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在建立有效的生活情境基础上开展数学知识教学,将数学课堂教学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上小学数学的抽象性比较强,若能建立有效的生活情境,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一举扫除学生的枯燥感和畏难心理。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谈一谈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带来帮助。
关键词:生活情境;新课标;生活实践;抽象性;创造性
引言:
生活情境的创设和应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提升了教师的教本知识处理能力。本文结合教师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流程,并且匹配相应的实例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展开分析和讨论,从而希望一方面给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给予生活化的教学研究一定的意见或建议。 一、课前要融合生活元素,不断激发兴趣 当前,小学生对为什么学习数学、怎样学好数学、怎样利用数学等问题缺少理性认识,导致他们一方面盲目地学习,另一方面不能学以致用[1]。长此以往,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但数学思维和素养、品质仍没有建立起来。生活情境遍布在小学生每天生活中的点滴,采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就是将学习数学的环境由原来枯燥的教室转变至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特别是教师所选取的生活素材学生都非常熟悉,当这些素材出现在课堂上时,学生不再对所学知识感到陌生,反而会觉得异常亲切。这样一来,就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的价值、作用等产生了新的认识,学习自然更高效。
例如,教师在让学生课前预习“分数的加减运算”时,可以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让宅在家的人们一个个变成“美食达人”的形势,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小华和小红家做了两个一样的蛋糕,他们家分别有3口人和4口人,且每人都吃其中的一份,请问:小华和小红谁吃的蛋糕更大?大多少?”
这时候,学生自然就知道了小华吃了蛋糕的1/3,而小红则是1/4。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得出小华吃的蛋糕更大,且通过1/3-1/4可计算得出。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一方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了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产生了更多的思路,生活情境这一“跳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课中要创设生活氛围,不断延续激情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这势必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造成影响[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但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延续他们的上课激情同样重要,在课中创设生活氛围便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课中创设生活氛围,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逐步深入学习。
例如,教师在讲“路程问题应用题”时,为了避免学生对应用题产生枯燥感甚至畏难心理,教师可以将“路程问题应用题”中的角色设定为学生自己,让学生真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成这样“小涵每天上学需要走2千米,一天她早上7:55出发,请问她以每秒1米的速度能赶在8:10之前到校吗?”
很明显,这一问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贴近。当该问题一提出,学生内心必然感觉获得共鸣,于是会将自己设定为“小涵”这一角色并解题。如此一来,不仅让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而且随着问题的延伸,他们的学习激情也得到了延续。教师需注意的是,学习并非强迫而需要学生主动,创设生活氛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三、课后要导入生活问题,不断强化实践 完整的学习过程还包括课后,这也需要教师导入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不断得到强化,特别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3]。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后,为了让所学知识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教师可以结合“买酱油”等生活素材设计这样的问题——妈妈给小花10元钱买酱油,一瓶酱油6.5元,应找回多少钱?
这时候,学生就会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该问题中,最终用10-6.5=3.5(元)解决了问题。不仅让所学得到了应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更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這正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所在。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活情境要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应该将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前,要融合生活元素,不断激发兴趣;在课中,要创设生活氛围,不断延续激情;在课后,要导入生活问题,不断强化实践。这样一来,学生才能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知识,才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既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又能不断推动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文化知识,为自己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勇秋. 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0).
[2]莫金泉. 浅析生活情境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中华少年,2018(8):95-95.
[3]袁俊俊.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运用[J]. 新课程(小学),2019(3).
关键词:生活情境;新课标;生活实践;抽象性;创造性
引言:
生活情境的创设和应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提升了教师的教本知识处理能力。本文结合教师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流程,并且匹配相应的实例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展开分析和讨论,从而希望一方面给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给予生活化的教学研究一定的意见或建议。 一、课前要融合生活元素,不断激发兴趣 当前,小学生对为什么学习数学、怎样学好数学、怎样利用数学等问题缺少理性认识,导致他们一方面盲目地学习,另一方面不能学以致用[1]。长此以往,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但数学思维和素养、品质仍没有建立起来。生活情境遍布在小学生每天生活中的点滴,采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就是将学习数学的环境由原来枯燥的教室转变至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特别是教师所选取的生活素材学生都非常熟悉,当这些素材出现在课堂上时,学生不再对所学知识感到陌生,反而会觉得异常亲切。这样一来,就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的价值、作用等产生了新的认识,学习自然更高效。
例如,教师在让学生课前预习“分数的加减运算”时,可以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让宅在家的人们一个个变成“美食达人”的形势,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小华和小红家做了两个一样的蛋糕,他们家分别有3口人和4口人,且每人都吃其中的一份,请问:小华和小红谁吃的蛋糕更大?大多少?”
这时候,学生自然就知道了小华吃了蛋糕的1/3,而小红则是1/4。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得出小华吃的蛋糕更大,且通过1/3-1/4可计算得出。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一方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了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产生了更多的思路,生活情境这一“跳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课中要创设生活氛围,不断延续激情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这势必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造成影响[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但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延续他们的上课激情同样重要,在课中创设生活氛围便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课中创设生活氛围,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逐步深入学习。
例如,教师在讲“路程问题应用题”时,为了避免学生对应用题产生枯燥感甚至畏难心理,教师可以将“路程问题应用题”中的角色设定为学生自己,让学生真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成这样“小涵每天上学需要走2千米,一天她早上7:55出发,请问她以每秒1米的速度能赶在8:10之前到校吗?”
很明显,这一问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贴近。当该问题一提出,学生内心必然感觉获得共鸣,于是会将自己设定为“小涵”这一角色并解题。如此一来,不仅让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而且随着问题的延伸,他们的学习激情也得到了延续。教师需注意的是,学习并非强迫而需要学生主动,创设生活氛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三、课后要导入生活问题,不断强化实践 完整的学习过程还包括课后,这也需要教师导入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不断得到强化,特别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3]。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后,为了让所学知识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教师可以结合“买酱油”等生活素材设计这样的问题——妈妈给小花10元钱买酱油,一瓶酱油6.5元,应找回多少钱?
这时候,学生就会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该问题中,最终用10-6.5=3.5(元)解决了问题。不仅让所学得到了应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更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這正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所在。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活情境要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应该将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前,要融合生活元素,不断激发兴趣;在课中,要创设生活氛围,不断延续激情;在课后,要导入生活问题,不断强化实践。这样一来,学生才能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知识,才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既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又能不断推动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文化知识,为自己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勇秋. 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0).
[2]莫金泉. 浅析生活情境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中华少年,2018(8):95-95.
[3]袁俊俊.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运用[J]. 新课程(小学),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