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类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改革探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haoxi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农类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学院人文课程的体系建设、加强人文课程与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入、丰富人文课程的考核方式等建议。
  【关键词】农类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课程改革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070-03
  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广西加快了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大力推进农业智慧发展的步伐。广西农类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广西农业发展培养农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农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注重其专业能力及科学素养的培养,还应重视学生对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积累,特别是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人文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渠道。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人文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及人文精神。因此,了解广西农类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农类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人文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公共基础课,分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限定选修课。根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和2020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文课程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应用写作、大学英语、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军训)、心理健康教育、安全与健康教育等内容,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两门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其他课程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体育课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人文课程公共基础限定选修课是指提升学生人文与社科素质、科学素养等的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设置4个模块共17门课程,除高级英语3个学分,其他每门课程2个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可任意选其中2个模块的各1门课程进行选修,只要学够4个学分即算完成学习任务。
  学院的人文课程开设虽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大众化的人文类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是平行关系,缺乏系统性,课程内容的衔接性不强。部分课程的设置只有一个学期,与人文课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检验成果的特点相冲突,难以体现教学成果。
  (二)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合力
  学院的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各自独立,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人文课程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及部分拓展知识的教学,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和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不多,与专业课教师交流也较少,教学上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人文课程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讲授中更关注学生人文课程知识的积累,没有注重将所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联系,导致人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
  为了解学生对人文课程教育方式的看法,笔者向学院738名在校大学生就“您认为学校的人文课程教育方式怎样?”这一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36.1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育方式少,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且与专业现实联系不深”;有28.18%的学生认为“课堂讲授流于形式,内涵不深刻,没什么感觉”;有24.53%的学生认为“课堂讲授能联系专业、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仅有11.11%的学生认为“课堂讲授能紧密联系专业、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学生主动参与性高”。由学生的回答可知,人文课程教师没有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特别是社会实践相结合,更没有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及专业水平,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人文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传统
  学院2019级和2020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11门人文课程公共基础必修课中,只有3门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其他8门均为考查。8门考查课程中,有6门课程采取卷面考试的考察方式进行,有1门(体育)采取体能测试、运动技能考核的考察方式进行,有1门(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采取卷面考试或当堂完成小论文的方式进行。17门人文课程公共基礎限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均为考查,考查的主要方式有卷面考试、口试、上交作品和当堂完成小论文等。
  学生的人文课程成绩按照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成绩评定标准(见表1)进行。在10门人文课程公共基础必修课中,实践教学时数小于或等于10%,期末考核卷面成绩占60%的有4门;大于10%小于30%,期末考核卷面成绩占55%的有5门;大于30%的有2门(分别是体育和军事技能军训,但是体育的成绩评定参照实践教学时数小于或等于10%,期末考核卷面成绩占60%的标准来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对17门人文课程公共基础限定选修课有具体的实践教学时数要求,但这部分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基本上占到课程成绩的50%以上。因此,学院的人文课程,虽然在成绩评定标准上包括了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技能成绩以及学习纪律成绩,但卷面考试成绩占的比例较大,评价的重心也放在最终的卷面成绩上。
  综合学院人文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课程成绩评定标准可以得知,传统的期末卷面考试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手段。这样的考核方式评价主体单一,很难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二、改进人文课程的建议
  (一)加强学院人文课程的体系建设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学院应立足于本区域的发展,科学地加强人文课程体系设置。
  1.探索人文课程的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
  人文课程除了课堂内教学,还应考虑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目前,课堂外教学包括跟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可初步尝试将人文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与社会实践活动、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等内容有机结合,并探索将人文课程与跟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进行融合,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创新人文课程的“模块化”教学
