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随着开放、向海走向繁荣昌盛,随着闭关锁国、禁海而落后挨打。笔者根据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课程标准及当下时政,主要探讨了海洋意识中的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权益意识的内容。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权益意识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海洋意识的内海包含诸多。现今已有很多学者驻足于不同学科对其进行了探讨。何兆雄认为海洋意识包含了资源意识、法权意识、环境意识、科技意识和文化意识等五方面①。刘新华、秦仪则认为,随着历史的演进,当代的海洋观的构成主要包括海洋国土观、海洋国防观和海洋权益观三个方面②。
笔者认为海洋意识的内涵是一个逐步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的一些章节包含了海洋意识的丰富内容。但是,这些内容长期被人们所忽略,没有得到重视和强调。早期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主要包含在一些神话传说中,和一些地理志当中,这实际上就包含了人类对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最初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海洋认知程度的深入,世界许多民族和地区开始把海洋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来认识,海洋经济意识开始溶入到海洋意识当中,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开始成为人类历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古希腊罗马人利用海洋开展海外贸易,中古时期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中国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这在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主题六中的《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和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中都有所体现。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诸国对利用海洋、开发海洋市场大大提高。海洋权益观念也逐渐开始溶入到海洋意识当中,众多滨海国家围绕着海洋资源及海洋主权进行争夺,这能与必修二专题五中的《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必修一专题二中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都能相联系在一起。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与学生海洋意识培养最为密切的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权益意识两方面的问题。
一、海洋经济意识
由于以前科技不够发达,人们认识有限制,在高中历史中的海洋经济范畴着重于海洋交通业与海洋船舶工业。纵观历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国家几乎都是海洋国家,世界的经济中心也是先后围绕着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转变。古希腊后来被古罗马迎头赶超了。经济中心便从古希腊转向了古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古希腊罗马的海洋经济意识为北地中海区的新兴商人所继承。在重商意识的趋势下,他们在环地中海、黑海、里海及欧洲大西洋沿岸建立商业据点,构筑了庞大的商人资本贸易经融网络。
大西洋时代是指 16 世纪到 20世纪中期的大半个世纪,大西洋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经历了兴起、成熟和衰落的过程。基于中国传入的指南针和航海技术成果,西欧国家大力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使得沿海交通运输可直接到达任何彼岸国家,实洲际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流,为后来世界敬意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西方的殖民扩张和商务扩张也随着“地理大发现”而来,由此资本主义文明在世界各地散落开来。西歐海外扩张获得的财富是资本之一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海外市场的扩展更是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而在中国,由于朝廷的严厉限制,东南海商民却只能在西方殖民政权和清朝政府的夹缝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英国最早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在成为近代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时,在19世纪末形成世界工厂。英国拥有的海上航船装备几乎占世界一半,都是远洋商船队。这支宏大的国际商船队浩浩荡荡把英国工业化推向全世界,英国也成为时期的实际经济贸易中心。世界其他沿海国家在英国工业化的催化和启迪下,先后走向工业化。这一时期随着欧美工业经济的发展,又使“中心”在欧美大西洋两岸发生四次转移,即英国→法国→德国→美国。19世纪70年代后的“电气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重工业开始在世界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继英国之后,美、法、德、日等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国家。到本世纪 20 年代,世界经济中心横渡大西洋,来到大西洋西岸新。美国成为 20 世纪以来的世界科学和经济中心,科学和经济占据了世界的领先地位。
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在国际经济关系格局中,大西洋处在一个中心位置,这里集中了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它影响了大半个地球。但是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感受到来自太平洋的经济挑战,而在30年后的现在,许多事实已让人们接受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当今世界发张的重心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
如今即使是弹丸之地,如香港、迪拜、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堪为典范。在这个时代,海洋资源利用得好久能就占据了未来时代的战略高地。
二、海洋权益意识
