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急剧变化的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36亿人,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勞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虽然许多农村劳动力常年生活在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各种制度还未完善,他们并不是城镇人口,而是农民工,他们转变为城镇人口必须经历“农村人口——农民工——城镇人口”的过程,这种中国特有的城镇化方式决定了他们实现不了“家庭式的搬迁”。其次,农村劳动力进城所从事的工作普遍工作时间长(无法长时间照顾孩子),收入低(承担不起教育费用),种种原因致使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放在农村交给老人照顾或者交给亲戚照顾。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之而来。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非常多,涉及面非常广,2010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就达到6102.55万,与2005年相比增加约242万,在留守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并且随着第二代农民工的出现,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呈现低龄化态势,而且,从中国城镇化的路径和发展趋势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将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他们的受教育问题急需解决。
(1)家庭教育长期缺失,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行方面存在问题。其实,许多父母都愿意陪伴在自己的孩子身边,都希望他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由于经济上的问题,许多农村父母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父母和孩子异地相隔的局面,他们见面机会很少,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其他监护人的存在,也无法弥补孩子感情上的缺失。由于孩子在早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得不到缓解与疏导,以致有些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改变,最后酿成大错。其次,在已知的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的比重比较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6000万留守儿童中有32.67%的儿童跟祖父母住一起,由于大部分老年人缺乏文化、思想落后、方法陈旧,不懂换位思考和因材施教,在面对留守儿童犯的错误时,要么放任自流,要么简单粗暴,这样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出现思想品行、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2)学校教育条件落后,学校教育不到位。首先,很多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严重落后,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一师多课”现象普遍存在。除了教授文化课的教师外,思想品德、美术、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普遍缺乏,更谈不上心理咨询教师。其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不少学校根本就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谈不上采取相应措施了。
(3)缺乏有效的社会帮扶。教育问题离不开社会的帮扶,其中农村农村的帮扶也尤为重要。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缺乏比较有效的社会帮扶。在笔者所接触的农村当中,很多农村农村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很多村干部并未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块,很多村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未采取过任何措施,放任自流。许多人也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村委会或者农村的问题,应该是孩子父母的问题,他们应该在外出打工的时候就把这些问题处理干净。其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缺少相关的农村服务组织,很多村落只有村委会这一个服务组织,这在一定程度就造成了农村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受到社会教育组织的教育,在加上撤点并校的实施,很多村小被撤销,这更加剧了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4)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在我国,人口流动已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伴随着人口流动数量的增多和流动速度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未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没有得到学界系统的研究,政策支持严重不足。目前,只有2004年教育部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及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所关注。其次,缺少资金支持,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而言,为了更好地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相关的教育,部分中小学加大了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也配置了许多相关的服务设施,而这方面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财政投入并不明确,并且在有些地方缺失。
(5)留守儿童个人问题严重。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出现的。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而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人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在:首先,个人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尤其是人身安全、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失败的风险明显高于同龄儿童;最后就是个人品行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监管,出现了许多问题少年,有些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家庭教育应该担当应有职责。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2)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3)农村教育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农村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结论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社会主体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并明确自身职责;政府要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健全基础设施,加大对教师培训力度,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公平教育目标,为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急剧变化的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36亿人,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勞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虽然许多农村劳动力常年生活在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各种制度还未完善,他们并不是城镇人口,而是农民工,他们转变为城镇人口必须经历“农村人口——农民工——城镇人口”的过程,这种中国特有的城镇化方式决定了他们实现不了“家庭式的搬迁”。其次,农村劳动力进城所从事的工作普遍工作时间长(无法长时间照顾孩子),收入低(承担不起教育费用),种种原因致使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放在农村交给老人照顾或者交给亲戚照顾。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之而来。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非常多,涉及面非常广,2010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就达到6102.55万,与2005年相比增加约242万,在留守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并且随着第二代农民工的出现,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呈现低龄化态势,而且,从中国城镇化的路径和发展趋势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将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他们的受教育问题急需解决。
(1)家庭教育长期缺失,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行方面存在问题。其实,许多父母都愿意陪伴在自己的孩子身边,都希望他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由于经济上的问题,许多农村父母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父母和孩子异地相隔的局面,他们见面机会很少,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其他监护人的存在,也无法弥补孩子感情上的缺失。由于孩子在早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得不到缓解与疏导,以致有些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改变,最后酿成大错。其次,在已知的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的比重比较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6000万留守儿童中有32.67%的儿童跟祖父母住一起,由于大部分老年人缺乏文化、思想落后、方法陈旧,不懂换位思考和因材施教,在面对留守儿童犯的错误时,要么放任自流,要么简单粗暴,这样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出现思想品行、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2)学校教育条件落后,学校教育不到位。首先,很多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严重落后,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一师多课”现象普遍存在。除了教授文化课的教师外,思想品德、美术、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普遍缺乏,更谈不上心理咨询教师。其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不少学校根本就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谈不上采取相应措施了。
(3)缺乏有效的社会帮扶。教育问题离不开社会的帮扶,其中农村农村的帮扶也尤为重要。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缺乏比较有效的社会帮扶。在笔者所接触的农村当中,很多农村农村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很多村干部并未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块,很多村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未采取过任何措施,放任自流。许多人也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村委会或者农村的问题,应该是孩子父母的问题,他们应该在外出打工的时候就把这些问题处理干净。其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缺少相关的农村服务组织,很多村落只有村委会这一个服务组织,这在一定程度就造成了农村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受到社会教育组织的教育,在加上撤点并校的实施,很多村小被撤销,这更加剧了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4)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在我国,人口流动已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伴随着人口流动数量的增多和流动速度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未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没有得到学界系统的研究,政策支持严重不足。目前,只有2004年教育部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及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所关注。其次,缺少资金支持,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而言,为了更好地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相关的教育,部分中小学加大了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也配置了许多相关的服务设施,而这方面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财政投入并不明确,并且在有些地方缺失。
(5)留守儿童个人问题严重。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出现的。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而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人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在:首先,个人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尤其是人身安全、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失败的风险明显高于同龄儿童;最后就是个人品行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监管,出现了许多问题少年,有些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家庭教育应该担当应有职责。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2)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3)农村教育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农村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结论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社会主体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并明确自身职责;政府要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健全基础设施,加大对教师培训力度,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公平教育目标,为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