  建议根据人文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及授课内容改进学院人文课程体系,按照“思想政治与道德法治研究”“身心健康与个体发展研究”“区域发展与文化研究”“创新能力与思维研究”四个能力培养模块设置选配人文课程。“思想政治与道德法治研究”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坚定擁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在个人道德方面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基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围绕这一模块,开设思想政治、法律、军事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内容的课程。“身心健康与个体发展研究”主要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的态度,使其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并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围绕这一模块,开设体育、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内容的课程。“区域发展与文化研究”主要是针对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和相应的基础技能水平。围绕这一模块,开设文学(含语文、外语)、艺术和历史等内容的课程。“创新能力与思维研究”主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这部分课程可考虑由人文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共同开发,并积极引入校外实习实训单位等社会资源,开设涉及跨专业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在每个模块中既有固定的必修课程,又有若干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程。
  3.做好人文课程学生选课指南
  根据人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及开设计划等,为学生出一本人文课程学生选课指南。指南主要向学生介绍学院人文课程培养的总体目标,以及各模块主要内容,并对各模块下属的相关课程的内容、能力养成目标、考核方式、建议阅读书目以及课程教师团队的人员构成、教学特点等进行介绍。该指南可在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阶段派发,并可针对选课指南邀请人文课程教师进行人文课程介绍专题讲座,增加学生对人文课程开设情况的了解及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人文课程与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入
  第一,人文课程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应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教师不能搞“平均主义”,而需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人文课程的教师团队可适当分组,固定某组教师授课的专业系部,并按照三年为一个周期,让教师能够有较长时间与某专业的师生进行接触,并适当参与该专业的实习实训,了解社会和企业对学校的育人需求,在人文课程授课中提高其所授内容与该专业学生关注点的契合度,并鼓励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第二,人文课程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是非常必要的。人文知识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作为基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难以快速提高。因此,人文课程教师可考虑与专业教师合作,为学生提供有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课外阅读书目。
  第三,人文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形成合力,探索开发既有人文素质内容又有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择及学习。这方面的课程,可以放在“区域发展与文化研究”和“创新能力与思维研究”这两个能力培养模块上。在跨学科课程开发上,人文素质授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可以围绕生态农业这个主题,在“区域发展与文化研究”能力培养模块中,开发共同研究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居民价值观形成影响研究的课程。在“创新能力与思维研究”能力培养模块中,可开发以下课程:共同研究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对与生态农业相关的艺术创作、风俗习惯、庆祝活动、摄影等具有人文素质内涵的作品进行学习与鉴赏。在课程开发中,教师可注重利用社会资源,为跨学科的课程建立教育基地,与展览馆、博物馆等资源丰富的人文教育场所展开合作,学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对人文素质跨专业课程有了更直观、更立体的感受。通过学习,人文课程教师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丰富人文课程的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方式。人文素质的养成,不仅涉及人文知识的积累,还涉及人文理念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课程考核的方式,也应该考虑到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水平。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教育成果并不像专业课程那样容易量化。因此,人文课程的考核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提升过程性评价在课程成绩评定中的比重。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主要涉及人文知识讲授的课程,可继续采用“卷面考试”“卷面考试+面试”等传统考核形式,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就可继续采用传统的“卷面考试”的方式。主要涉及人文理念、人文方法运用的课程,除了采用传统的考核形式,还可采取“小组任务”“成果展示”“获奖证书”的方式给予成绩评定。以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为例:考核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卷面考试”形式之外,还可以采用“成果展示”的方式,即在课程中采取“项目教学”的方式。在课程学习的一开始,教师在告知学生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及技能要求之外,还要明确告知学生,本门课程的考核是采用“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即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利用本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完成一次“我为什么选择……专业(进行学习)”的命题演讲。课程的重点知识与关键技能都会涉及这次目标任务,并作为得分点对学生进行考核。“成果展示”可由教师在课程结束后举办一个演讲专场,让所有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上台进行演讲,并邀请人文素质教学团队的部分教师作为评委进行打分,邀请部分专业教师作为嘉宾。学生“成果展示”的评分将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要成绩。学生提升自己的演讲与口才的能力水平之余,也能更直观地感受自己和同学在学习这门课程后所获得的成长。
  通过考核方式的不断丰富,学生将更多地参与到人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也增强自身对人文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同时,也能让人文课程教师甚至是专业课程教师看到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成果的多维展现。
  人文课程改革只是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类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改革,不仅需要人文课程任课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从教育管理层面进行精心地规划和协调,加快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水平。学院将其融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注重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学校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闫琳.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16.