海洋意识中包含了海洋权益观念。从海洋强国和国家海洋战略需求的角度分析的海洋认知来说,海洋权益极其重要。当代在中国“海权”、“海洋权利”与“海洋权益”这三者概念交替并列使用的现象普遍,大家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下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各说各话,莫衷一是。据西荡学者考察,“海权”(sea power)一词最早为修昔底德首创,美国海军战略思想家马汉将此概念推广并使之理论系统化,但他并未给出海权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马汉的海权论也在我国翻译推广起来。主要由于我国语言使用的特点造成了“海权”、“海洋权力”并列的现象。与古代汉语的习惯不同,近代乃至于现代人们更多习惯于用双字。因此,在后期,“海权”便成为普遍使用的概念。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对于“海洋”概念和理论的探究时,逐渐将“海权”定义为“海洋权力”。
笔者认为“海洋权力”更倾向于想要国政治层面。而现代是在国际法框架下的国际社会,要想国家在海洋上所获得的利益受法律保护,应更注意从法律的角度来考量,因而笔者认为“海洋权益”的概念可能更为合适一些。娄成武和王刚认为“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海权”)与“海洋利益”的合称与缩写,所谓海洋权益主要是海洋权利及有关海洋利益的总称。③ 笔者赞同他们的观点,因而认为海洋权益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生形成的权利,属于国家的主权及其派生权利的范畴,因而它包含了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等;
国家间对于海洋权益的争夺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当时一些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其殖民统治和方便海上贸易,开始了对海洋的争夺,当时的海权之争实际上是陆地之争的一种延续,是为了获得畅通无阻的海上道路。自 20 世纪 40 年代起,各个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管辖水域,相继掀起了一场蓝色“圈地运动”,此后,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的争夺从未间断过。比较突出的事件是: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之争、日俄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之争等等。我国从封建社会末期开始,海洋国土和海洋权利就不断受到威胁。1553 年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地区、日本割占台湾、俄国。占领乌苏里江以东广大滨海地区,19 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我国沿海划分势力范围等等。现今,我们与海上邻国的八个国家(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呢西亚文莱)在大陆架、专署经济区等海域的主权归属划定方面的权益之争比较突出,他们把属于我国主权管辖的海域一半左右的面积划去,或非法侵占我国岛屿,或非法勘探石油资源等。
注释:
① 何兆雄:《试论海洋意识》,《学术论坛》,1998 年第 2 期。
② 刘新华、秦仪:《海洋观演变略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③ 娄成武 王刚. 海权、海洋权利与海洋权益概念辨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5)
作者简介:陈思,1989年7月,女,籍贯:浙江金华,学历:硕士,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学科:历史教学,硕士,美国西自由大学教育双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整合方向。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权益意识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海洋意识的内海包含诸多。现今已有很多学者驻足于不同学科对其进行了探讨。何兆雄认为海洋意识包含了资源意识、法权意识、环境意识、科技意识和文化意识等五方面①。刘新华、秦仪则认为,随着历史的演进,当代的海洋观的构成主要包括海洋国土观、海洋国防观和海洋权益观三个方面②。
笔者认为海洋意识的内涵是一个逐步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的一些章节包含了海洋意识的丰富内容。但是,这些内容长期被人们所忽略,没有得到重视和强调。早期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主要包含在一些神话传说中,和一些地理志当中,这实际上就包含了人类对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最初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海洋认知程度的深入,世界许多民族和地区开始把海洋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来认识,海洋经济意识开始溶入到海洋意识当中,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开始成为人类历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古希腊罗马人利用海洋开展海外贸易,中古时期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中国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这在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主题六中的《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和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中都有所体现。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诸国对利用海洋、开发海洋市场大大提高。海洋权益观念也逐渐开始溶入到海洋意识当中,众多滨海国家围绕着海洋资源及海洋主权进行争夺,这能与必修二专题五中的《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必修一专题二中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都能相联系在一起。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与学生海洋意识培养最为密切的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权益意识两方面的问题。
一、海洋经济意识
由于以前科技不够发达,人们认识有限制,在高中历史中的海洋经济范畴着重于海洋交通业与海洋船舶工业。纵观历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国家几乎都是海洋国家,世界的经济中心也是先后围绕着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转变。古希腊后来被古罗马迎头赶超了。经济中心便从古希腊转向了古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古希腊罗马的海洋经济意识为北地中海区的新兴商人所继承。在重商意识的趋势下,他们在环地中海、黑海、里海及欧洲大西洋沿岸建立商业据点,构筑了庞大的商人资本贸易经融网络。
