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断实录以及反思来展现了一堂新教师的课,引发思考。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 实践探究 自主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小学阶段的“图形与几何”领域,它是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角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角。本次教学在寻求突破点中,促进课的生长,从发现问题中引出知识点,从分析问题中体会思维的强弱,从解决问题中感悟方法的优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结合生活情境以及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角的各个部分的名称,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的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尺子进行画角。
【片段一】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角藏到了我们的校园里,一起来看一看,你能在里面找到角吗?
生上台来指一指。
第一个学生指了一个点。
师:同意吗?
一部分学生同意,一部分学生不同意。
师:谁还愿意上来指一指?
学生上来沿着边和顶点指了一指。
师:谁能来评价一下他们两个谁指对了,谁指错了?
生:前面一位同学指的是错误的,他指的是一个点,不是一个角。
师: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
【反思】从学生的错误突破,对角形成初步的模型概念。一般的孩子所认为的角就是某个角落,是一个点,其实不然,通过这样的指一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从而加深印象。
【片段二】
利用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孩子自己上来指一指,孩子指一个地方会放大,再让他继续直角
师:仔细观察我们找到的这些角,他们都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称为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边。
总结:我们可以说“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反思】
注意自己在介绍这个角的时候,手势可以换一种:从一个顶点发散出去,而不是从外往顶点走,因为角的两条边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这个操作好了也能为后面比较角的大小中:角大小一样,但边的长度不一样做好铺垫;甚至是否可以考虑这边点破边无限延长但角依旧还是没有改变大小。
【片段三】
找一找、摸一摸教室中的角
师:你能在我们教室中找到角吗?请你上来摸一摸。
【反思】
在找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又有个孩子只是上来指了一个点,继续利用这个错误点去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可以问孩子们:对吗?是角吗?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这样可能印象更深刻一点;另外如果在摸角以及指角的时候也要注意,摸的顺序,是从顶点开始出发的,而不是外面往顶点走。
【片段四】
师:看,老师这边有一个会动的角,你想要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试着做一做吧。
师:你们觉得我做的角大还是你做的角大?怎么来比一比?
师:你能让你的角变得比我大吗?能比我小吗?
【反思】
把我和孩子的角拿来比较,但是我们用的是活动角,他是会动的,在这里没有强调不能动,导致后来孩子们有一个“赖皮“”现象,这么设计是想让孩子们更深刻的感悟到,角的两条边张的越开角度越大(找学生上来说一说,演示一下)
【片段五】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师: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师:是的,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它张开的大小有关。张的越大角就越大,张的越小角就越小。
师:现在你能比较吗?现在拿出练习单,动手完成练习3
【反思】
在这个练习设计的时候考虑了非本质属性的影响因素,比如边长变短,方向等等,但在讲解的时候不够到位,并没有点出来,根据孩子们的作业情况感觉还好,但对后期的感悟会更加的欠缺一点。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第一个环节,从校园环境中抽出过角了,是否还需要再让孩子们说一说身边的角,是否会显得重复;在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这两个环节的顺序设计,到底谁前谁后?在这下节课中会有折直角,那么在这节折角这一环节是否有必要?本节课中的板书如何更好的设计?
在本节课中的练习够吗?是否考虑再加一些“画一画、描一描身边的角”这类型的题目。
【总结反思】
一是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财富,本节课中孩子有几个错误,要善于去抓住这些错误,让孩子自己去感悟。二是学生汇报的时候要有层次性,特别是有练习单的时候,不应该盲目的去寻找孩子的答案,而是有层次的。三是在备课的时候不仅需要横向的比较,更要进行纵向的比较,四年级上册中就有角的测量一课,可以和这一单元联合起来看一看,提升是否也可以在这里进行,所以本课中演示角的时候就可以参入射线的初步印象;最后在活动角的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在变与不变的思考中深化角的认识,更进一步的明确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是无关的,和两边的张口有关。
参考文献:
[1]林俊.《小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J],2017(1):12-17.
[2]斯苗兒,苏明杰,李新根.《小学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J],2015(6).