  [2]李美珍,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1).
  [3]尚利强,王智庆.高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2018(11).
  [4]李婷君,华玉武.北京农学院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
  注: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农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2018KY1054)
  【作者简介】缪 泉(1983— ),女,汉族,江苏张家港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高职语文教育教学;黄献红(1974— ),女,彝族,湖南长沙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蓝小梅(1985— ),女,瑶族,广西平南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大学生就业教育与创业指导研究;伍文林(1994— ),汉族,广西兴业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新闻教育研究;茹 岚(1983— ),女,汉族,广西忻城人,中学一级,桂林市第一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教学、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教学。
  (责编 黄桂婵)
其他文献
一、引言    2007年暑假期间,我们有幸参加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南宁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用心学习、用心感悟、丰富自己、提升自我,成为我们这二十天学习的目标和信条。北大最值得骄傲的,并非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用数字或图像表达出来的图书仪器、校园风光、获奖项目、著名学者等,而是流传在口耳间、充溢在空气中、落实在行动上的“北大精神”
期刊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杨启亮在《困惑的思考: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一文中认为:我们对素质教育发生误解,症结就在于我们把目标解释成了教育内容。由于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在解释教育目标的时候。往往会习惯于注重物质性和结果性目标,忽视功能性和过程性目标。譬如我们解释素质教育的时候,注重“教育”的意义范畴的分析解释,不厌其详地罗列丰富的教育内容,却把素质目标放在附属的位置上。我们依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产教融合视域下民办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实践,论述构建民办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更新理念,突出产教深度融合的核心;促进发展,强化人才培养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的融合;多元培养,优化专业教育、认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块。  【关键词】产教融合 民办外语类高校 一核心二融合三模块  在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和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高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既是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诊断与改进,认为COMET职业能力测评方法能够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细致诊断和准确评价;以纯电动汽车结构原理与检修课程项目为例,探讨在COMET行动维度的指导下,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按照“六步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利用其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诊断和改进。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 诊断与改进 教学方法改革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平台选择、课前学习、直播课堂、线上答疑与课后作业四方面分析基于在线直播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从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两方面对基于在线直播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考核评价,分析基于在线直播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并提出未来构想。  【关键词】在线直播课程 混合教学模式 数理统计学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各高校逐渐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何基于在线直播课
期刊
【摘 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直接担负着凝聚、宣传、组织和服务广大教职工和教育学生的重要职责,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高职院校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还面临诸多问题,建议充分分析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遇到的困境,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实现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层党组织 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认为高校学术人力资源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资源和主体力量,其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通过剖析目标与关键结果法的特征,结合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生产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化三系”的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生产力提升路径:赋予高透明的校园文化元素;建立目标和关键结果体系;构造多维协同合作体系;构建动态评价体系。  【关键词】目标与关键结果法 学术人力资源 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高职汽车专业教学存在的课程思政效果不佳、实训基地功能缺失、教师队伍育人能力不足、教学模式陈舊等问题,提出要守正创新,实施“课程思政全贯穿、两通三能五融合”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打造育人育能融会贯通教师队伍,依托“文化+教学+生产”三功能智慧育人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训+赛+育”五位一体。  【关键词】高职汽车类专业 课程思政 两通三能五融合 汽车工匠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对东盟物流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进行分析,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特色化设计的措施:创新“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模块”课程体系,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等。  【关键词】一带一路 物流管理 东盟留学生 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告心理学”课程为例,阐述后MOOC时代职业素养类课程SPOC混合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后MOOC时代职业素养类课程SPOC混合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后MOOC时代职业素养类课程SPOC混合实践教学对策:激发并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利用混合实践教学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后MOOC时代 SPOC 混合实践教学 广告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