没有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不仅具有观赏性强、参与面广、融合度高的鲜明特点,而且具有宣传教育、审美娱乐、启迪心智、凝聚人心的特殊功能,更直接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渐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关键词]送戏下乡 群众文化品牌 提升服务效能  回顾清新“心连心”艺术团,积极响应国家提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号召,
期刊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化职能部门如何发挥作用?本文就连平县文化馆结合当地实际,以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的方式,搭建服务平台。凝聚各门类群众艺术人才组建文艺团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一些举措进行阐述。希望对山区文化建设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群众文化 文艺团队  一、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目的和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
期刊
古代中国的祭祀礼仪,是古国的文明之举,是广州神话“五羊衔谷”的源头。  周朝史书记载古中国祭祀奉献牺牲之礼仪与羊密切相关:商朝祭祀礼仪太牢、少牢都用羊作牺牲;古汉字(繁体)中,牺、牲直接与羊有关(甲骨文的“牲”字从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文化,解读广州神话“五羊衔谷”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首先必须了解古中国祭祀礼仪。  羊是理想的祭祀品  在《说文解字》中,祭、祀两字偏旁都为“示部”,为手中拿肉“
期刊
[摘 要]社区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向、地域心态等文化现象的总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群众对社区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文化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能更有效地引领人民的生活走向文明,走向和谐。  [关键词]社区文化 引领文明 构建和谐  一、社区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意义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