大西洋时代是指 16 世纪到 20世纪中期的大半个世纪,大西洋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经历了兴起、成熟和衰落的过程。基于中国传入的指南针和航海技术成果,西欧国家大力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使得沿海交通运输可直接到达任何彼岸国家,实洲际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流,为后来世界敬意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西方的殖民扩张和商务扩张也随着“地理大发现”而来,由此资本主义文明在世界各地散落开来。西歐海外扩张获得的财富是资本之一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海外市场的扩展更是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而在中国,由于朝廷的严厉限制,东南海商民却只能在西方殖民政权和清朝政府的夹缝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英国最早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在成为近代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时,在19世纪末形成世界工厂。英国拥有的海上航船装备几乎占世界一半,都是远洋商船队。这支宏大的国际商船队浩浩荡荡把英国工业化推向全世界,英国也成为时期的实际经济贸易中心。世界其他沿海国家在英国工业化的催化和启迪下,先后走向工业化。这一时期随着欧美工业经济的发展,又使“中心”在欧美大西洋两岸发生四次转移,即英国→法国→德国→美国。19世纪70年代后的“电气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重工业开始在世界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继英国之后,美、法、德、日等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国家。到本世纪 20 年代,世界经济中心横渡大西洋,来到大西洋西岸新。美国成为 20 世纪以来的世界科学和经济中心,科学和经济占据了世界的领先地位。
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在国际经济关系格局中,大西洋处在一个中心位置,这里集中了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它影响了大半个地球。但是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感受到来自太平洋的经济挑战,而在30年后的现在,许多事实已让人们接受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当今世界发张的重心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
如今即使是弹丸之地,如香港、迪拜、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堪为典范。在这个时代,海洋资源利用得好久能就占据了未来时代的战略高地。
二、海洋权益意识
海洋意识中包含了海洋权益观念。从海洋强国和国家海洋战略需求的角度分析的海洋认知来说,海洋权益极其重要。当代在中国“海权”、“海洋权利”与“海洋权益”这三者概念交替并列使用的现象普遍,大家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下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各说各话,莫衷一是。据西荡学者考察,“海权”(sea power)一词最早为修昔底德首创,美国海军战略思想家马汉将此概念推广并使之理论系统化,但他并未给出海权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马汉的海权论也在我国翻译推广起来。主要由于我国语言使用的特点造成了“海权”、“海洋权力”并列的现象。与古代汉语的习惯不同,近代乃至于现代人们更多习惯于用双字。因此,在后期,“海权”便成为普遍使用的概念。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对于“海洋”概念和理论的探究时,逐渐将“海权”定义为“海洋权力”。
笔者认为“海洋权力”更倾向于想要国政治层面。而现代是在国际法框架下的国际社会,要想国家在海洋上所获得的利益受法律保护,应更注意从法律的角度来考量,因而笔者认为“海洋权益”的概念可能更为合适一些。娄成武和王刚认为“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海权”)与“海洋利益”的合称与缩写,所谓海洋权益主要是海洋权利及有关海洋利益的总称。③ 笔者赞同他们的观点,因而认为海洋权益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生形成的权利,属于国家的主权及其派生权利的范畴,因而它包含了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等;
国家间对于海洋权益的争夺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当时一些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其殖民统治和方便海上贸易,开始了对海洋的争夺,当时的海权之争实际上是陆地之争的一种延续,是为了获得畅通无阻的海上道路。自 20 世纪 40 年代起,各个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管辖水域,相继掀起了一场蓝色“圈地运动”,此后,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的争夺从未间断过。比较突出的事件是: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之争、日俄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之争等等。我国从封建社会末期开始,海洋国土和海洋权利就不断受到威胁。1553 年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地区、日本割占台湾、俄国。占领乌苏里江以东广大滨海地区,19 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我国沿海划分势力范围等等。现今,我们与海上邻国的八个国家(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呢西亚文莱)在大陆架、专署经济区等海域的主权归属划定方面的权益之争比较突出,他们把属于我国主权管辖的海域一半左右的面积划去,或非法侵占我国岛屿,或非法勘探石油资源等。
注释:
① 何兆雄:《试论海洋意识》,《学术论坛》,1998 年第 2 期。
② 刘新华、秦仪:《海洋观演变略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③ 娄成武 王刚. 海权、海洋权利与海洋权益概念辨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5)
作者简介:陈思,1989年7月,女,籍贯:浙江金华,学历:硕士,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学科:历史教学,硕士,美国西自由大学教育双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整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