朱海锋 杭州市丹枫实验小学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 实践探究 自主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小学阶段的“图形与几何”领域,它是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角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角。本次教学在寻求突破点中,促进课的生长,从发现问题中引出知识点,从分析问题中体会思维的强弱,从解决问题中感悟方法的优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结合生活情境以及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角的各个部分的名称,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的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尺子进行画角。
【片段一】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角藏到了我们的校园里,一起来看一看,你能在里面找到角吗?
生上台来指一指。
第一个学生指了一个点。
师:同意吗?
一部分学生同意,一部分学生不同意。
师:谁还愿意上来指一指?
学生上来沿着边和顶点指了一指。
师:谁能来评价一下他们两个谁指对了,谁指错了?
生:前面一位同学指的是错误的,他指的是一个点,不是一个角。
师: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
【反思】从学生的错误突破,对角形成初步的模型概念。一般的孩子所认为的角就是某个角落,是一个点,其实不然,通过这样的指一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从而加深印象。
【片段二】
利用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孩子自己上来指一指,孩子指一个地方会放大,再让他继续直角
师:仔细观察我们找到的这些角,他们都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称为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边。
总结:我们可以说“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反思】
注意自己在介绍这个角的时候,手势可以换一种:从一个顶点发散出去,而不是从外往顶点走,因为角的两条边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这个操作好了也能为后面比较角的大小中:角大小一样,但边的长度不一样做好铺垫;甚至是否可以考虑这边点破边无限延长但角依旧还是没有改变大小。
【片段三】
找一找、摸一摸教室中的角
师:你能在我们教室中找到角吗?请你上来摸一摸。
【反思】
在找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又有个孩子只是上来指了一个点,继续利用这个错误点去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可以问孩子们:对吗?是角吗?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这样可能印象更深刻一点;另外如果在摸角以及指角的时候也要注意,摸的顺序,是从顶点开始出发的,而不是外面往顶点走。
【片段四】
师:看,老师这边有一个会动的角,你想要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试着做一做吧。
师:你们觉得我做的角大还是你做的角大?怎么来比一比?
师:你能让你的角变得比我大吗?能比我小吗?
【反思】
把我和孩子的角拿来比较,但是我们用的是活动角,他是会动的,在这里没有强调不能动,导致后来孩子们有一个“赖皮“”现象,这么设计是想让孩子们更深刻的感悟到,角的两条边张的越开角度越大(找学生上来说一说,演示一下)
【片段五】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师: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师:是的,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它张开的大小有关。张的越大角就越大,张的越小角就越小。
师:现在你能比较吗?现在拿出练习单,动手完成练习3
【反思】
在这个练习设计的时候考虑了非本质属性的影响因素,比如边长变短,方向等等,但在讲解的时候不够到位,并没有点出来,根据孩子们的作业情况感觉还好,但对后期的感悟会更加的欠缺一点。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第一个环节,从校园环境中抽出过角了,是否还需要再让孩子们说一说身边的角,是否会显得重复;在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这两个环节的顺序设计,到底谁前谁后?在这下节课中会有折直角,那么在这节折角这一环节是否有必要?本节课中的板书如何更好的设计?
在本节课中的练习够吗?是否考虑再加一些“画一画、描一描身边的角”这类型的题目。
【总结反思】
一是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财富,本节课中孩子有几个错误,要善于去抓住这些错误,让孩子自己去感悟。二是学生汇报的时候要有层次性,特别是有练习单的时候,不应该盲目的去寻找孩子的答案,而是有层次的。三是在备课的时候不仅需要横向的比较,更要进行纵向的比较,四年级上册中就有角的测量一课,可以和这一单元联合起来看一看,提升是否也可以在这里进行,所以本课中演示角的时候就可以参入射线的初步印象;最后在活动角的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在变与不变的思考中深化角的认识,更进一步的明确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是无关的,和两边的张口有关。
参考文献:
[1]林俊.《小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J],2017(1):12-17.
[2]斯苗兒,苏明杰,李新根.《小学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J],2015(6).
朱海锋 杭州市丹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