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其子女就学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但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其中不少孩子在行为习惯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素质品质发展不好;人生观、价值观偏离;出现违法现象等。从现状来看,改善他们的行为习惯,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有效性策略
在当前张家港市部分中小学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学生结构中比较活跃的群体。可以说,这些学生对城乡两种生活环境有切身的体验,比单纯在城镇生活或乡村生活的孩子见多识广。如果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强的教育,比较容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如果教育不良,他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笔者在本文中对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简要研究探讨。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行为习惯养成的针对性
要让学生真正“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要做的就是用爱来引导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工作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矫正行为偏差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的欣赏对学生个人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学生,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比如:我在担任初二的班主任时,发现班上有一个学生喜欢看武侠小说,在学校里经常动手打人。一开始我束手无策,后来发现这个学生有一个爱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于是借此表扬了他,告诉他这个习惯很好,但是爱欺负其他同学的做法不对,如果以后能够改正,就在班级给予相应的奖励。慢慢地,这个孩子变了,后来被选为班级纪律委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尊严。二是要对学生有耐心。作为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要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一次家访,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是最能体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领域,对孩子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最后也会多一份成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三是要学会尊重学生。在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初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尊心,你如果将他们批得体无完肤,尊严和名誉扫地,可能他们就干脆来个撕破脸皮,破罐子破摔。所以,教育一个人的前提是理解他、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信服你、亲近你。
二、要构建正确的家教模式,增强行为习惯养成的持续性
家庭教育是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为此,张家港第一中学专门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定期向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传授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及成功经验。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指导家长,增强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在工作中,教师们发现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能进城镇务工的都是农村比较精明能干的一些人,他们是努力提升自己地位并勤劳勇敢的社会群体。经过点拨,他们不仅能重视家庭教育,而且会较快地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所以,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转变家长观念,增加家教知识和能力上,让他们明了仅仅务工挣钱的经营是小经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才是一本万利,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大经营”。同时,注重运用合理的辅导策略和技巧,对一些存在严重的行为习惯偏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根据个性差异,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导方式,如个别辅导,结对帮困,走进家庭等,收到了明显成效。
三、要逐步的提高家长素质,增强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性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素质是重要因素。素质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和收入一般相对较高。他们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也能比较积极地为孩子寻找好的学校。工作中,通过家长会的形式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有时也定期家访,动员外来务工人员加强学习,及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充电”,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获得一份较好的收入,从经济上保障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通过沟通交流,家长自觉树立起了教育新观念,懂得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品德教育、行为指导、学业等要点。同时,要强调家长自身榜样的作用。家访中,我有意引导家长,如有许多务工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奋斗,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对孩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孩子,尽管学习条件相当艰苦,但是仍然坚持刻苦学习,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是从家庭艰难的处境中获得了进取的动力,从父母身上获得了榜样的力量。
四、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强行为习惯养成的实效性
除了以上因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养成还取决于社会氛围。如果城镇居民对务工人员普遍持歧视态度,那么社会气氛就不利于孩子教育,就无法消除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情绪。为此,张家港一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市民能以开放的胸怀,公平、公正、友善地对待这些外来务工者,把他们看作一家人,从而使外来务工人员真正融入到当地社会,很好的促进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品德和行为养成,使他们能够在公平和谐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总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从外来务工子女的闪光点出发,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因材施教,才能逐步养成外来务工子女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祝玮.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差异及其教育策略初探[J].《华章》.2011年.
[2]颜桂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特征及其成因解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
[3]申霞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阶段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J].《教师》.2013年.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有效性策略
在当前张家港市部分中小学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学生结构中比较活跃的群体。可以说,这些学生对城乡两种生活环境有切身的体验,比单纯在城镇生活或乡村生活的孩子见多识广。如果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强的教育,比较容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如果教育不良,他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笔者在本文中对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简要研究探讨。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行为习惯养成的针对性
要让学生真正“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要做的就是用爱来引导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工作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矫正行为偏差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的欣赏对学生个人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学生,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比如:我在担任初二的班主任时,发现班上有一个学生喜欢看武侠小说,在学校里经常动手打人。一开始我束手无策,后来发现这个学生有一个爱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于是借此表扬了他,告诉他这个习惯很好,但是爱欺负其他同学的做法不对,如果以后能够改正,就在班级给予相应的奖励。慢慢地,这个孩子变了,后来被选为班级纪律委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尊严。二是要对学生有耐心。作为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要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一次家访,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是最能体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领域,对孩子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最后也会多一份成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三是要学会尊重学生。在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初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尊心,你如果将他们批得体无完肤,尊严和名誉扫地,可能他们就干脆来个撕破脸皮,破罐子破摔。所以,教育一个人的前提是理解他、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信服你、亲近你。
二、要构建正确的家教模式,增强行为习惯养成的持续性
家庭教育是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为此,张家港第一中学专门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定期向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传授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及成功经验。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指导家长,增强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在工作中,教师们发现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能进城镇务工的都是农村比较精明能干的一些人,他们是努力提升自己地位并勤劳勇敢的社会群体。经过点拨,他们不仅能重视家庭教育,而且会较快地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所以,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转变家长观念,增加家教知识和能力上,让他们明了仅仅务工挣钱的经营是小经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才是一本万利,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大经营”。同时,注重运用合理的辅导策略和技巧,对一些存在严重的行为习惯偏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根据个性差异,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导方式,如个别辅导,结对帮困,走进家庭等,收到了明显成效。
三、要逐步的提高家长素质,增强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性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素质是重要因素。素质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和收入一般相对较高。他们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也能比较积极地为孩子寻找好的学校。工作中,通过家长会的形式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有时也定期家访,动员外来务工人员加强学习,及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充电”,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获得一份较好的收入,从经济上保障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通过沟通交流,家长自觉树立起了教育新观念,懂得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品德教育、行为指导、学业等要点。同时,要强调家长自身榜样的作用。家访中,我有意引导家长,如有许多务工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奋斗,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对孩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孩子,尽管学习条件相当艰苦,但是仍然坚持刻苦学习,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是从家庭艰难的处境中获得了进取的动力,从父母身上获得了榜样的力量。
四、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强行为习惯养成的实效性
除了以上因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养成还取决于社会氛围。如果城镇居民对务工人员普遍持歧视态度,那么社会气氛就不利于孩子教育,就无法消除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情绪。为此,张家港一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市民能以开放的胸怀,公平、公正、友善地对待这些外来务工者,把他们看作一家人,从而使外来务工人员真正融入到当地社会,很好的促进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品德和行为养成,使他们能够在公平和谐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总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从外来务工子女的闪光点出发,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因材施教,才能逐步养成外来务工子女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祝玮.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差异及其教育策略初探[J].《华章》.2011年.
[2]颜桂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特征及其成因解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
[3]申霞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阶段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J].《教师》.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